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积淀与现代活力交融的黄浦江畔,法律市场格局在持续动态演进中呈现出崭新面貌,也始终彰显着开放包容的“海派基因”。 2025年6月23日,上海市律师协会发布的《2024年上海律师行业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律所1999家,同比增长4.55%。其中,上海市百人以上规模律所的快速增长尤为引人注目,反映出行业规模化发展趋势的加速。律新社研究中心根据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的数据分析发现,截至2025年7月22日,上海市百人所数量已达67家,在全市2048家律所中占比3.27%。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律所分所的数量已占上海百人规模律所的37.3%(25家)。这场由市场需求与人才流动共同驱动的规模角逐,正加速推动上海法律服务市场的资源整合。在上海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的战略背景下,法律服务市场正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 头部律所虹吸效应显著,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 京沪法律服务品牌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格局形成 ➢ 出现上海分所规模“反超”北京总部现象 随着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规模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多律所跻身“百人所”行列,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作为中国法律服务高地的上海自然身处潮头。凭借深厚的法治积淀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动能,上海律师行业持续领跑全国,其执业律师规模长期稳居全国第二位。上海市律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律师队伍稳步增长,共有律师44,477人,其中执业律师38,866人,同比增长7.25%。律所数量增速不减,共有律所1,999家,同比增长4.55%;规模化趋势初显。 与此同时,上海百人以上律所近年来保持稳健增长的速度。2023年上海有55家百人所,到2024年底已增至63家,年增长率为10.53%,这一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律所总数4.55%的增长率,这表明资源正在加速向规模化律所集中。律新社研究中心根据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22日,上海百人所数量更是已跃升至67家。 从人数占比看,百人所的律师人数占全市比例从2023年的34.49%上升至2024年超过40%,显示出律师职业选择明显向大所倾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规模化浪潮下,上海孕育出2个“千人所”巨头: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均已突破千人规模。同时,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等6家律所的规模也均达到400人以上,形成了明显的头部效应。此外,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上海市方达律师事务所、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6家律所人数已超300人,正向400人门槛迈进;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等18家律所规模突破了200人;余下的35家跻身“百人所”的律所规模差距相对较小,也从侧面反映出上海规模化律所竞争的激烈态势。 2021年6月11日,上海市司法局发布《上海司法行政“十四五”时期律师行业发展规划》,明确加强律师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律师人才体系,并计划到2025年,全市拥有50名律师以上的大中型律所达到100家左右,100名律师以上的规模所达到60家。目前来看,这个目标已超速完成。上海规模大所数量众多、实力雄厚,集中度高,是全国领先的规模化中心,2025年1月,国内百人所数量达到615家,上海百人所数量就占到了10%。同时,在庞大的基数上,上海律师人数仍保持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率,持续扩大其领先优势。可见,上海作为中国法律服务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引擎与标杆城市,其“百人所”“千人所”的蓬勃发展态势,正是这一独特地位最有力的注脚。 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和经济金融中心,其高度发达的开放型经济催生了海量的跨境投融资、企业出海和科技创新等高端法律服务需求。北京律所在沪设立分所,能高效承接此类业务。此外,2023年12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发挥城市功能优势 做强律师事务所品牌 加快推动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通知,明确提出要“吸引优质律所来沪兴业”,打造“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支持外省市律所在沪设立运营管理中心或通过合并实现强强联合,并给予办公用房补贴、人才引进奖励等扶持。例如,虹口区主动对接京师律所,将北外滩定位为“全球资源配置窗口”,与律所国际化战略深度契合。 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数据显示,在上海现有的67家百人所中,有40家是本土品牌律所。此外,除了泰和泰(上海)律师事务所、浙江京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剩余25家均是总部在北京的京派品牌,分散于浦东新区、虹口区、静安区等多个市内区域。这种分布格局体现了北京与上海法律服务资源的深度链接:北京作为全国法律政策中心和央企总部聚集地,拥有强大的品牌资源和专业积淀;上海则依托国际金融中心、自贸区制度创新等优势,成为北京律所对接国际业务的关键支点。 以上海TOP 10规模所为例(截至2025年7月22日),有3家为北京律所的上海分支机构,分别是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据统计,这三家分所的律师总人数达到了2346人,占据上海TOP 10规模所总律师数的37.8%。其中,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99年)以高端商事及资本市场业务见长;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1年)是上海最早一批合伙制律所之一,在公司与并购重组、合规风控及政府公共事务等领域具有优势;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2010年设立)虽成立较晚,但凭借迅猛的规模化发展已跃居上海规模榜首,并依托上海区位优势牢牢把握全球经济发展机遇。 进一步看,在上海的TOP 20规模所中,北京律所上海分所的数量达到了9家,占比达45%。值得注意的是,出现“反超总部”现象:通常情况下,即便在设置了区域分所之后,律所总部的规模体量也依然处于领先地位。但数据显示,在目前的25家破百人的北京律所上海分所中,已有7家的上海分所人数“反超”北京总所。