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1万小时”成为律界专业精英?|律新社专访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文 | Susan

来源丨里格你好




律师业是一个注重实践和沉淀的行业,本文的主人在法律行业工作十年有余,从大学毕业后进入里格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里格所”)开始执业,从一名律师助理做起,过五关斩六将,如今已经成为该所的律师合伙人,他是曾立圻,英文名PETER,所以不少人亲切称他P律师,他也乐于以此作为自己微博微信账号名称。
大多数律师身上有的职业气质,曾立圻也都有,比如穿着得体、仪表大方、反应迅速、思维缜密等,在一个半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曾立圻分享了执业十年来的心得体会,包括对法律行业的理解、知识管理的秘诀等。









法律
是个有意思的行业



“我和其他几个合伙人相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我一毕业就在里格所执业,刚进所时没有太丰富的职业经验。”曾立圻说,2004年,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年份。这一年,里格所正式成立,他也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毕业后加入律所,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迄今为止他待过的唯一一家律所。


曾立圻在福建三明一个农村家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世态炎凉的他便明白,只有踏实做人做事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前提是社会的公正公平。当他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律师们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时;当他被老师告知文能治国时;在理科成绩优于文科的情况下,曾立圻决定弃理从文,学法律,大学毕业后当一名律师。


学习法律之后,曾立圻发现法律行业非常有意思。“以前中学学过的政治、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到了大学之后用法律思维去理解,有了不一样的总结,宏观上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有了新的思考。而且,学了法律之后,还可以帮助亲戚朋友解答一些法律方面的实际问题,蛮有成就感。后来,我就发现,法律越学越有意思,越学越有门道。”他说。


大学毕业之后,曾立圻与里格所结缘,里格所是一家从事涉外非诉讼法律业务的律所,他从一名律师助理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法律服务领域不断寻找乐趣和沉淀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如今,曾立圻已是该所的律师合伙人。“刚到一个行业时,一开始并没有太多想法和成熟规划,但一旦钻进去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曾立圻说。







一万
小时定律



时间一晃,曾立圻已在里格所执业十年有余。那么,这十年里,他如何从一名小律师成长为一名专业律师?在采访中,他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在职业规划和知识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曾立圻对“一万小时定律”特别赞同,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何况很多人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并不到8小时,那么慢就需要更长的年份。在他执业前,他便告诉自己,不管前景如何,认定的行业至少要坚持七年,并要求自己三年内不换工作单位。“当时来里格所面试时,我说会做满三年,就算这个地方太辛苦,我也会熬一熬。”曾立圻回忆说。


在执业初期,曾立圻的工作并不如意。因为他发现校园里积累的许多纯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根本不够用,客户的问题都是企业的现实问题,他们不需要律师给予法律理论支持,只需要律师提供解决的办法,而刚执业的青年律师在实践方面往往经验不足。一份法律意见书,可能要被否定和反复修改。虽然执业前期很辛苦,但曾立圻总不忘提示自己,认定的方向不要轻易改变,不要怕累,没有事情做才最可怕。也就在不断被“纠正”的过程中,他边摸索边思考,逐渐积攒了经验。







为了让碎片化的知识积累形成系统性管理,曾立圻不断研究如何做好知识管理的秘诀。在采访中,他谈了几点自己的总结:




❶ 看书、看资料、看文章,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法理、法条,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❷ 锻炼法律的逻辑思维能力;

❸ 学会比较研究或案例研究,如类似案例不同裁判结果的研究,又如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法系之间的研究;

❹ 掌握获取知识的渠道,如网站、微博、微信、App等;

❺ 善于借助其他知识管理学习工具,比如Evernote、有道云笔记。

其中,曾立圻特别指出,像中国政府网、上海政府网,法院网站、律协网站等,每天有空都要浏览一下,关注最新政策、热点动态及法律法规的更新等。




执业的第一个三年过去了,第二个三年又过去了......曾立圻的职业习惯是:对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和进步的空间。在沉淀专业知识的同时,曾立圻也在里格所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他每一步走得很踏实,正如年少时心中坚信的道理:有所坚持必定有所收获。


这就是曾立圻的职业生涯规划经历,也是他能在里格所待了十年的原因。谈及此,曾立圻特别感谢里格所创始合伙人安翊青律师和朱立律师、张磊律师给予自己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帮助和指导。


如今已身为合伙人的曾律师表示:“对于律师队伍建设,我们几个合伙人也达成共识。不但要关注合伙人个人的成长,也要倾力于新人培养、团队建设和事务所的长远发展。”




专业化
是方向



曾立圻说,相比其他大所,里格所是一个做涉外业务的成长性律所,主要业务有境外投资、M&A/重组、劳动人事及社会保障、医药、物流、海关、知识产权、公司综合类业务等。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里格所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抓住了机遇,曾立圻也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随着业务量逐渐增加,律所经营收入愈加向好,专业团队分工建设也逐渐完善,包括律所合伙人制度、梯队建设也逐渐建立。在律所发展过程中,曾立圻也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劳动法领域。


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在这期间,里格所关于劳动法方面的业务非常多,曾立圻作为主要负责人负责对接并跟进,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有关劳动法方面的乐趣,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如今,他不仅是里格所劳动法团队的负责人,也是上海律协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企业守法成本高,这是我做劳动法这块感受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谈及在提供劳动法法律服务过程中的心得时,曾立圻表示,有很多企业提出,目前的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是否过度?比如,企业要解雇一个员工十分困难,其中涉及到企业用人单位提供的证据和理由在法律上是否能够被认可的问题也成了难题。“我绝对拥护劳动法保护劳动者。但回过头来讲,法律虽严,如果没有对那些不守法的企业进行严格执法,就会导致守法企业的成本越来越高。”曾立圻提出,是否可以将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的制定标准降低一些?并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执法力度?


此外,曾立圻还介绍,现在新型的劳动法方面的法律服务主要有劳动人事方面的监督检查(审计)等。比如一些准备上市的企业在上市前,会前来律所咨询企业内部劳资合规化问题,并请律师对公司整个情况进行评估和审计,提供更为全面、合法合规的建议,让企业经营更为规范。“劳动法要做的是雪中送碳,而不是锦上添花。”


谈及未来专业方向的规划,曾立圻表示将一如既往加强劳动法方面的研究。而对于个人未来的规划,他笑着说,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够带领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团队或成立“个人所”,专注于中小企业的法律服务。当然,这对曾律师来说,那可能又是一个三年、七年甚至十年的奋斗目标了。


这就是曾立圻律师的十年执业感悟。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