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高:不走寻常路 将建领城达打造成工程领域顶级精品所|律新社大咖来了(附视频)

作者 | 吴迪迪

扫码分享

今年6月,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满8岁;今年,是主任周吉高律师生涯的第18个年头。


在律所竞相奔走在成为超级大所之路的时代,坚持走精品化路线,甚至一再“暂拒”规模化的建领城达不免别出新意。


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10年5月,短短8年间,这家专业领域非常明确、实施公司化管理的精品所,已成为建设工程法律服务领域的佼佼者,主任周吉高也在许多老客户心中被誉为“疑难杂症”最后的解决方案。


近日,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吉高做客律新社《大咖来了》,畅谈建领城达发展路上的那些选择。


律新社专访周吉高律师 (律新社视频中心出品


01

“4+1”法则,适用任何代理案件


2017年,上海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获得ALB评选的中国十佳精品律所称号;2018年, ALB公布的“ALB中国15佳诉讼律师”,主任周吉高作为建设工程法律服务领域专业律师荣列其中。

周吉高获2018年度ALB“中国15佳诉讼律师”

律新社:您获得2018年度ALB“中国15佳诉讼律师”称号,对此有什么感想?


周吉高:能够得到这个荣誉我非常荣幸,也是通过18年的努力,一步一脚印积累出来。


18年的律师经历,最终我归纳出一条“4+1”法则——“4”指全面梳理案件事实、深入分析法律问题、坚持缜密的逻辑和精准到位的书面或口头表达;“1”指在法律和职业伦理的框架内,必要时与诉讼或仲裁参与各方“斗智斗勇”。


可以说,在我国,去任何一个地方代理案件都可以运用“4+1”法则。坦白说,在法制环境比较好的国家,“4”就够了,但中国目前的司法环境还是需要有斗智斗勇的能力。所以我认为,一旦掌握了“4+1”方法,走到全国各地去代理案件都不怕,甚至在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不断取得反败为胜的丰厚果实。


律新社:您是律师界非常典型的复合型人才,您的跨界专业是如何养成的?

周吉高工作照

周吉高:实际上,纯属偶然。


我是在同济大学读的建筑材料专业,后来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攻读工学硕士,学的是非常专业的高温结构陶瓷的纳米材料。30年前,纳米材料是非常前沿、高端的专业,我们手工制作过洲际导弹头的防护罩。当时这个专业选择出国的同学比较多,但是我觉得要当上科学家比较难,所以就一直在思考以后到底从事什么行业。观察了一阵后发现,房地产专业不错,我就去自学了建设工程专业,比如造价、项目经理等,当然,也都通过了辅导考试。


随后,我逐渐看到了金融房地产的前景,后来,在装修公司工作过,也服务过当时国际上非常著名的外国总承包商韩国三星建设株式会社,还去了房地产公司。这个期间的工作时间比较空闲,我就用业余时间考了注册会计师。


我想,我在做建筑房地产专业,造价工程师总是要考一考,那一年是中国第一届正式统考,我考出了造价工程师。在做造价与合同管理时,我发现有些法律问题想不清楚,就想再考律师执照吧!正值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我就花时间自学、上辅导班,最终幸运地一考通过。


律新社:您取得了造价工程师、注册会计师、律师执照等那么多证,最终为何选择做律师?


周吉高:如果做造价工程师,我想上海的建设总有一天要造完,后续有可能要往全国各地跑,发展前景不是特别好;做注册会计师呢,我当时30多岁,自己觉得年纪有些大了;而律师前景非常广,而且是到老都能做的一份事业。


可以说我这个复合型人才,是在彷徨的过程中,为了多一点机会而去考了各种试,并非为复合而复合。但在之后实际做律师的过程中,之前所学都被用上了——因为我专门做建设工程,工程造价的鉴定、造价计算很熟悉;遇上收购方面,就涉及到财务知识,我也有会计专业知识,都能很好地融合。 


02

律所精神:专注、专业、拼搏、共同发展


建领城达取得如今的成功,与其一直倡导的律所精神不无关系。其中,近几年被律所高度推崇的马拉松拼搏精神,更是功不可没!

律所墙上嵌着“专注、专业、拼搏、共同发展”的训诫

律新社:作为一家专业领域非常明确、实施公司化管理的精品所,短短8年间,建领城达已然成为建设工程法律服务领域的佼佼者,您也被许多老客户在心中誉为“疑难杂症”最后的解决方案。这是如何办到的?


周吉高:我们前年刚扩大并重新装修的律所墙上,嵌着“专注、专业、拼搏、共同发展”的训诫,“拼搏”是去年新增的两个字,也是我在多年带领团队跑步、举办马拉松比赛后,逐渐悟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价值观。“马拉松精神”与律师精神高度契合,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如同在马拉松赛道,你必须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并且坚持下去,直至冲破终点线,实现目标!


客户的目标就是案件要胜诉,这个目标实际上也就是律师的目标,律师在代理案件的过程中必须以目标为导向。我们对律师提出,诉讼案件就是要“赢”,如果把目标抛开,打到哪算哪,实际上就是对客户不负责任。当然,“赢”是有标准的。也就是说,案件经过律师专业上的评判,到底能不能打赢,打赢或争取到什么程度,当律师给客户分析的结果,最后基本达到了,就是“赢”。要打“赢”官司,又要靠“4+1”法则,这不仅是建领城达的律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更是所有律师在每个案件里都适用的法则。


律新社: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办律所,并以怎样的模式运营呢?


