海事海商法律服务——在变革中破浪前行丨律新社2025海事海商领域见解洞察

海事海商法律服务——在变革中破浪前行丨律新社2025海事海商领域见解洞察

图片



图片

2025年9月7日,“律新社法律服务创新发展论坛暨《律新指南》2025秋季发布会”在深圳隆重举行,现场发布律新社《精品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5):海事海商领域》(以下简称《指南》)律新社诚邀广东恒运律师事务所主任黄晖律师作为特约观察员为《指南》作序。




(以下为《指南》序言)


图片

当一艘艘巨轮驶离港口,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托运人、承运人与保险人共同托付给海事律师的那一份对法治的信任。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伦敦仲裁庭的深夜灯火,也见证了青岛海事法院两天完成3000多页证据保全的“中国速度”。这些瞬间提醒我们:全球海事海商法律服务版图正在被三条隐形的力量重新绘制——规则国际化、服务本土化、工具智能化。作为奋战在一线二十余年的涉外律师,我愿以此文代序,与您共溯惊涛,共眺新航。


图片


1

“一带一路”拓展业务新蓝海


“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为海事海商法律服务注入强劲动能。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升温,直接带动船舶租赁、港口运营等传统业务需求的高增长;海上风电、深海采矿更催生海洋工程合同审查、环境责任划分等法律新需求。


图片


机遇背后,是更为复杂的跨境纠纷挑战。一起看似普通的船舶碰撞案,可能涉及多国法律冲突适用、地域文化差异解读、行业惯例遵循等法律和实操问题。律师不再停留在“掌握海商法+英文好”的舒适区,更要构建“法律+行业+地缘”的复合知识体系。


2

数字化重塑服务形态


技术革新正颠覆传统法律服务范式。人工智能已实现海事判例的“毫秒级”检索,电子证据规则的修订让区块链存证、卫星轨迹数据成为争议解决的“常规武器”。上海海事法院“航运链全要素智能分析系统”,通过整合AIS船舶轨迹、港口作业日志等数据,将碰撞责任认定周期从平均45天压缩至12天,效率提升近70%。


这种变革对律师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既需扎实的法律功底,又要掌握数据技术相关知识,以应对数字时代的证据博弈。而那些能驾驭技术浪潮的海事律师,终将在全球贸易的新航道上,继续书写法治护航的新篇章。


3

竞争格局的双重挤压


全球航运市场重构推动海事法律服务竞争白热化。地中海航运新增中国至西非、拉美航线,马士基在巴拿马布局区域物流枢纽,中国港口对“一带一路”国家集装箱吞吐量上半年同比增长23.7%。而贸易繁荣带来纠纷量的激增: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海事审判收案从1984年的18件跃升至2024年的3.4万件,涉外案件累计超8万件。


市场蛋糕扩大的同时,竞争壁垒也在加剧。国际律所凭借百年品牌和全球网络,垄断着跨境并购、邮轮融资等高价值业务;科技型服务商通过标准化合同审查工具,以传统律所1/3的价格抢占中端市场。夹在中间的传统律所,正面临“高端够不着、低端拼不过”的转型阵痛。


图片


1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破局者”


在全球海事法律服务重构中,粤港澳大湾区正以“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独特优势成为“新增长极”。三地已建成司法文书送达、证据互认、判决执行全链条协作。2024年,香港委托内地送达海事文书平均耗时较2019年缩短超60%;前海法院与澳门法院的跨境证据核验由数月压缩到数小时。这些数字背后,是三地司法机关用“备忘录+技术接口”的方式,把制度摩擦成本降到极致。


图片


2

中国海事司法的“国际话语权跃升”


过去一年,中国海事司法以高效、专业实践强化国际影响力。“英国某银行与土耳其某公司诉前财产保全案”中,北海海事法院9天促成1800万美元纠纷和解,赢得外方信任。“希腊籍船舶船员劳务报酬纠纷案”中,广州海事法院创造性适用《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并衔接中国《海商法》关于船舶优先权的规定,判决船东支付拖欠报酬及利息,高效化解15名外籍船员的跨国欠薪纠纷,相关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新时代涉外海事审判典型案例,成为国际海事司法的“中国参照”。


3

仲裁与服务网络的“双轮驱动”


2024年,深圳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受理海事海商案件165宗,同比增长50%。在线庭审同步多语传译、24小时紧急仲裁员制度、与香港—新加坡—伦敦互认紧急仲裁员措施,正把“效率红利”转化为“信任红利”。同时,本地律所与国际伙伴共建“法律联盟”,将服务节点延伸至航运产业链各节点。


图片


1

从“单点专精”到“链条贯通”


未来的海事律师需构建“卫星业务群”:以海商法为核心,辐射保险法、国际贸易法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法律+商业”的一体化方案。这要求建立“公约-国内法-行业标准”三位一体研究体系。例如船舶碰撞案件中,需精准适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又要结合中国《海商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还可能需要参考行业指引、部门及港口规章,才能设计最优解。律师角色定位也随之升级:从“救火队”变为“战略顾问”,在合同谈判阶段即嵌入法律条款,在交易架构设计时提示风险,在跨境贸易中预判争议焦点。


图片


2

科技赋能下的“智能法律服务”


科技进步将为海事海商法律服务带来更多可能,数字技术将重塑服务形态与边界。在线纠纷解决平台、智能合同审查系统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将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公开信息显示,已有律所与技术公司合作,利用大模型在数分钟至一刻钟内识别提单、租约、保单中的数十类高风险条款,并自动生成中英双语风险报告,平均耗时较人工缩短70%以上。技术落地的关键在人——律所需培养兼具国际公约解读能力、中国司法实践经验及数据技术应用能力的“双语双法”复合型团队,让科技成为专业服务的“倍增器”,而非替代者。毕竟,法律的核心是价值判断,技术的作用是解放重复劳动,让律师更聚焦于复杂问题的深度解析。


3

全球视野与本土智慧的融合


“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结合”是服务升级核心。面对复杂的跨境海事纠纷,律所需构建“诉讼-仲裁-调解”全链条能力:依托中国海事法院公信力争取最优救济,同时又要紧跟国际前沿,深入研究国际公约、规则、惯例,培养国际人才,深化与国际仲裁机构的协作与同频。


海事海商法律服务的变革,本质是“守正”与“创新”的平衡。守正,在于对海商法精神的坚守、对国际规则的敬畏;创新,在于以科技重构服务、以智慧破解难题。当“一带一路”的航船驶向更深蓝的海域,当粤港澳大湾区的司法协同成为国际标杆,我们有理由相信:专业化筑基、国际化拓界、科技化赋能,将指引行业在变革中破浪前行,为全球海事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未来已来,我们当以专业为舟,以创新为帆,在深蓝海域中再次启航和锚定崭新航向。




如需阅读完整版《精品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5):海事海商领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