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时不我待:数字化引起思维新革命
只有与时俱进的行业才能永葆青春。第六届中国律师发展论坛沿袭对《律师法》的纪念主题。
1996年5月15日,《律师法》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制度的形成。时至今日,全国律师人数达到57.6万,律师事务所超过3.6万家,法律服务行业发展欣欣向荣。
26年后的今天,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下行、全球化加速以及新冠疫情的重创,为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都带了巨大的冲击,各个行业都在寻求数字化变革,为行业的创新发展赋能。
本届论坛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9大平台直播及转播吸引了6万余人次线上观看。论坛邀请了相关司法部门、律协领导、学者教授及律所管理者等嘉宾出席,共同就“大趋势——把握行业新格局、大融合——洞悉数字新增长、大平台——解构律所新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
吉林省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吉林省司法厅原副厅长禹治洪,欧盟中国委员会理事会副主席、数字瀛和发展战略顾问王忠德,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主任孙在辰,投资银行家、全球并购专家王世渝,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杰,赢了网、法和科技CEO李磊,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庭立方核心导师成安,法律先生创始人彭帅,法天使创始人常金光,法蝉创始人张智鑫,华律网联合创始人陈波,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毕文胜,新则创始人余朋铭,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运营负责人董冬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杂志执行总编辑、法宣在线总编辑、桂客学院院长刘桂明出席并参加了论坛,各位大咖金句频出、思想碰撞,为线上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行业拥抱数字化的思想盛宴。
早在上世纪中期,社会学家就曾预言网络将会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疫情下的社会隔离推动数字化进程,各行各业与数字化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禹治洪 吉林省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吉林省司法厅原副厅长
正如吉林省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吉林省司法厅原副厅长禹治洪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所言,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行业应高度重视数字化。
禹治洪认为,对法律服务行业来说,数字化是战略问题也是战术问题,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在战术上积极融入和适应。对法律服务机构来说,数字化是世界观问题,也是方法论问题,要在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实践。对法律服务从业者来说,数字化是提高个人能力的最佳捷径,也是未来的生活方式,要尽快适应。
王忠德 欧盟中国委员会理事会副主席、数字瀛和发展战略顾问
欧盟中国委员会理事会副主席、数字瀛和发展战略顾问王忠德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对以数据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资料的重塑,这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他从律师行业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律所数字化进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数据化初始阶段、服务项目与活动场景的信息数字化阶段、法律服务产品数字化阶段、网络化阶段、智能化阶段、构建元宇宙律所阶段,即最终建成与现实律所完全对应的数字化虚拟律师事务所。
孙在辰 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主任
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主任孙在辰鉴往知来,他认为行业的今天应该进行的是正和博弈。目前各地数字化规划已蔚然成风,数字化掀起了包括战略、组织等各方面的革命,律师行业走向数字化正当时。孙在辰肯定了数字化时代平台生态与共享共赢的重要性,“数字化背景下,所有组织、业态、生存方式都要被重构和再造,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可以独善其身。未来,律师行业将变成共享共建的生态组织,律师间、律所间、律师行业与千行百业间,都将同呼吸、共命运!”