周吉高:2010年5月7日,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拿到许可证;6月29日,律所正式开业,从最开始一个团队发展成为一家事务所,其初衷很简单——上海的建筑房地产法律服务会越来越少,因为上海基本建设得差不多了,同时上海的开发商比较有实力,纠纷少。


如果开一个专业所,团队会更容易走向全国,而在全国,建筑房地产蓬勃发展,且我预判还将有许多年可以发展。事实证明,至今8年,确实发展得不错,估计还有十几二十年的发展周期。基于这个考虑,走专业路线的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成立了。


上海当时多是合伙制律所,但是单打独斗型比较多,真正的团队、公司化管理较少。考虑到刚建成的新所规模不大,我们定性新所为一个合伙制的公司化管理的律师事务所,8年来,也实现了公司化管理发展的最初目标。在第四、五年间,律所也遇到了发展瓶颈,业务量等都没有大增长,律所提出了“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市场”方案,于是重点转向施工领域,主要为大型施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另外也抓住了新生的PPP行业,有了非常稳定的客户源。最终顺利克服瓶颈,也迎来了同行的关注和青睐。


03

不求规模,稳中发展


就在不少律所主任认为个人所、小所生存困难,称“与其以后再求规模化,不如趁早”的时代中,建领城达坚持住了精品所的发展方向,并且越来越壮大。

律所所获荣誉(部分)

律新社:规模化似乎是这几年律所的必由之路,您如何选择?


周吉高:我们确实也曾有过“规模化”的念头,北京、上海的几家知名律师事务所都曾上门想谈合并,直到现在仍有律所希望和我们合并。但在几次洽谈后我发现,建领城达还是作为一家专业精品所,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所以“规模化的建议”暂时拒之门外。从2017年开始,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因为引进了新人才、PPP业务也有长足发展、再加上传统的建设工程业务依然非常看好,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人才。


律新社:律所的分配制度是怎样的?人才梯队如何建设?


周吉高:“不求规模,稳中发展”是律所坚持的理念。目前,建领城达有专职律师18名,包括行政、财务、前台、办案秘书、顾问等全部人员共约30人。我们深切感受到,律所业务很多但人才跟不上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只能暂时放弃了有些客户和业务。


2017年,律所创收2930万,今年则提出了3500万的目标,建领城达很有信心通过努力来实现。从去年开始,我们从“没有部门”到分出6个部门,每个部门配置一个部长,带领一组2-3人的团队,通过一个个精简的小团队,律所就可以服务更多的客户。律所实行公司化管理,分配机制包括了底薪和奖励两部分,与其他事务所相比,分配比例比其他团队的分配比例高出50%到100%,因为律师是靠智力和知识在提供法律服务,成果理应大家共享。


实际上,这种分配制度对律师个人的激励效果非常好,从成立至今,核心人员没有流失,大家也达成了“不盲目追求规模化”的一致想法,坚持走精品化、专业化道路。但我心中理想的模式是合伙制的公司化管理机制能够真正建立,即合伙人与律师的配置达到1:4,下设助理秘书团队,合伙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带领一个团队再去对外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坦白说,当下建领城达的模式仍然是由一个人承担、担当了更多角色,我希望把合伙人的队伍机制建立好之后,稍微加快规模化速度,这也是律所的下一个发展目标。


2018年上半年我非常“痛苦”,带领律所上下一起探索制度的建立,和团队一起学习美国模式、做调研、做测算,我们规模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再加上中国市场比较复杂,不能完全从国外或同行经验“拿来主义”,但是总方向很简单,就是要让优秀的人才能够快速成长,共同推动事务所发展。 


04

不选专业,选行业


经过短短8年,建领城达已成为了一家非常够格的优秀精品所,它的发展之路对于年轻律师也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律新社:通过您的经历,对年轻律师选专业有什么建议?


周吉高:我认为年轻律师不谈选专业,而是选行业。比如我选择建筑房地产,因为这一领域不单单做建筑工程,还有相关的业务都要做。选行业比选专业更重要,你对待客户就是对待行业里的人。


从做律师角度来讲,要尽量选择资金量比较大、标的额比较高、律师费比较高的行业去生根。毕竟做律师,一方面为了理想,另一方面还是要为了更好地实现理想,要有经济基础,那么就要有比较高的收入,虽然比较“俗”但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经济基础会影响一个律师未来的发展。当然,选择行业,同时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要比较好的确实能给律师带来比较大的业务量,做有远见的选择。


律新社:年轻律师该如何持续提升专业度?


周吉高:有政策法规出台,就要学习运用;有新的司法解释出来,特别是新的审判案例、裁判规则,必须要学习,这方面掌握了,实际上专业度就够。但是,最最关键是在哪呢?仍然是“4+1”法则里的“4”。任何一位律师,如果“4”掌握不好,他是做不好律师的,也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做不好的。有些专业发展很快,比如PPP业务,但大部分还是传统专业,所以关键还是“4+1”的“4”要做好。

周吉高做客律新社《大咖来了》

与周律师的一席访谈,让我们对坚持走精品化路线的律所得以一窥究竟;周律师倾囊相授的“4+1”法则,更是法律人应坚守的职业素养。


我们了解到,十余年间,周吉高还撰写并发表了逾百万字的专业论著,其中包括他在办案过程中处理各类工程纠纷案件积累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十余年间,周吉高还参与了建设工程领域为数众多且极为重要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制定和修改;除此之外,受各大法学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甚至法院、仲裁委邀请,周吉高已经先后为高校学生、企业法务人员、律师、法官、仲裁员和其他与建设工程有关的人员,提供逾百场专题讲座或培训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律师的马拉松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谢谢周律师!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