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座律师大厦来了!从联合办公到规模大所是否走得通?丨律新社观察

作者 | 律新社 | 王思雨

扫码分享


又一栋“律师大厦”诞生了!


7月27日,《江苏法制报》报道了连云港首家律师大厦即将投入运营的消息。这栋律师大厦以打造“综合性法律服务体系”和“多元共同体平台”为宗旨,可容纳近20家律所,近500人同时办公,同时配套有公证、鉴定、会计、审计、评估、担保等关联服务。



据律新社观察,短短数年间,连云港、宿迁、广州、北京等地相继出现律师大厦。与此同时,法律服务产业园、共享律师中心等概念也成为行业发展的热词。


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将法律服务聚集在一栋楼里,真的能实现共赢吗?各种律师大厦的运行模式有何异同?共享经济潮流澎湃,中小型律所汇集在一起的办公模式会成为行业未来的主流吗?
 

01


律师大厦为何接连出现?


在连云港市,律师大厦的概念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提出。据连云港市的一位资深律师透露,十几年前,市司法局也曾计划建设律师大厦,但此项目却并未成功推进。

十几年后,律师大厦终于在连云港市诞生,给这座海港城市带来了鲜活动力。

 

律新社获悉,连云港律师大厦项目由连云港市海州区政府、海州区司法局牵头打造,可容纳近20家律所,近500人同时办公。

律师大厦主要提供三方面服务:


 一  管理、办公、运营等方面,提高律师的办公效率和律所的管理效益;


 二  搭建行业从业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组织行业培训、行业交流会、研讨会、疑难案件分析会等;


 三  同时配套有公证、鉴定、会计、审计、评估、担保等关联服务。


此外,律所的聚集也使得监管机制能更高效的运转。海州区司法局将建立健全“一站式”监管体系,规范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

在“连云港律师大厦项目推介会”上,海州区司法局局长刘亚军表示:“打造法律服务集聚区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项目的落地将有效改善目前市区律所的办公环境,对于律所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连云港律师行业有何特征?连云港律师大厦项目落地情况如何?就这一问题,律新社尝试联系连云港律师大厦项目负责人、海州区司法局公律科科长孙兴春,他表示,项目正在推进中,律所入驻情况还需进一步统计。律新社从一位对连云港律师行业十分了解的资深律师处获悉:海州区的22家律所多为近几年新成立的律所。2014年,连云港市海州区与新浦区合并为海州区。在此之前,两个区的区属律所数量较少。合并之后,新成立的律所都批在了海州区,形成了目前二三十家律所的规模。


根据律新社的了解,目前连云港市律师数量偏少,执业律师不足800名。律所规模较小,规模所和品牌所较少,整体竞争力较弱。据连云港市司法局公开的2019年律所考核结果,连云港市人数最多的律所有46人。此次牵头打造律师大厦的海州区共有22家律所,人数规模都在20人以内。其中10人(含)以下的律所共有18家,占81.8%


2017年初,江苏宿迁市律师大厦正式投入使用,彼时宿迁市共有执业律师660多名

为何律师大厦这一新鲜事物接连出现在江苏省的两个城市?

在《第一财经》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连云港市与宿迁市都被划分为三线城市。尽管不是一、二线城市,连云港市与宿迁市还是有很多其他优势,如地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二的江苏省、经济活跃、对外交流频繁等。连云港更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江苏“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

信息时代,媒体通讯高度发达,每一个行业内的新兴事物传播与经验分享的速度、频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行业、地域的信息差距在不断缩小,创新已经不再“遵循”从大城市逐渐分散传播到小城市的刻板规律。
 
律新社了解到,目前北京、广州、宿迁等地已有将多个中小型律所整合在一起的律师大厦。此外,还有数个地区曾有意向建设律师大厦,却未成形。
 

02


律师大厦能否解决行业痛点


罗金云

四川矩衡律师事务所主任


连云港律师大厦将容纳数十家律所同时办公,并配备有公证、鉴定、会计、审计等关联服务,四川矩衡律师事务所主任罗金云对这一模式比较看好,但也提出这些律所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关系,发起人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整合资源。


在律所管理上,北京联合律师楼作为“前辈”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联合律师楼为入驻律所设置了准入门槛。业内声誉上,须三年内无任何投诉、违纪记录;业务匹配上,入驻律所应有业务交叉,在避免竞争的同时,打造一条龙式、全方位的客户服务;禁止抢夺案源、相互挖人、相互诋毁等现象……


对于律师大厦未来的发展方向,罗金云主任在接受律新社采访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厦相当于是一个孵化器,有利于连云港市的中小型律所往大所、强所的方向发展。”


