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本应可以做得更好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图片


作者丨“律角兽”团队


律师本应可以做得更好,多数可精彩,人人能精彩,为什么仍然会存在“二八现象”“一九现象”?


01


律师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做人更好,也就是服务更好。律师是专业法律服务行业,自有其内在的行业要求和规律。而怎样服务更好,完全可以从做人的角度去思考,至少是可以思考的角度之一。


做事更好,也就是做一个“更有悟性的能工巧匠”。律师做服务,是要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客户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做事更好,就背离了客户对律师的应有期待。


律师学习了法律,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加之一定的实践经验,就可以做事更好了吗?


还需要更多。比如,要有特别严谨的“工匠精神”,做到“能工巧匠”;要更有悟性、言简意赅、抽丝剥茧、直击要点、举一反三、管中窥豹、触类旁通,以达至举重若轻、融会贯通,更好地解决客户的问题。


10个律师,10个水平。同样的事实,同样的法律,同样的职业,不同在哪里?在逻辑,在智慧,在悟性。


律师工作对应的个人或人均创收如果比本地平均水平高3-5倍,可能就是优秀了;如果高6-10倍及以上,可能就是卓越了。例如,上海律师人均创收100万元,你做到了300-500万元,或者600-1000万元及以上,从创收数据的角度来看,当然就是做得更好。


律师,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可依自己的法律专业技能,独立为客户服务。所以,可以说,做律师就是自己创业;也可以说,每位律师都是一个独立经营的主体。


并且,既然是创业,既然是独立经营的主体,那就是商业。做律师,需要专业服务意识,也需要商业运营思维。只不过,这一切都需要以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为基础,这是法律服务的专业和商业的特定义务要求。


大家看看,律师创业,作为独立主体经营,是不是很容易做得更好?做人更好、做事更好,这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工作生活的底线要求。加之如果你的律师工作能对应带来创收,比如沪上几百万元,这个数字不算高,但你就已经是更好创业、创业更好的律师了。


图片


事实上,只需要更快一点、更好一点、更严谨认真一点、更悟性打开一点,你就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我们经常提倡并强调的,对于客户的需求,不论是正常工作时间还是晚间、节假日,第一时间接收,第一时间办理,第一时间交流,第一时间完成,第一时间反馈。做到了这种“战时”效率,你就可以比很多人做得更好,客户体验也会更好。


何必如此?


这是由法律服务行业本身决定的,而不是律师是否愿意的问题,否则无法适应这个行业。例如:


  • 春节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接单一个国有企业发债项目,要求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提交法律意见书初稿。


  • 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晚间,20点接到客户电话,22点赶到客户处交流确定。第二天,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午9点出现场,需要近10人工作组做尽职调查,标的公司有近300个总分支机构,限定时间出尽调报告。


  • 民事的仲裁和诉讼的查封冻结,刑事的会见、报案,知识产权的确权维权,涉外业务的时差……律师工作本身就要求以第一时间为常态、为原则,更快、更高、更好。


这些都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事情。谁不想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谁不想下班后都是自己的时间?谁不想节假日学习南美律师飞去迈阿密、洛杉矶度假?


但是,中国的律师行业囿于专业法律服务工作的要求,很多时候,没有平衡,只有选择。如果你选择客户更重要,久而久之,当然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否则,连时效都跟不上,何以服务更好。


但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要求、这样不高的数字,很多人终其一生也达不到?


02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因为热爱而选择了一个行业、一项职业、一份工作,并且能够历久弥坚、坚持热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


如果找不到自己更热爱的,就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认认真真地做一份工作,其他时间享受生活,这也是很好的人生。


但是,如果不能更热爱,甚至不能至爱,就不必选择专业法律服务行业,因为律师并非一份简单的工作。



律师是专业人士,法律专业需要太多严谨、太多执着。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文字功底,又不肯多花时间提升,你的文稿中,封面标题可以把客户名字写错,只看第一页就有几处标点、文字错误。这是你的收费事项,如果你连对自己的收费事项都这样不负责任,还会对客户负责任吗?


如果你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又不能坚持提高,什么事情经你介绍总是那么费解,而人家仅用三言两语就能让听者理解,你怎么能够做得更好?