02 大势所趋:数字化构建行业新格局
2021年,“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标志着“数字化”成为一项重大国策。数字是一种产业、资产,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数字化是一种工具、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于律师行业来说,数字化必将催生行业新格局。
王世渝 投资银行家、全球并购专家
投资银行家、全球并购专家王世渝从产业与资本的角度出发,在《数字春秋:中国数字经济战略产业数字化创新》主旨演讲中谈及法律数字化的两个趋势:一是参照线下实体构建完整的数字空间,实现线下与数字化场景结合,丰富立法司法;二是从行业的需求出发,去思考数字化创新,实现法律所有要素节点的数字化。王世渝认为,数字化在律师行业的生态创新,可能会结束工业经济时代因律师行业的特殊性导致的行业高度分散,数字化对法律行业的重构将实现节点、数据的集合,律师、家庭、个人的连接。
刘杰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数据是数字化的基础要素,算法是数字化的底层思维,数据已作为生产要素。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杰认为,很多企业已经初步接触数字生产要素,他们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为目标,应用信息系统提升关系中的信息透明度,改进业务流程。部分企业更进一步,已经开始尝试产品和服务数字化,让数据、产业(机器)和服务(人)融合为一个整体。而企业对于数据要素第三层面的开发尚浅,将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等之间的关系从物理世界迁移到数字世界,将成为企业在未来实现业务包抄的捷径。同时,刘杰提示要谨防数字化背后的算法黑洞,重视算法治理。
李磊 赢了网、法和科技CEO
数字化带来线上业务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律师行业的线上业务已经达到了业务总和的12%-15%。赢了网、法和科技CEO李磊结合其9年来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新环境中获客方式的变化。客户主动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网络根据用户画像推送,是线上获客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基于抖音、公众号、视频直播等的内容粉丝转化,成为全新的获客模式。李磊预测,在线上开店、打造自身品牌或会成为未来律师发展的新趋势,律师个人IP数据化存在击穿律所品牌价值的可能。
03 全面融合:数字化助力行业新增长
把握数字化趋势、加速行业数字化进程已成为业内共识。但将认知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行业与数字化融合可操作的维度有哪些?数字化过程中,产品、服务、品牌等要素会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在主持“洞悉数字新增长”环节中,与嘉宾们展开探讨互动。专题分享嘉宾凭借各自深耕行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分享了最新的见解和思考。
成安 庭立方创始人
庭立方创始人成安博士以垂直细分行业刑事律师为例,探讨了数字化对于法律行业的价值和具体应用。在他看来,数字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客户体验。庭立方对外将律所数字化为一个“二维码”,对内使用更便捷的数字化进行激励和考核。在营销与服务方面,庭立方使用客户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系统,将数据与客户需求融合,真正实现了律所的“可见、可触、可感、可信”。成安认为,行为产生数据,数据产生信用,信用是律所最核心的资产。
彭帅 法律先生创始人
法律先生创始人彭帅关注数字化过程中运营与用户的融合。他认为人与信息是发展的最核心要素,数字化就是重塑人与信息的连接关系。彭帅指出数字化的三个方向,分别是:运营敏捷化,即组织搭建,释放团队生产力;用户社群化,即重塑用户关系,解决业务焦虑的本质问题;服务产品化,即打磨产品、转化资源,实现裂变。他认为,数字化的意义就是再也没有绝对的大所,也没有绝对的小所,它可以让大所沉沦,也可以让小所逆袭。
常金光 中国合同标准的发起者、法天使创始人
中国合同标准的发起者、法天使创始人常金光聚焦合同与市场的融合,他从“管理”“作业”“获客”“决策”四个方面分析了数字化的新增长。在管理方面,还未完全实现的数字化进程大大影响了业内的管理效率。“一切竞争都是效率的竞争。”常金光说。获客效率一直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但作业效率却常常被忽视。法天使致力于作业工具的研发,他在介绍最新版法天使合同生成器的同时,也向大家展示了数字化为作业带来的高效便捷。在决策方面,他认为数字化还停留在流程层面,但未来会发生基于全程数据化的转变。
张智鑫 法蝉创始人
