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内容 · 在高速运转的法律服务行业中,“压力”几乎是每位律师隐形的“伙伴”。但我们对它的理解,大多仍停留在模糊与主观的层面。 5月30日,律新社邀请到“律心社”心力志愿者导师、北京雍文律师事务所战略规划总监韩焕霞走进“律新V品”直播间,她带来了耗时两年的实证研究成果,并通过结合实践经验,共探律师群体的减压可能与组织支持路径。 韩焕霞以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视角,揭示了中国与新加坡律师在职业压力中的共性与差异:性别、年龄、城市等级、业务领域等因素如何精准影响压力感知?高频出现的“时间压力与超负荷工作”和“处理与客户的关系”又何以成为中外律师的共同挑战?本次分享不仅呈现了翔实的数据分析,更引入多元的解压策略与律所层面的实践探索,为不同阶段的律师提供自我觉察与系统调适的参考方向。 在“越专业越高压”的行业现实中,如何既不忽视焦虑,也不被其裹挟?也许,走出“独自硬扛”的误区,重新理解压力的成因与对策,是我们迈向职业韧性与心力平衡的第一步。
大家好,我是韩焕霞!特别感谢律新社给我这次分享机会,也感谢杨老师的全程陪伴。借此机会,我衷心感谢现单位北京雍文律师事务所、前东家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以及母校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对本研究的大力支持。尤其要感恩参与调研的660位律师同仁,是你们的调研反馈让这项研究有了扎实的根基。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律师压力这个切肤之题。我的分享将围绕五个关键维度展开:首先汇报耗时两年的实证研究框架;其次解析人口学特征如何影响律师压力;接着对比中国与新加坡律师的压力类型异同;再聚焦新加坡律师的减压策略;最后探讨这些发现对我们执业实践的启示。
本次分享包含两项核心调研:一是针对450名新加坡律师的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研究;另一项是本人耗时两年做的关于国内律师压力的研究,涵盖职业压力、心理健康状态、自我调节疲劳及健康素养四大变量。两项成果均已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
关于压力,主要从四方面展开:首先是压力的界定,其次是本研究考察的人口学特征,接着是律师群体面临的主要压力类型,最后会介绍相关的减压策略。我们先来看本研究对压力的定义——职业压力,它是个体与工作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工作要求对个体构成威胁时,会使个体感到工作环境要求与自身能力不匹配,从而产生心理紧张。这种压力如果持续存在,就可能引发心理、生理或行为问题,这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
我们重点考察了十二项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律师执业年限、学历、职级、工作地点、执业领域、工作日工作强度、节假日和休息日工作强度、收入情况。下文将逐一揭晓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律师压力。
本研究的目标有三个:给考虑进入律师行业的群体提供参考;帮助执业律师清晰认知自身压力状况;为律所管理者制定压力防御措施提供依据。同时我们也将分析中国和新加坡律师的压力共性与差异。
请大家先同步思考几个问题:
您认为男律师还是女律师压力更大?
一线城市还是新一线、二线城市律师压力更突出?