例如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人数317人,北京总部律师人数则为269人;北京观韬(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人数260人,北京总部律师人数193人;北京中凯(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人数133人,已闯入“百人所”行列,但北京总部律师人数为65人,目前尚未破百。 这一现象打破了传统分支机构的发展规律,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市场逻辑:一方面,上海分所往往被赋予更大的战略自主权,部分律所甚至将决策中心向上海转移;另一方面,上海作为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法律精英倾向于在上海发展,这为分所规模扩张提供了人才保障。 这种发展态势正在重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版图。传统以总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正在被多中心网络化格局所替代,而上海凭借其独特的综合优势,正成为这个网络中充满活力的关键节点。例如,2025年,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创新性提出律所“双总部”模式,在北京总部之外设置上海总部,整合南北资源,拓展南方市场,增强国际化能力,实现南北呼应、内外联动,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为律所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相关内容:对话蒋琪:中国首家“双总部”律所开启京沪双引擎丨律新对话)。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提速,上海律师业的发展将呈现更丰富的可能性,或将催生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法律服务品牌。 近年来,上海百人所数量的持续攀升,不仅彰显了律师行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演进的大趋势,更驱动着行业整体专业化水平的跃升。这些大型律所凭借其综合服务能力,能够高效承接高复杂度、跨领域的大型法律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从而加速推动上海法律服务市场的专业化与规范化进程。这一发展态势既源于市场需求的持续升级,也得益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更与上海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的战略定位密不可分。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发挥城市功能优势 做强律师事务所品牌 加快推动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8年12月31日),为上海法律服务行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力争用3到5年时间,引育一批品牌知名度高、专业服务能力强的品牌综合型律师事务所和品牌专精型律师事务所,形成上海律所品牌方阵,构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律师人才高地,构建头部引领、行业争先、整体提升的现代律师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主要措施为:发挥城市功能优势,提升上海律师服务国际竞争力;实施引强育优行动,增强上海律所品牌影响力;强化政策制度供给,集聚全球高端法律人才;优化创新律所治理,激发上海律师行业发展新动能。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培育品牌影响力、集聚高端人才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引育并举的发展策略下,上海法律服务市场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1.跨区域战略布局 在跨区域发展方面,上海律所展现出强劲的扩张势头。2025年6月15日,上海律协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末,上海律所在外省市设立的分支机构达652家,较上年增长18.98%。这些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布局既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法律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跨区域发展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实现了法律服务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深度交流与共享。 2.国际化纵深推进 国际化发展是上海律师行业的另一大亮点。《2024年上海律师行业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律所境外分支机构数量增至44家,同比增长29.41%;海外服务网点增至79个,服务辐射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在内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这些境外机构的功能正在从单一的业务拓展向综合性服务转变。上海律师不仅为企业出海提供法律风险评估等“探路”服务,更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国际化发展态势,既提升了上海律师行业的全球影响力,也为上海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3.数智化转型加速 面对科技革命的浪潮,法律服务数智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25年4月10日,全国首个法律科技领域专业性协会在上海设立,是上海推进法律科技应用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情,对于整合力量资源、搭建平台载体,推动上海打造法律科技创新发展和场景应用示范高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实践中,智能合同审查、案例检索等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数智化平台的建设则优化了知识管理和客户服务体验。这种专业化与数字化并重的发展模式,正在推动上海律师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法律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还将持续创新。 上海作为全球枢纽城市,其深厚的金融贸易基因、持续开放的政策环境、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共同构成了支撑律所规模化发展的底层动能。 上海法律服务市场的规模化浪潮,本质上是资源全球化配置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未来,随着资源、人才、业务的加速流动,传统的区域标签将进一步模糊化,上海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将进入一个更趋立体和综合的新周期。规模化竞赛的下半场,是律所综合实力的比拼,规模是参与竞争的基础门槛,专业能力是破局制胜的锋利刀刃,而数智化布局和国际化视野则是翱翔未来的关键之翼,手握多重筹码,方能在上海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法律服务高地上攀高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