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仲裁事业与“十四五”规划同频发展?这些大咖提供了发展思路

作者 | 赵颖欣

扫码分享

律师队伍是仲裁事业发达的主力军,仲裁业务将成为律师成长的主阵地!

11月17日,2020上海仲裁周国浩分论坛在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多功能会议室举行,由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仲裁协会主办,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国浩发展研究院承办,与会者围绕“国际仲裁高地建设和中国仲裁地规则演进”进行了热烈探讨。


会上,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吕红兵在致辞中透露了一个数据:截至今年年末,中国律师的人数规模将突破50万。与此同时,截至今年10月,上海律师总数已达30981人,律所达1705家

当前的律师队伍体量是否足以承载增速中的国际仲裁高地建设?中国仲裁地规则是如何演进又该怎样在仲裁地的认定上取得突破?法律人将如何助力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并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同频齐驱?

在这场分论坛上,来自法律职业共同体和大型企业的嘉宾们畅所欲言,各展所长,为我们描摹了一幅中国仲裁事业的前进画卷。

01


让仲裁事业与“十四五”规划同频发展

2019年,上海制定实施了全国首份省级仲裁改革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上海仲裁协会和上海国际争议解决中心,立足打造亚太仲裁中心。

2020年11月6日,在第二届上海国际仲裁高峰论坛现场,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总部正式揭牌,将成为中国海仲海事海商仲裁业务核心、品牌重心、宣传窗口和创新平台。(相关阅读:把中国仲裁好故事讲给世界听!第二届上海国际仲裁高峰论坛聚焦变局与新机丨律新社在现场

近两年,在上海接连增设的仲裁机构对法律服务业而言无疑意味着“机会”。与此同时,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特别强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明确指出“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仲裁属于法律服务业,也属于现代服务业,种种自上而下的布局让仲裁业“沸腾”,司法界、律界、企业都将目光对准了这片蓝海,国际仲裁高地建设成为业内热词。

本次2020上海仲裁周国浩分论坛题为“国际仲裁高地建设和中国仲裁地规则演进”,可谓提纲掣领。在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黄宁宁的主持下,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吕红兵,上海仲裁协会会长俞卫锋致开幕词。

▲ 吕红兵 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

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吕红兵在致辞中提出了四个观点:律师队伍的发展是仲裁事业发达的必要条件,律师队伍是仲裁队伍的核心主体,仲裁事业的发展将成为律师业成长的必备环境,参与仲裁应该成为法律人的职业归宿。他认为,上海的仲裁发展应该实现“双一流”,即打造一流的仲裁队伍,构建一流的机构治理。在中央发布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引领下,有必要制定仲裁事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将其融入国家和上海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统盘考虑,统筹谋划。

▲ 俞卫锋 上海仲裁协会会长

上海仲裁协会会长俞卫锋在致辞中谈到今年首次推出“仲裁周”的初衷,目的是推广仲裁,让不了解的人能够熟悉仲裁,让已经了解的人能够热爱仲裁。上海仲裁协会希望整体性地提升上海仲裁的质量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为行业营造一个对仲裁友好的发展环境。当前,上海率中国之先,积极推动仲裁业务对外开放政策落地,虽已成为国内的仲裁高地之一,但在国际上的声誉仍然不够。俞卫锋希望这场分论坛能够提供有思想、有洞见、有理论也有实践的意见建议,共同推进上海仲裁事业可持续发展。

02


专家云集共话国际仲裁高地建设

会上,围绕“国际仲裁高地建设和中国仲裁地规则演进”的主题,上海市司法局仲裁工作处副处长邓邯,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秘书长马屹,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法务总监、数据保护官郭俊秀,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董事会秘书、法律风控部总经理杨路,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力分别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 邓邯 上海市司法局仲裁工作处副处长

上海市司法局仲裁工作处副处长邓邯带来了题为“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的演讲,她从“完善仲裁工作管理体制”及“推进仲裁行业有序开放”两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并认为上海仲裁高地的发展必将为法律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的舞台。到“十四五”末,仲裁工作管理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本土仲裁机构国际竞争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境外仲裁机构业务机构集聚度稳步提高,仲裁的社会知晓率、参与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仲裁行业发展环境全面改善,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初具规模。

