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中美贸易战牵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全球化,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习近平2019新年贺词
人生是由无数的选择构成的,选择的叠加形成现在,构成未来。2018我们扎实奋进、2019我们笃志前行,用热血青春回报汹涌巨澜。
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核心论题,毫无疑问得攥取聚焦的光点。2018年12月28日,上海财经大学第十七届“法律职业发展论坛”顺利举办,主要来自司法系统、律师事务所、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公司企业法务部门等法律实务界的50余位校内外导师,围绕“法律人才培养机制与法律共同体的使命”主题展开研讨,为学校法律人才培养工作贡献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律新社CEO、上财法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王凤梅特邀在此次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上财法学院半年一届的“法律职业发展论坛”,旨在召集富有影响力的实务界专家,参与学院的法学人才培养战略,为培养兼具理论专业和实务技能的高素质法科人才建言献策。
01
“学术化、职业化、国际化和复合型”
人才培养机制
在我国全球化战略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术化、职业化、国际化和复合型”人才成为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使命。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晓燕教授分别在开幕式做致辞和工作报告。论坛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杨乐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
郑少华
郑少华教授首先感谢在场各位导师对论坛的参与与支持。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给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也为法学教育提出具体目标。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新时代法治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特别是法律实务界的力量,因此今年的论坛主题选择聚焦“法律人才培养机制与法律共同体的使命”。
他指出,多年来,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结合学校经济、管理方向的专业特色,努力探索“三化一型”(学术化、职业化、国际化和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新时代下,在探索培养符合新要求的法治人才方面,法学院还需要继续秉承“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精神,希望校内外导师能够通过论坛,探讨交流达成共识,一起为新时代下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力量。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
宋晓燕
法学院院长宋晓燕教授汇报了法学院本学期开展的工作,主要有法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和上海市本科专业达标评估、博士点复检准备等工作。随后,宋院长围绕“三化一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向导师们介绍了法学院在人才引进、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包括学生毕业去向、社会实践、学术比赛中获得的一系列荣誉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最后,宋院长向在座各位导师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各位导师多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
杨乐
随后,郑少华教授为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文寿、上海市食药监管局法规处副处长何瑾、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主任郭俊、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李建伟、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员吴盈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周国良、上海市浦栋律师事务所主任孙志祥、上海原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宇舟等兼职导师颁发聘书。








02
法律职业共同体与国际化法科人才培养
上海市司法局正局级巡视员
刘平
在第一单元主旨发言阶段,上海市司法局正局级巡视员刘平以“为什么需要法律职业共同体”为起点,论述了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进而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助力。他首先通过对“法律职业共同体”概念的溯源,指出上财法学院提倡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是十分有远见的。其次,他介绍了我国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两个认知阶段。
他认为,目前立法、执法、司法、法学教育等领域的工作人员还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共同体,这几个群体之间虽然有相同法律思维,但不是完整意义的整体,还需要用共同的法治信念、共通的法治思维磨合成一个真正完整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关于法学教育方面,刘平建议法学院校的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尤其是思维习惯。法律人才培养特别需要知行合一,要做好学生法律思维习惯的训练,注重实践理性的培养,使学生懂得平衡法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这些都离不开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共同的努力。
律新社总编辑、CEO
王凤梅
第二位主旨发言的导师是律新社CEO王凤梅。她首先分享了法律行业的一系列具体数据,包括2018年全国律师人数、上海律师的男女比例、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人数等,她认为这些数据说明法律职业丰富度、多元性在不断增加,法律职业的包容度越来越广。其次,她以上海一中院的繁简分流系统、上海高院的刑事审判智能化系统为例,提出法院技术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这也对法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融合法律与技术的能力。
