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新社丨赵芳
沪上又有两家律所合并!强强联手,做大做强,律所合并再迎热潮。
10月27日下午,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博和所)与上海仲悦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仲悦所)正式宣布合并。在博和所多功能会议室里,举行了新博和启动仪式暨律师事务所战略布局与规模化发展研讨会,来自司法行政部门及十余家上海知名规模律所的负责人、高级合伙人前往庆贺,并畅谈对律所发展与规模化、战略布局的理解。
规模化已成律师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从头部律所的强强联手发展到区域性强所的“惺惺相惜”,越来越多的律所成功“牵手”。 据律新社了解,博和所与仲悦所的合并是内在动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在推动的必然结果,两家律所合并后,律所拥有律师73人,实习律师13人,行政辅助人员8人,业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并细分为12个业务部门。在未来半年,博和所的执业律师量将突破100人;在2020年,将向总创收破亿、人均创收百万的目标进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通过变革注入新力量,带来新业务,注入新活力,实现新发展,新博和所的合并为一些走到瓶颈期、谋求更好未来的律所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鉴。 博和所合并引发业内关注
今年是我国律师行业恢复40周年。近年来,上海律师行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19年9月,上海律师行业有1600多家律所,律师人数达到2.7万。上海律师业着力于打造品牌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之路,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综合业务能力强的规模所和业务特色鲜明的专业所,鼓励律所做大做强做精。
博和所与仲悦所的合并无疑是顺势而为!据律新社了解,博和所在过去11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博采众长、合和天下”的理念,不断创新,不断精进。近两年来,博和所不满足于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发展现状,再次突破自我,探索规模化发展之路,与仲悦所合并即是迈出的关键一步。在合并过程中,博和所与仲悦所秉承共同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从实质启动、洽谈会商,再到共同携手、步入正轨,一路上克服了很多困难。
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主任 林东品
在活动致辞中,博和所主任林东品首先对在场来宾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在场嘉宾所在的律所都是规模化大所,是博和所学习的榜样,希望本次研讨会留下可供借鉴的成果,为博和所后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律新社了解到,博和所与仲悦所合并的想法不是一时兴起,过程更不是一蹴而就。早在2017年,两家律所的主要合伙人就有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建立了“合则两利”的共识。2019年,律师人数、办公条件、创收规模、发展理念、行业品牌等条件愈发成熟的两家律所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普陀区司法局副局长 王杭兴
律所规模化发展与普陀区律师行业倡导的做大规模、做强品质的理念相契合。普陀区司法局副局长王杭兴肯定了博和所一直以来取得的成绩,代表普陀区司法局对博和所的合并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博和所为普陀经济发展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希望博和所继续保持“博采众长、和合天下”的理念,推陈出新,培养更多优秀青年律师,为普陀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高级合伙人 王思维
博和所执行主任、高级合伙人王思维介绍了博和所的发展情况。他表示,硬件、人才、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做强是行业的根本,律所合并中,第一步是体制上的合并,随后是文化合并,以便真正融合在一起,实现彼此认同。对于合并后未来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博和所在2020年确立了三个“一百”的目标:执业律师人数百人以上、人均创收100万元以上、律所年创收百百万(亿元)以上。同时,希望设立3-5家分所,实现在华东地区的战略布局,并进一步向全国辐射。
上海仲悦律师事务所主任 朱海峰
仲悦所主任朱海峰介绍了仲悦所的相关情况:仲悦所专注于民商事领域的争议解决,包含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公司治理、股权设计在内的企业经营深度法律服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等业务。通过七年的努力,仲悦所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法律服务经验和一批高质量的忠实客户。他希望与博和所合并之后能够迅速融和,与博和现有业务形成有效的互补,为博和的发展大计添砖加瓦。他由衷地表示,律所之间的合并,除了缘分之外,志同道合、理念相投、互为弥补方是根本。恰好,博和所专业、沉稳、务实、低调却又朝气蓬勃的气质符合仲悦所对于一个完美平台的所有需求,所有的改变只为更好的开始,期待新博和的明天会更好!