法蝉创始人张智鑫表示,律所数字化当下的真实现状是:有想法、敢尝试,但缺方法。他拆解行业实践中走过的弯路,反思总结出律所数字化中的前、中、后台三个关键点。前台数字化营销中,通过内容、名片、产品触达客户,提高客户对专业分辨的颗粒度,实现对客户有限关注力的争夺;中台数字化管理中,建设数据驾驶舱,围绕客户数据、管理数据全方位数字化,掌握核心数据资产,全面释放律所的服务势能;后台数字化业务中,进行项目管理、风险把控,启动律所业务可持续增长引擎。
陈波 华律网联合创始人
华律网联合创始人陈波分享了其在律师服务电商领域的探索。他提供了一组数据:2021年,华律旗下所有产品共接收5800万次的咨询,但最终只有180万人次选择寻找律师。由此可见,律师电商服务与传统电商中用户自主下单不同,只有少量用户拥有明确的法律诉求,因此律师服务电商首先要把自己的经验产品化。他提出律师服务电商化的标准,包括服务响应电商化、体验流程标品化、法律知识模块化、支付体验规范化四个方面。无论是公域获客还是私域运营,服务标品都是拓展布局边界的重要内容。
王凤梅 律新社创始人、CEO
任何革新的开端都不是坦途,唯有不断尝试才能推动产业和社会的变革。尝试中的成功固然令人欢欣,但实践中的弯路与挫折同样重要。正如王凤梅所言,行业内各处的探索已然如星火,律新社作为行业的观察者,深感各家机构积极融合的态势,并在数字化品牌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角逐之势。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也将继续助力行业数字品牌资产的打造,未来法律行业全面数字化的燎原之势尽可拭目以待。
04 推陈出新:数字化解构律所新发展 毕文胜 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
“稳中有变”“危中有机”是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毕文胜对数字化浪潮中行业整体形势的判断。
毕文胜认为,只有迎接新挑战、拥抱新技术,才能获得新发展。律所要加强律所科技平台规划,充分借助法律大数据技术,积极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大力推动律所数字化转型。在挑战面前要加强交流、深化合作,进行资源整合,探索建立常态化的行业交流研讨机制和平台,努力构建法律服务新业态,保持旺盛的学习能力和强大的应变能力,开拓市场,与客户共同担当,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防疫的相关政策来减轻压力。
余朋铭 新则创始人
新则创始人余朋铭认为,严峻的形势势必会淘汰一部分人和律所,对应的,也会留下更能适应新环境、更强大的律师和律所。在他看来,衡量一家律所的品质关键,是看律所能给律师提供多少价值,而这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律所前台、中台、后台三大核心能力上。前台包括销售、渠道和品牌,品牌提升服务溢价、销售带来直接客户。中台包括通过培训提升专业水平,支持协调各项资源。后台包括通过行政能力降低综合成本,通过品牌文化提升律师感受。而数字化为这三大能力助力,加快实现品牌、业务、管理、分配的一体化。
董冬冬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运营负责人
强大的内部交易市场是律所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运营负责人董冬冬以“数字化时代如何建设强大的内部交易市场”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借用《中间人经济》,指出中间人在业务开发中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他认为,数字化时代,想要长远的合作,必须要打破信息不对称、信任不传递的障碍,培育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实现帕累托最优。
信息作为格局变化中的特殊资源,可以为掌控者赋能,也能为受困者开辟新路。行业革新中,信息的获取与流通尤为重要,加强合作、深化交流是数字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路径方法,也是推动律所发展的重要动力。
05 总结:风口已成,谁人腾飞? 刘桂明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杂志执行总编辑、法宣在线总编辑、桂客学院院长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杂志执行总编辑、法宣在线总编辑、桂客学院院长刘桂明对此次论坛进行了高度总结,对与会嘉宾演讲的主题进行一一提炼。他在总结点评中提到,他曾在16年前提出中国律师发展的9大趋势,其中就包含了“信息化”和“品牌化”等要素。数字化是良好的开端,新时期要看清大趋势,把握新格局;促进大融合,加速新成长;建设大平台,推进新发展。
第六届中国律师发展论坛暨2022法律服务行业数字峰会圆满落幕。在数字化叠起的浪潮中,规模大所能否实现稳中求进?新生代律所能否达成弯道超车?法律服务行业创新者已经扬帆起航,律新社数字化品牌计划也即将启动,敬请关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