▲ 马屹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第二个主旨演讲题为“打造国内外当事人乐于选择的仲裁地”,由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秘书长马屹带来。马屹秘书长首先介绍了国际七大仲裁地,并指出国际仲裁高地建设,实质上就是打造国内外当事人乐于选择的仲裁地。对此,他分别从国际仲裁中心城市完善的仲裁法律制度、法院司法审查和法官群体、优秀的仲裁机构、仲裁从业者群体、城市的地理和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和配套举措六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他从仲裁机构角度出发,呼吁实施符合仲裁服务业市场规律的政策配套措施,尽快修订和完善《仲裁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保持司法与仲裁的良性互动,打造面向全球的仲裁高地。

▲ 郭俊秀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法务总监、数据保护官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法务总监、数据保护官郭俊秀从企业视角表达了独到看法,他认为推动上海仲裁高地建设不止要依靠律师队伍,还要需要企业法务、企业工程师、企业管理者等角色的多方位助力。仲裁高地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点面结合做出努力,与英美的仲裁发展做对比,补漏的同时追求超越。

▲ 杨路 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董事会秘书、法律风控部总经理

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董事会秘书、法律风控部总经理杨路则提出了关于仲裁案件价值考量的几点思考。杨路有长期主持司法审判工作的经验,他先从自身角度出发分享了对上海仲裁发展的看法,他认为上海仲裁发展必须和本地的区域性紧密结合。上海是座特殊的城市,这里市场高度开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东西文化交汇,这种“交汇”定然会潜移默化影响仲裁制度的发展。接着他从四方面谈论了“仲裁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考量”。

▲ 陈力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力从学术层面讲解了打造国际仲裁“高地”的基本要素。陈力首先介绍了国际仲裁“高地”的政策与法律表达,并列举了英国皇家特许仲裁员协会《2015年伦敦百年原则》及伦敦玛丽女王大学《2018国际商事仲裁发展报告》中的仲裁地原则及特征,从而引出我国对于仲裁地的规定。她表示,新形势下将如何开展仲裁,仲裁事业将发生什么变化,是学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03


两场圆桌剖析仲裁地规则演进

律新社了解到,仲裁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其与裁决的国籍、承认和执行,以及仲裁协议的效力密切相关。但是,中国《仲裁法》对仲裁地未作明确规定,在机构标准和仲裁地标准上并未保持一致,仲裁地的问题略显复杂。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分别就“立法与司法视野中的仲裁地规则演进”“机构、仲裁员视野中的仲裁地规则演进”两大议题展开了思想交锋。

▲ 圆桌讨论主题一

“立法与司法视野中的仲裁地规则演进”议题由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申黎主持。为何要重视仲裁地的选择?上海仲裁协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法室主任王海峰表示,从仲裁协议的有效性、程序的高效运行及裁决的可执行性这三点看,如果仲裁地选择好,仲裁的所有环节都会进行得非常顺畅。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庭长朱川从司法审查的数据分析角度表达了法院对于仲裁在适度监督同时给予积极支持的态度,同时分享了当前司法审查中对于仲裁地规则运用的最新实践案例及评析。上海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金融仲裁院院长陆春玮介绍了我国立法中“仲裁地”概念的演进,并结合司法实务中的新动态讲解了关于仲裁地本身的识别、标准的确认。上海市律协仲裁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毛惠刚分享了最新判例,从立法和司法视野看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内地开展仲裁业务的情况,并谈及了对临港仲裁制度的畅想。

▲ 圆桌讨论主题二

第二大圆桌讨论“机构、仲裁员视野中的仲裁地规则演进”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管理合伙人管建军主持。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兼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杨玲介绍了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对仲裁地的规定,并分享了近两年香港作为仲裁地的数据。她提出,仲裁机构要为当事人提供最安全、最稳定、最有可期待性的仲裁地选择方案。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寸渊认为,仲裁业务对外开放是追求真正的双赢,让更多的中国律师和仲裁员参与到国际仲裁案中,改变国际仲裁中代理律师、仲裁员的人员构成。国际商会上海代表处法律专家李昱提出,在仲裁地的选择考量上,更多会着眼于当地的司法环境对于仲裁裁决程序和执行有效性的保障是否更有力度。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周喆人从律师实践出发,建议今后在为客户撰写仲裁条款时有必要加上对仲裁地的规定。

▲ 李强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主任

论坛最后,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主任李强做闭幕总结,并向所有与会嘉宾致以了由衷的感谢。李强谈到,今年他刚成为仲裁员,这场论坛的举办无疑是一次学习,收获颇丰,他期待今后能进一步加强交流,共同为打造上海仲裁高地做出贡献。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