如果逻辑不能更通、悟性不能更强,有很多其他工作可以做得更好,你在其他行业可以做到优秀,甚至卓越,因为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素养要求。而做律师,于你,未必是好的选项。


而且,也唯有真正热爱并长期坚持,你才有可能改变并提升。


律师是专业法律服务行业,做服务行业,如果不是真的热爱,你会受不了的,天天自己给自己找气受。如果不信,你先做做甲方,看看你自己怎样要求乙方吧。不过心理关,做不好律师,还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和心情。


03


浮躁的环境下更需要一颗沉淀的心


我们所处的环境太浮躁,物欲横流,追求拜金主义,总想一夜暴富。


这也影响了一些做律师的人,看到别人创收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希望自己一年达到,若一年不行,就三年达到。但现实是,五年过去了,怎么还没有达到?


做律师,只需要懂法律吗?


远远不止!


到了律师这里的事情,很多都是疑难杂症,单位解决不了、个人解决不了,但律师为什么能够解决?


法律专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就是你的生经历、社会阅历,这些加之专业,综合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智慧、悟性、逻辑、方法。


从这个角度讲,律师的创收是其专业加人生有价值的合法合规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变现。


这也就是为什么律师越做越专业,越做越精熟,越做越有价值。


很简单,如果你还没有结婚,在办理婚姻案件时,对于微妙的夫妻关系,是不是就欠缺了一些了解?


有人可能会马上反问,是不是做婚姻家事律师还要先离婚,否则怎么办理离婚案件?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自然有法律逻辑在其中。



做其他工作,什么时间退休?50-60岁,即使延迟退休,也就是60-70岁。


做律师,什么时间退休?不退休,一直做到80-90岁。为什么?因为热爱,还因为工作中的人永远年轻,不工作的人会很快衰老。


据悉,律师界长寿之星之一的上海市权亚智博律师事务所的刘造时律师,95岁高龄时仍在执业。


因为我们热爱,因为我们在浮躁的环境下有一颗沉淀的心,所以我们有些人希望做律师,至少工作到80岁以上。


04


律师行业怎样“聚沙成塔”


公司类型律所,可以形成合力,但是对于个人创造力肯定有所压抑,甚至形成制约;非公司类型律所,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根据市场定位并定价,但是各自为战,难以同频。


固定薪酬模式,无论做好做坏、做多做少,收入都差不多,为什么要拼?提成薪酬模式,大家的眼睛都向上看,人人都想做到天下第一。两者结合,尺度和分寸又在哪里?


律师自我成长、自生自灭,其他行业有时候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律师行业有时候是运气比选择更重要。你跟了什么样的律所、团队、律师,与你是否契合,能否激发你的动力和潜能,运气因素有时候变得更重要。


刚入行的律师,有的缺乏培训;转行来的律师,有的缺乏过渡期支持;行业规范有的难落实,文件标准有的难统一。


律师,是“小作坊”的自学成才者,缺乏大规模“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

律师行业,怎样才能“聚沙成塔”?


05


综合团队化基础上的律师专业化


律师需要专业化,行业对此有共识,但是为什么很多律师做不到?因为首先要生存,因为多增加点创收总是好的。即使自己不娴熟,即使自己不专业,非诉业务不是有文件模板?仲裁诉讼不是有机构终断?刑事案件不是更有公检法连环把关?律师的作用、律师的专业、律师的努力体现在哪里呢?也许有些人终其一生就停留在“首先生存”四个字上。


于是,专业化有时候成为口号语,成为伪命题。有些律师成了自我封闭的“小作坊主”,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律师工作与其他很多行业不同,专业、质量、创收等,是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是一次表达一次表达重复说出来的,是一件事一件事累积做出来的。一个人即使终年无休,又能亲力亲为做多少事?你又怎样能够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做得更专?


