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审查问题,应该由合规科技解决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图片


近期,企业合规又多了几个经典案例。

首先是上周,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为一家上市公司“和而泰”出具的《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关于和而泰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法律意见书》,在标题部分将“临时股东大会”写成了“临死股东大会”。


我发现,很多律师都看到了这则新闻,不过大家都觉得发出去之前检查一下,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但是从概率上看,人工审查就是会出错,这就是“墨菲定律”。正确的做法是使用智能文本纠错产品,比如法律修音机之前介绍过的“秘塔写作猫


另一个案例就是这两天的奥迪广告抄袭。


众所周知,品牌们都喜欢借节日和节气营销,尤其是能赋予意义的日子。比如小满——有小满没有大满,人不能骄傲自满,多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气质呀。


于是,奥迪就在小满这天发了一条视频广告,还请了华仔出镜,画面唯美,再加上富有人生哲理的文案,迅速在各大平台刷屏。


说实话,这广告拍得是真的不错,有老乔当年对品牌的理解。


但第二天,这条广告就被指抄袭,指出抄袭的正是被抄袭本人“北大满哥”。从“北大满哥”发的视频可以看到,奥迪广告的文案确实是基本全文搬运,然后舆论就发酵啦。


板上钉钉的抄袭,没什么好说的,随后奥迪发了道歉信。


图片


根据奥迪的道歉信,事情是这样的:


奥迪请了一家叫M&C Saatchi的广告公司来提拔和执行这条视频,同时奥迪也承认自己“监管不力、审核不严”。


根据网上舆论和一些自媒体文章的观点,这起抄袭事件的起因,一是M&C Saatchi公司没有做好原创审查,这家公司和文案抄袭者都有问题;二是奥迪自己也没做好审核工作,奥迪的法务也有问题。


很多人纳闷,说奥迪这么知名的品牌,怎么还会犯这种错误呢?还有这家广告公司,这么不爱惜品牌羽毛,以后谁还敢和你合作?


事实上,大公司做营销活动,文案侵权是个很大的挑战。


创意广告是一个行业,提供创意广告服务的就是广告公司。大公司通常会聘请广告公司来做一些重要的营销活动,毕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才是一个高效市场的运行方式。


但这对甲方公司和广告公司提出了一个挑战:如何确保广告是合规的呢?尤其是文案。


按理说,不论是甲方公司还是广告公司,都有专门的人员去做审查,比如法务。如果侵权了,就是法务没有尽到审查义务,就是失职。


但问题是,文案审查这事儿挺难的。


我们都知道,知识产权分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专利不侵权好办,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查就行。但文案这种东西,它往往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写成论文可供查重。比如我在网上拍一条视频、写一条微博,或者发一条朋友圈,都可能被抄袭,抄袭的成本很低。


抄袭成本低的同时,审查也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广告公司需要雇很多专业的审核人员和技术人员,爬取和审查全网的文案,成本很高,而且这个商业模式还不一定能跑通。


你想,甲方公司愿意为此花更多钱吗?大概率是不愿意的。因为甲方公司觉得这就是你的工作,大家都报这个价,凭什么你报得高?


即便你说能保证合规,甲方公司也不一定买你的账。你还要在竞标的时候说服他,但如果他没有很强的合规意识,就是不会买账。


这时你怎么办呢?甲方不关心,我收不上钱,为什么还要做呢?还是走老路呗。毕竟正规的或者说有使命的公司,本来就很少,而且很多广告公司都觉得自己很有创意,内容为王,但很多所谓的创意其实都是抄的。


总之,广告公司很难做,也不想做。


即便甲方公司和广告公司在合同里明确约定广告公司具有审查义务,压实主体责任,但因为广告公司没有这个能力,即便合同签了,该出现的问题还是会出现,这就是“墨菲定律”。


此时,甲方公司能做的可能只是在合同里约定好赔偿损失的问题,但对于大公司而言,经济赔偿是小事,名誉损失才是大事。


名誉这东西就像信任一样,你可以一直有,但一招不慎,就要从头开始。奥迪虽然通过广告本身和抄袭两次刷屏获得了更多曝光,但名誉上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所以,文案侵权是个系统性问题。


图片


目前,文案侵权的解决方案无非就是雇更多的审核人员,加大审核力度。但还是那个问题,不论你有多么审慎,人工审查就是会出错,就看谁是倒霉蛋了,所以这个系统不够好。


事实上,当你多次试图解决一个问题,却总是无效,这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系统层面解决问题,建立一个新的系统,而不是在旧的系统上修修补补。


这是因为,从系统层面看,个例的失败并不重要。系统不对,问题就是会持续出现,而且无解,就像帝制和共和制救不了旧中国一样。


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或组织,应该追求长期的、更高概率的赢。


因此,我认为文案侵权问题不应该通过堆审核人员解决,而是应该通过合规科技产品来解决,具体来说就是智能文本审查。


目前,智能合同产品已经逐渐成熟,但智能文本审查似乎还没有出现比较成熟的产品——这无疑是一个蓝海。


从需求上看,合规是大趋势,合规最高频的场景不是合同,而是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大大小小的市场营销活动。


同时,营销活动越多的公司,文本审查的需求越强。哪些公司营销活动多?大公司。而且大公司是愿意为合规付费的,因为大公司们已经在自研合规产品了,所以这个商业模式应该能跑通,只不过前期需要做私有化部署,不只是做产品,还要做好服务。


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不过我认为这是To B赛道未来的主流。前段时间,一家做律师匹配的法律科技公司也是走了这条路。


另外,从能力的继承上看,合同属于文本的子集,智能审查合同的能力也可以应用到审查文本上。法律修音机在《2021年中国法律科技年鉴:技术发展和商业化应用持续向好,大厂也很感兴趣》中也有过分析。


当然了,想做好智能文本审查也不容易,一方面要审查全网的文本文案,另一方面还要审查全网音频和视频里面的文案。我并不了解技术实现的难度,但感觉还是挺难的。


总之,现实告诉我们,市场上还有大把问题等着被解决。机会就像公交车,走了一辆,还有无数辆,就看你能否洞察到需求,敏锐地捕捉到机会,高效执行,并给出解决方案。

END


来源丨法律修音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