她认为,在社会治理的各个板块对法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的今天,五年内,将会存在一个估值巨大的新兴法律服务市场,法律服务将很可能成为“日用品”。与此同时,市场的蓬勃发展、跨界人才加入都会使得法律职业共同体不断扩大,上财法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抓住这一趋势,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努力,为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贡献力量。
上海财经大学
吴文芳副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吴文芳副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就《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化培养机制的匹配——以上财法学院为例》这一主题进行主旨发言。她指出,高等教育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应契合国家的总体目标与战略要求,亦应重视本校平台资源、区位特色、学科积累以及教育传统等因素,国际化培养机制的设计应注重与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匹配性。上财法学院将国家战略要求与本院传统、特色及地处上海优势相结合,打造“中国立场、国际视野、法经融合”的培养目标,并将之融入本院国际化培养机制中,形成“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创新治理型人才”兼顾的“目标-机制”匹配体系。
03
群贤毕至为法律职业人才培养谏言
数十位法律实务领域的专家,就如何培养“三化一型”法学人才以各自专业为出发点发表真知灼见,妙语连连,不时引发在场专家共鸣。
上海海事法院副院长
荚振坤
随后进入了自由发言阶段,上海海事法院副院长荚振坤以荷兰海事法院为例,指出司法领域、仲裁领域之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国际化和扩大的潮流不可逆转,对法律人才要求会越来越高,法治人才培养是最基础最难做的工作,国内目前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希望上财法学院能够办得更好,输送更多人才。
上海市网信办政策法规处处长
孙杰
上海市网信办政策法规处处长孙杰认为,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进入了深水区,现实空间的法律逐渐向互联网延伸,互联网的专门法律体系还不完备。政府在网络空间依法开展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是全新的课题。随着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社会问题在网上集中爆发,互联网上涉及的问题可能在现有法律中没有依据,需要行政管理进行补充。最令人困扰的是行政执法依据不足,法律法规如何落地等新问题,不能完全用法律“一刀切”解决,还需要结合伦理、心理。法律与科技、法律与金融、法律与互联网社会治理都急需相应的法律人才与制度。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策研究室主任
周国良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周国良认为上财法学院提供了法律共同体的平台,近年来也取得长远进步。他同时对法学院的发展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探索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合作机制,学院可以组织讲座论坛并请校外导师参与。二是导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结合与对接,导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分享经验,学生可以通过提出困惑和感兴趣的领域,两方面多进行互动,提升双方的主动性。此外,周主任认为法律既是职业素养,也是职业技能。
携程集团副总裁
杨钦
携程集团副总裁杨钦提到大学教育有两种模式,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有优劣,他认为专才教育模式适合上财法学院的具体情况,具有发展潜力。学院可以聘请某些领域的知名教授,将一些专业发展为全国领先;同时,学院的人才引进可以利用兼职导师的资源,为学院发展做出贡献。他提到,目前通才教育导致名校毕业生缺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上财法学院在培养法律人才时,可以根据学校优势,更多采用专才教育模式。
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
董茂云
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董茂云的发言主要围绕法律人才培养学术化与职业化展开。他认为学术化与职业化本身是连在一起的。法律人的培养总体目标是职业化,但本身对学术化有要求。学术化和职业化两者是不能分开的,紧密结合,这个意义上说,法律职业共同体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承担共同责任。董茂云教授还指出,国际化不仅仅指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应该是跨国界、跨法域的专业沟通能力,这才是国际化的法治人才需要达到的标准。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管理合伙人
陈青东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管理合伙人陈青东分享了学生所提出的一个问题:一个优秀的实习生需要达到什么标准,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准,去承办更深入的业务。陈律师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目前法律检索等基础工作是必需的。但进一步探索和思考,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新时代下,法律职业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将来到底会有什么趋势,学校里老师又该怎么衔接实务的教学,新时代AI后法律职业人才成长的路径是否与以前不同,都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审判长
孟猛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审判长孟猛认为,职业生涯中,不能越过有技术含量的初级工作,甚至也不应越过没有技术含量的初级工作,即使人工智能能够完成法律检索的工作,对法学教育而言,基础的法律检索和技能积累阶段仍不能跳过,基础法律技能扎实与否决定了一个法律人才未来工作的可靠程度。他提出,“复合型”实质含义应当是将工作与专业融合的能力;学术化和职业化需要学术能力和开放性思维;国际化是法学院的特色,没有特色很难在现代竞争中脱颖而出。
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秦悦民
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秦悦民也回应了上述问题,他认为国内将Legal research 翻译成法律检索是错误的,应该翻译为法律研究,实务型的法律研究需要很强的研究能力,学生们可以通过基础的法律研究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这也是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秦律师结合自己的职业成长经历,指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需要从本科生抓起,作为律师需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各个专业的知识。他还向与会嘉宾们分享了在以色列做专家证人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