在新博和的启动仪式中,王思维律师、朱海峰律师代表博和所与仲悦所共同签订合并协议,大家共同见证新博和迈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高朋满座畅谈律所发展热点
在论坛交流环节,律师们分两组对当下法律行业中律所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分享。第一场分议题以“律师事务所的发展与规模化”为主题,在博和所高级合伙人葛蔓的主持下,六位嘉宾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葛蔓
北京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周知明
在北京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周知明看来,规模化不是价值取向,而是具备价值导向后的路径;融合不是失去自我,而是拥有更多。博和所不论在业务特色、专业形象、专业口碑还是管理能力上,都可以称为强所。合并是一种契机,可以重塑管理体制、重建管理班子,把人员、规模做大,更好地投入市场。
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主任 张金成
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金成表达了对于规模化发展的考量:精品所、特色所有存在的空间,但如果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规模化是首选,以便提供一站式的法律服务。只有文化理念、财务分配、人员组合、规章制度等方面相契合才能进行合并,合并后的制度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一级合伙人、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沈宁认为,大所人多业务多,分摊的成本低,有更好的办公室场所,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向客户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法律服务。所以,大所生存空间、发展空间要比精品所大。
上海中夏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杭炜
上海中夏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杭炜认为,规模化发展可以维持综合性服务和持续性发展,但要以人和为基础,确保品牌的延续,而不能片面追求人数和业务量。人员管理分散、合伙人各自为政,会产生利益分配问题,所以,平衡利益冲突非常重要。
上海仲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罗欢
仲悦所合伙人罗欢结合自身经历谈“律所规模化的作用和问题”时提到,规模化律所为执业初期的律师提供了大平台,在规模化的晋升中,早期规模化多追求量的变化,后续则注重质量,终极目标应是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要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增强执行力,以便方案、规章制度的落实。
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谢向英
博和所管理合伙人谢向英认为,精品化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做大规模才能给团队发展的空间。合并是起点而非终点,规模化不是人与人的简单相加和盲目的扩张,而应提升人员之间的契合度,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核心团队和晋升通道,更要有牺牲精神。
第二场分议题探讨以“律师事务所的发展与战略布局”为主题,由博和所高级合伙人胡婧主持,各位嘉宾分别介绍了所在律所的管理与发展经验。
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胡婧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管理合伙人 马靖云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管理合伙人马靖云介绍,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生存下来,需要在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建立一定的指标,并以此为发展目标,建立广泛的专业品牌,吸纳相应的人才进入。品牌化策略上,要加强与国际机构的联盟,与法律媒体的对接,与高校机构的合作等。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主任 周波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波谈道,要进行有质量的规模化,着眼于将来发展,而不要纠结于内部,从有限专业领域向更多专业领域拓展。重视关键律师的作用,将民主观念与集中管理相结合。作为强所,要有一流的人才、国际化大客户、强大的公共服务团队和被国际认可的业务。
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合伙人 赵亮波
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合伙人赵亮波坦言,律所规模化发展中,红利与阵痛是相伴的。合并后需要特别加强律所中后台服务,服务于律师及客户,坚持规模化发展方向,进行有标签的规模化,做强专业,加强分工,坚持公司化发展方向。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委会委员,汉盛刑辩学院执行院长 陈海洲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委会委员,汉盛刑辩学院执行院长陈海洲认可合并对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提到,律所要杜绝“所中所”现象,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化,而要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民主管理,制度先行。
博和所高级合伙人黄志伟直言,博和所浓郁的学术氛围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可以让律师们站在法律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他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点明博和所后续须进行的工作,在战略布局上,要脚踏实地、小步快走。
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管理合伙人 朱宇晖