梅向荣

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全球董事会主任


方便中小所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也便于客户获取法律服务。律师大厦的这一优势也得到了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全球董事会主任梅向荣的肯定。同时,梅向荣主任也指出律师大厦只是适合中小律师事务所人才的聚集,大型律师事务所入驻这种联合大厦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每个律所都有不同的定位,有些专注于服务企业,有些则是服务政府;有些律所专门做民事案件,也有以刑事案件见长的律所。那么同处一栋大楼,律所之间的竞争是否会愈发激烈?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当地的律师行业发展现状来思考。“如果说大家的服务类别相似,那么聚集在一个楼里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梅向荣主任认为连云港律师大厦是一种新的探索,但具体的还有待观察。“目前来讲,我并不是特别认同这种把中小型律所聚集在一起的形式,我认为律所并不是靠这种简单的聚集才能发展起来。”

连云港市的一位资深律师也持相似观点:“律所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是律所发展的痛点要点。通过律师大厦的方式,可能对律所发展的作用不是太大。”

事实上,连云港律师大厦的综合资源整合模式与律师行业自身为对抗替代性法律服务的威胁而提出的建立“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的思路相同,区别在于前者是由政府主导,而后者是行业的“自救”。虎视眈眈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将会计服务与法律服务整合成综合性法律服务,律师行业也同样能主动探索“法律+X”的无限可能。
 


律新社观察到,在全国各地的律师大厦与法律服务产业园所提供的服务中,“法律服务集聚”的概念频繁出现。如南京建邺法律服务产业园、广州律师大厦......尽管主导推动的主体不尽相同,但法律服务的不断集聚已成为趋势,多元化、综合性法律服务正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所青睐。(详情请戳:◆ 成都惊现7000平米独栋律师楼!律师联合办公模式为何如此受欢迎?丨律新社观察  南京建了个法律服务“新硅谷”,这么多律所入驻你来吗?| 律新社观察

律师大厦也勾勒出律师行业的“共享”未来。不论“共享”的具体形态如何,共享的本质要实现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使更多人从中获益。


03


规模化是行业发展的过程还是目标?

据司法部的最新数据,全国共有律师事务所3.2万多家,其中规模在10人(含)以下的律师事务所有2.1万多家,占65.57%,而50人(不含)以上的律所仅有940余家,占2.89%

可以说,中小型律所稳稳占据了绝大部分“江山”。

四川矩衡律师事务所主任罗金云在接受律新社采访时提到:律师大厦将小型律所聚集在一起,有意避免了它们的独自“生长”。


“个人所数量太多导致了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比较乱。”罗金云主任从这个观点出发,谈到对中国未来法律服务市场的展望。他认为未来一定是规模化大所、强所发展得更好,他们的模式更具有竞争力。一二线城市的精品小所也可以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处于行业中部的律所,在律所竞争力、人才引进、品牌管理上是不占优势的。

“区域化大所是中国律所发展的趋势,这是行业的规律。一些大的项目是需要大所的资源和人才支持才能推进下去的。”罗金云主任告诉律新社。

对此,一位连云港市的资深律师则持相反观点。“小所有小所的好处,比如成本低。律师的个性都比较强,三五个合伙人能合在一起做下去,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未来二三十年内小型律所还是会长期存在。”



律新社观察到,一直以来,盈科都被当做律所规模化的典型案例。这是一家全球化法律服务机构,在中国大陆拥有80家分所,全球网络覆盖82个国家。最近几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法律公司的入场让法律服务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规模化不断被从业者提及。

“真正能做成像盈科律师事务所那样的毕竟是少数,它完全是一种公司化的模式,需要大量人才和业务来维持,这是很难的。”一位连云港市的资深律师表示。
 
“规模化只是一个过程,我从来不认同规模化是一个目标。所有律所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满足团队发展的需求,形成一个共赢的发展机制,我觉得这是根本的。”盈科律师事务所主任梅向荣反复强调道,“比如说盈科叫‘全球视野,本土智慧’,我没有强调我们的规模最大,那不是我们的目标。满足客户需求、让我们的律师幸福指数和收入能有很好的增长,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同时对国家法治建设有贡献,我觉得这是这才是描述律师事务特征的维度,而不是简单用规模大来描述。”
 
组织服务能力不强、律师个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一直是律师行业发展的痛点。将中小型律所汇集在一栋楼中,统一规范化监督管理、提供同行学习交流的平台,对于提升律所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三四线城市律所服务同质化的问题较为普遍,且律师行业规模与法律服务市场需求较小,连云港律师大厦虽然是一种新的探索路径,但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如何,还有待观察。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全部留言 共0条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