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律师最大的成就感
并不只是力挽狂澜
而是能够运用专业知识
“未卜先知”
随着企业家风险犯罪频发,企业刑事风险防范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神采飞扬的企业家和声名狼藉的阶下囚之间的距离,有时只差合同上的两个字。这样的故事在资深商业、金融领域刑辩律师——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南京大学法学博士后马靖云律师执业十余年的经历中,可谓屡见不鲜。

马靖云律师
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南京大学法学博士后
一名企业家的倒下往往意味着一个企业的重创,甚至会影响到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如何有效规避前进道路上的法律风险?近日,马靖云律师做客律新社《大咖来了》,讲述了企业刑事风险防范中需要重视的一些要点。
(视频说明:马靖云律师做客律新社《大咖来了》,讲述企业刑事风险防范那些事。律新社视频中心出品)
两字之差帮企业避免了刑事犯罪
马靖云律师给人的第一印象,优雅美丽而坚定,也是奋战在刑事领域比较少见的女博士。平时交谈轻声和气的马律师,一说到专业,眼睛里会闪现出另外一种光芒,用心钻研,全情投入,是她专注刑事领域研究与实践之后酝酿成的另外一种笃定气质。
谈到最近的一些新型企业犯罪,马靖云律师很感慨,缺乏刑事法律风险意识,眼见不少企业家折戟商场。比如一批以“e租宝”、“中晋资产”、“泛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犯罪大案频发,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马靖云律师处理过不少投资领域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商业犯罪项目。她告诉律新社,互联网金融是新兴的一个产业,在法律规范或政策监管还未完善时,就已经形成“野蛮生长”之势,很多的创业者或者企业家看到这个行业投资成本低、回报快、利润高,对这个行业的刑事犯罪风险认识不足,在运作中很容易触碰“红线”,也有很多企业触犯刑事犯罪并非由于主观意愿,而是由于内部管理制度欠缺,在工作流程上导致漏洞而触犯刑法。
马靖云律师此前为一家投资管理公司做法律顾问,刚接触其运营就发现其业务模式存在问题,这家公司为了宣传推广业务,跟投资人签署的委托理财合同中有保底条款,承诺给投资人固定回报,她意识到这已经构成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马上跟负责人联系,叫停所有要签的新合同,并把原来已签的合同全部收回,将合同中的固定收益改成了预期收益。
没过多久,因为竞争对手的举报,公安机关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这家公司进行刑事犯罪调查,最终因为合同中两个字的修改,马靖云律师帮助这家企业成功避免了一场刑事诉讼,当地刑侦大队的案件承办警官跟企业负责人讲“你们请的法律顾问帮了你们。”
企业刑事犯罪很多都是非主观犯罪
据《2015年中国企业家刑事风险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共搜集到企业家犯罪案件793例,涉及犯罪企业家921人,其中,国有企业家170人,占18%,民营企业家751人,占82%。而无论国企和民企,企业主要负责人犯罪占企业高管的比例高达七十左右,是刑事风险的第一高危群体。
对现在企业家犯罪高发的现象,马靖云律师告诉律新社,企业(家)犯罪率高发趋势并非一个健康平稳社会经济中应有的常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国家在立法的顶层设计上,仍有不尽合理之处,比如对行政违规和刑事犯罪的分割界限并不清晰,刑法上诸多罪名的构成实际上仅在于涉案金额的差异,并未对行为模式做出严格区分,非法律专业人士很难辨别其行为到底是行政违规还是刑事犯罪,相应的行政监管也没能跟上经济发展速度。
其次,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竞争机制方面仍有所欠缺,尤其对民营企业而言,在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方面无法与国企同日而语,致使很多民营企业在竞争中需要“钻政策的空子”才能获得同等的竞争优势,传统的社会人情也会导致一些企业家对偶尔打擦边球存在侥幸心理。
当然,最主要还是国内企业(家)普遍缺乏足够的刑事风险防范意识。大多数企业(家)会对公司在商务谈判、资产重组,公司上市等业务方面的经济风险给予足够重视,但却绝少有国内的企业(家)会因为刑事风险去聘请法律顾问,对企业进行定期审查、诊断或预防。他们认为只要自己主观上不去触犯刑法,就不太会触发犯罪。
但实际上商业所触发的刑事犯罪一般属于法定犯,是以事实来认定罪名的,必须需要通过专业培训才能了解这种犯罪的构成是什么,高压线在哪里。所以很多犯罪的企业家未必是主观上想要去犯罪,但最终却是作为主观故意来认定犯罪罪名。
选择适合的刑事风险服务很有必要
频发的企业(家)犯罪给众多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敲了警钟,企业或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者,必须要提高刑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运营过程当中,不能只考虑经济上的风险防范,也应当定期进行合规审查,对刑事风险防范于未然。