博和所副主任、管理合伙人朱宇晖认为过去十年博和所的发展稳健、有序,在新的时代,博和所将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步入更快的发展轨道。任何律所合并后都会面对困难,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博和所须加强人员引进,设定目标、设立考核,利用好拳头产品,找好志同道合的律师团队,顺应时代变化。
上海万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江卫
嘉宾分享干货满满!上海万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卫将博和所当作普陀律师业发展的样本,希望博和能带领普陀律师业冲上至高点。
上海国畅律师事务所主任马友泉认为,律所品牌发展至关重要,要留住律师,引进优秀人才。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闫艳介绍了汉盛的专业委员会、党建促所建、专业化带动一体化等发展策略。
上海国畅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越直言律所发展中确实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应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上海济昀律师事务所主任宋明贵阐述了管理团队对事务所发展、人才的聚集的影响。
上海律协副会长、上海市君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培龙在总结发言中提到,博和所用十年的积累起步,用百年的心态发展,此次合并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体现了博和所的胸襟和格局,也使得律师们有更强的归属感,得以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
律所规模化发展任重道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性、大型化的法律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近些年来,许多律所寻求突变,顺势而为,掀起了一股律所合并风潮。
律所追求规模化发展,在合并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整合、结构优化,进而做大做强,这样的案例在上海地区律师行业中也并不少见。作为上海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刚刚迎来20周岁生日的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就是由锦联、天和、长城三家律所合并而来;经历过两次“重大合并”的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不仅巩固了原有的专业优势,还为开拓新兴专业领域奠定了基础;华益、中企泰、泰瑞洋三家律所合并重组,成立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实现了整体实力的突破。
为何律所会纷纷投身于律所合并大潮?中国律师业快速发展,市场对品牌化、规模化律所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律所自身而言,很多业务需要团队合作完成,抱团取暖,而不能仅靠律师单枪匹马,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律所合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多支队伍、多种业务、多元模式的汇聚融合,产生集聚规模效应。律所合并是法律业发展进步的表现,对律所资源整合、业务做精做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满足案件当事人对高水平法律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得人员数量、业务数量扩大,业务结构趋于合理,解决律师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法律服务市场也需要更多具有战略眼光的律所来承担变革与创新的使命。
在王思维律师看来,强所的首要标准是专业强。律所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做强而非做大,如果一味做大,就可能走错方向。律所成立初期,树立品牌形象、建立行业口碑是当务之急。如今,在专业领域深耕11年、基础深厚的博和所选择规模化,就不会发生“大而不强”的情况。
据律新社了解,博和所今年将现有律师业务领域整合为12个业务部门,实现了由刑事、行政、民商事三驾马车带动向所有业务部门协同发展转变。业务部门不再以对外承揽业务为主,而是身兼业务培训、专业(行业)研究、业务开展三重职责,以部门主任为领头羊,每个部门的资金平均分配,以实现规模化基础上的专业化发展。
很多人都把规模化当作律所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认为律所合并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王思维律师接受律新社采访时表示,博和人在追求规模化的同时,更注重律所的品质:“律所像一块玉石,大小会影响其价值,品质更会影响其价值。具有一定规模,更容易形成制度、文化、管理、职业操守、人才培养等提高律所专业品质的要素,更容易孕育出一家真正的强所。”在博和人看来,合并的前提是找对匹配的对象,坚持合并是为了发展,而不要为了合并而合并。
在合并的浪潮中,一些律所取得了成功,律师人数、业务能力、品牌影响力等律所综合实力指标不断提升。但也有一些律所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最终选择再次分立。在律所合并过程中, 矛盾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各个成员律所之间、各律所的律师之间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期。那么,博和所将如何化解矛盾,实现1+1>2的效果?
对此,王思维律师的理解是,合伙人要有一定的格局与胸襟,看透行业趋势,把准时代脉搏,共享原有核心资源、核心利益;对合并前后事务所的变化,调整更新各自原有的制度,取长补短,尽快融合;建立律所和人员归属感。王思维律师介绍,在本次合并中,博和所并没有像大部分律所那样,老人老地方,新人新地方,而是全部打乱,高级合伙人甚至管委会成员主动搬去新办公室,合并进来的新成员也是分开两个楼面办公。展现了一辱俱辱、一荣俱荣的新博和形象。
风云际会,唯有抓住时机、勇立潮头者才能稳操胜券。希望更多像博和所、仲悦所一样的弄潮儿敢于突破、未雨绸缪,在探索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Susan | 版面编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