50岁以上与50岁以下律师谁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争议解决、非诉或刑事业务律师中,哪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
婚姻、收入、工作地点、工作强度是否会影响压力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用研究数据验证您的判断。
实证研究揭示了这些规律:
这个结果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关于压力类型,中新两国律师共同面临八大压力源:
1. 时间压力和超负荷工作 2. 处理与客户的关系 3. 满足个人期待 4. 工作—家庭冲突 5. 后续压力源包括:处理法律专业事务、行政事务对法律专业事务的干扰 、处理与上级的关系、处理与同事的关系 1. 时间压力和超负荷工作 (与中国一致) 2. 处理与客户的关系(与中国一致) 3. 处理法律专业事务 4. 处理与上级的关系
两国律师最突出的共性压力高度一致:时间压力与超负荷工作以及处理与客户的关系。这也许也是律师同仁面临的共同的日常挑战。
新加坡同行实证研究的减压策略,有八类常用方式,按使用频率排序如下:
1. 主动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 2. 保持积极心态(Positive Outlook) 3. 自我能力提升(Self-improvement) 4. 情绪抑制(Keeping Emotions) 5. 求助行为(Help-seeking) 6. 情绪宣泄(Letting out Emotions) 7. 饮酒/吸烟(Drinking smoking) 8. 寻求药物治疗(Seeking medication)
这八种方式的使用频率差异很明显,最高频的是主动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第二是保持积极心态(Positive outlook),第三是自我提升(Self improvement)。这和律师的职业特性相关,由于律师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士,所以面对自身的压力时,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情绪处理策略:情绪宣泄(Letting out emotions)包括向他人发脾气、通过哭泣释放情绪等方式,而情绪抑制(Keeping emotions)在男律师群体更常见。
这些发现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1. 对于考虑入行的朋友
如果你是法学生或想转行做律师的群体,这项研究能帮助你全面认识行业压力现状。相比参考某个律师或某个律所的经验,这个覆盖多地、多领域样本的实证研究更具参考价值。
2. 对于执业律师同行
通过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时间压力与超负荷工作、处理与客户的关系是中新律师共同的痛点。当我们把模糊的压力感具象化,比如意识到“我正在经历时间压力”时,本身也在缓解焦虑。就像阿德勒说的“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对于律师而言,处理与客户的关系是重中之重。如果你的性格内向(Introvert),那需要提前锻炼人际处理能力;若如果你擅长社交(Extravert),这是一项天然优势。
3. 对于律所管理者
研究发现,男律师压力更大,这让我想到上周我们所的生日会:女律师们吃完蛋糕就回去工作,而男律师们通过玩套圈游戏继续减压。争议解决领域的律师压力更突出,建议给予特别关注。管理的关键在于把模糊问题具体化,比如明确律师的职责边界,提升他们在律所的参与感,定期开展压力管理培训等。
4. 国际视角的价值
中新律师压力类型高度相似,两国律师交流工作时更容易产生共鸣。邀请国内外律师群体参与调研难度都很大——不是在开庭就是在去开庭的路上,使这类实证研究显得尤为珍贵。
Q1 为什么男律师的压力比女律师大?我们通常认为女性作为母亲、女儿和职业女性更辛苦,却忽视了男律师的压力,能否从研究角度分析两者压力差异的关键点?
韩焕霞:从实证研究来看,本人对660名律师的调研数据显示,男律师压力平均得分为112.6,女律师为101.8,男律师压力略高。这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一是社会角色期待,男律师常被赋予更高的职业成就要求及家庭经济支柱责任;二是职业思维习惯,律师天然倾向主动解决问题,男律师可能更倾向独自承担压力源,导致问题累积;三是沟通渠道差异,部分大所中男律师与管理层沟通频率较低,心理支持获取不足。当然,国内其他研究(如孔亚平老师的成果)因样本和方法差异,结论存在不一致性,这也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未来需要更多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
Q2 您提到的8种解压方式中,哪种缓解压力的效果最快?能否给出具体建议?
韩焕霞:根据研究及律师的职业特性,最快的解压方式是 “主动解决问题”。这要求我们直面压力源,先清晰描述问题(如专业能力不足、人际关系矛盾或工作环境压力),再从自身、他人、事件本身等多维度拆解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这与律师为客户解决纠纷的思维模式一致,即通过逻辑分析和行动规划消除压力根源,而非采取拖延、回避等消极应对方式。例如,若因案件难度产生压力,可先梳理案件脉络,分解任务节点,逐步推进解决,压力会随问题化解而递减。
Q3 从律所层面看,除了讲座和对谈,还有哪些具体的减压活动或游戏?能否分享雍文所的实践经验?
韩焕霞:雍文非常注重通过人文建设缓解律师压力,具体措施包括:
1. 高频沟通机制:合伙人办公室全天候开放,定期组织茶话会、生日会及节假日庆祝活动,确保律师与管理层面对面交流压力问题;
2. 心理学资源整合: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合作,引入心理学专家开展直播讲座,将法律与心理知识结合,针对律师家庭(如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支持;
3. 公益与减压结合:在开展公益普法活动(如内蒙古15所学校普法)时,同步邀请心理学专家参与,通过跨界合作缓解律师后顾之忧;
4. 开放日制度:定期举办律所开放日,邀请外界参与压力管理、心理健康等主题交流,借助外部资源拓展解压渠道。
这些措施相较于头部大所更注重个体关怀,通过畅通的沟通渠道和专业资源对接,实现压力的系统性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