马靖云律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办案经验,分析了不同企业的业务类型可能会触碰到的刑事犯罪风险,比如娱乐场所比较容易触犯的是组织卖淫罪、容留他人吸毒罪,或者职务侵占罪等;做国际贸易类公司可能容易触犯虚开增值税发票罪,逃税罪等;投资金融企业可能容易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
触犯的罪名“红线”可能只有数字上的一步之差,而不同的罪名之间面临的刑事处罚程度可能相差甚远,这些都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加以区分和把握,每一个企业都应当根据自己的企业类型或者性质来选择对口方面的专家。
勇气与韧性:刑辩案件的成就感无与伦比
谈到刑事专业,很多律师都觉得太麻烦,不好做。而马律师的眼睛里一直闪烁着一种光芒,尤其是站在法庭上,她说这种感觉让她着迷和兴奋,那是她的战场,让她特有职业成就感。虽然女律师有时会让当事人第一次见面时感觉有所柔弱,但随后“强势辩护”,马律师会让人觉得她非常具有“安全感”。
很多刑事犯罪案件中的被控的犯罪人员有多位或是团伙,身为一名女性刑辩律师,马靖云律师经常会在庭审时,面对一种硬汉而自己是唯一一位女性辩护律师的场景。这不但不会影响她的发挥,反而增添了她的自信和气场。
“刑辩律师和其他律师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对抗性非常强,需要有更严密的逻辑、冷静而有说服力的辩护,也要求你有更大的勇气、韧性和担当。”这是她刚执业时就感受到的,但是期间任何挑战和挫折都没有让她动摇过刑辩方向。
2007年,刚到上海来执业的马靖云律师就曾为一位被害人争取到当时全国最高额度的国家赔偿。江苏某县一位妇女辗转找到马靖云律师,希望能帮助她“讨回公道”,原来她在两年前与男友分手后遭到对方的强奸和侮辱报复,报警后虽然他被刑事拘留,但后来当地公安机关违法对他进行了取保候审。
“取保”后被告人对这位妇女和她十三岁的女儿进行了长期频繁地威胁恐吓,虽然她和女儿不停向当地公安局和政法委写信求救,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告人在取保候审一个月之后,残忍地杀死了这位妇女的女儿,并且将她砍成重伤。听完事情的原委,马靖云律师的心情非常复杂,“太为这个无辜被害的13岁女孩不平痛心,虽然犯罪者受到了法律惩罚,但这个当事人当时的状况挺悲惨的,无论她能不能付得起律师费,都要为她讨个公道。”
此后三个月里,马靖云律师往返奔波上海与江苏之间,克服了当地重重阻挠和障碍,最终为当事人争取到100万元的国家赔偿,这不仅是这个江苏最穷县最大的一起赔偿案,也是当年最高的一起国家赔偿案。

“刑事律师确实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要更有韧性,但你做完案子也更有成就感。”也正是她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担当和韧性,马靖云律师于当年获得了首届长宁区十大优秀青年律师。十年过去了,虽然此后马靖云律师做过更多更有影响的刑事案件,但回想每一宗案件,每一个项目,她仍然觉得“每一次带来的工作挑战和成就感,都是独一无二的。”
法理研究创新:提倡律师商谈机制
都说刑辩律师是律师行当“皇冠上的那颗明珠”,在目前中国司法环境中,刑辩律师司法地位和话语权仍然不理想。在马靖云律师看来,大的环境只能一点点去推动改善,刑辩是体现律师承担法治公平职责的最重要体现,是这个职业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马靖云律师认为,在刑事案件审判中,无论是事实的认定,还是法律的适用,以及定罪量刑的确定都不应该是法官孤立的行为,而是律师、检察官与法官共同参与、彼此协作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不同司法角色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之间应该存在着一种商谈性的沟通,刑辩律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基于多年的案件经验和学理研究,她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在刑事案件审判中构建“律师商谈机制”的观点,这一想法得到了学界、业界的广泛认同。

在旁人眼里,经常不太理解刑事律师为“坏人”辩护,马靖云表示,在律师眼里,只有“人”,他们都有权利在法律的框架之内接受司法审判,律师是在为生命自由和尊严辩护,这一点是马律师所自豪和坚持的。这条路还很长还有崎岖,她愿意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