团队化倒是容易些,为什么?因为多数团队就是接受专业化律师的扩大化组合,从而产生并购团队、仲裁团队、刑事团队等。



其实,综合团队化基础上的律师专业化,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倒也不失为一种尝试和选项。专业化律师之间形成合作机制,成为综合化团队,律师为客户提供特定需求的专业服务。当客户的需求衍生延伸时,团队自然进入合作模式,其他专业律师和原来的专业律师因为同属一个团队,工作合作默契,可以“四手联动”,达至“一站式法律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


之所以需要如此的尝试和选项,从律师的角度讲,只有个人专业,团队才能形成合力;更主要的,从客户的角度讲,客户的法律服务需求往往是多元的,客户的需求就是律师应该必备的能力,不论这个能力源自律师自己还是源自律师所在的团队。


当然,如果律所本身具有这样的复合能力则更好,公司类型律所当然有,非公司类型律所有的也有。


总之,要满足客户的多元法律服务需求,律师就必须具有复合能力。这种复合能力,自上而下,从律所到团队再到律师,当然更好;自下而上,从律师到团队再到律所,也不失为一种尝试和选项。


为什么?客户需要


06


强化对律师个性影响法律服务的研究


很多年前,境外就已经开始研究法官心理、法官个性、法官情绪对于公正判案的影响。


这种个性所指的范围可以很广,如理念和价值观、个人性格特征、一些偶发事件对临时情绪的影响等。


比如,原来有些国家的离婚限定特别严格,这种理念和价值观也就成了法官个性的指引。


这是来自公共层面的,还有更多来自个人层面,甚至来自偶发事件的。


比如,法官昨晚和太太吵架了,吵得天翻地覆,第二天开庭一个离婚案件,昨晚吵架的因和第二天判决的果之间有无关联?



客观地讲,有些人的个性做律师更得心应手,而有些人的个性做律师就捉襟见肘。有些人天生适合服务行业,如鱼得水;而有些人就是不能适应服务行业,烦恼困顿。


性格决定命运,个性当然也可以决定在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是否可以做得更好的现实可能性。


07


律师是一个“马拉松”行业


不能跑“马拉松”,也不必选择做律师。


有很多人做律师,且不论是否做得更好,在做了10年、15年后,疲倦了,没有发展和增长,甚至年年退步。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专业法律服务,每年没有进步就是退步,因为社会在进步、行业在进步、身边人在进步。


所以,做律师,需要“马拉松”精神。


不过,你也不必就此逻辑激辩,跑个半程“马拉松”。不论成绩如何,换个行业,变个赛道,也是一种很好的人生选择,谁说做了律师就要做一辈子?浅尝辄止也是人生,而且也许是更丰富的人生,因为人生本是历程。


而律师坚守“马拉松”,就是坚守人生的职业生涯全程。因为热爱,因为人生就是历程,律师职业可以丰富人生,我们有些人要做到至少80岁以上。


而要跑好律师的“马拉松”全程,一是做得更好,二是坚持初始的激情,三是保证持续增长。方方面面的增长也是方方面面的挑战和问题,够你忙一辈子,努力一辈子。


08


做一个本应更好的律师


有些人可能要说,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更好的律师?或者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公共认知下甚至你的认知下所谓更好的律师?我就是我,我的生活本色就是精彩,我顺其自然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好了,其他方面、其他时间里,我的人生还可以更丰富。


这样的观点当然也正确,人生的选择有时候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总之最适合你的就是你的更好,甚至最好。


但是,我们也不妨对照一下标准,做得更好的律师,就是做人更好、做事更好、创收更高。


社会给了我们机会,市场给了我们机会,行业给了我们机会,职业给了我们机会,工作给了我们机会,如果这样都不能做到,那么做律师也就未必再是一个好的、更好的选项。


很多工作、职业、行业、市场都未必有足够的“努力等于正向成长”的社会机会,而做律师,专业加之勤奋、悟性、学习、坚持,可能等于持续的正向增长。


所以,尽管现实仍有很多无奈,但我们还是赶上了专业法律服务很好的时代。中国人常说,形势比人强。大势看好之下,人生能有几回搏,又有几多机会。


关于做律师不能做得更好的原因、因素说了很多,有些归属于我们自身,有些归属于行业、单位,有些归属于社会。适应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努力的,付出110%之努力,你就更大概率可以成为一个做得更好的律师。


道理容易,难在坚持。


END


来源丨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