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储户被赋“红码”,健康码该何去何从?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图片


作者丨王亮亮

来源丨北京和昶律师事务所

原标题:《死亡是健康码最好的归宿》


王亮亮

北京和昶律师事务所律师


河南给银行储户赋红码,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河南(赋红码的机构或人)没有辜负说出这句名言的孟德斯鸠。


其实在两年前的杭州,也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


2020年5月,杭州市卫健委论证健康码常态化,通过集成病历、体检、生活方式等数据,关联健康指标和健康码颜色,形成数值为0到100的渐变色健康码,推行个人健康指数排行榜。通过大数据对楼道、社区、企业等群体的健康进行评价、排名……结局自然不好。


当年杭州或许是好心办坏事,但河南(赋红码的机构或人)完全是没安好心。


全国互联互通的健康码对疫情防控、复产、复工立下了汗马功劳。疫情终受控制,因疫情防控而产生的健康码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


但知道它因何而来,也就知道它的归宿。


01


健康码因何而来


政府为了公共安全和传染病防治的需要,收集个人信息,上线健康码;民众出于对政府的信任和理解,扫码填表,积极主动提供相关信息;双方互信互动,使得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但民众的理解配合不是收集合法的依据。“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治政府首在依法行政。政府因疫情上线健康码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两部法律:


一是比例原则和《传染病防治法》。


为了公共利益,政府及授权机构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对个人信息进行采集、调查,必要时对个体采取控制、隔离等措施。


但公共利益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极容易限制甚至侵犯个人权利,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景限缩,只有为了某个特定的、具体的公共利益牺牲个体权利才具有合法性的可能,而不能漫无边际地以公共利益为由涉足私权领域。


上线健康码的公共利益就是疫情防控。


对相关个人信息收集有利于疫情防控,才具有正当性。如果收集个人信息的用途与疫情防控毫无关系,或对个体隐私的损害和自由的限制远超过疫情防控的利益,健康码就失去了合法性。


这就是目的与手段要协调的“比例原则”。权力行使不仅要有法律依据,还必须选择对公民权利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


二是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和《个人信息保护法》。


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其他机构,因新冠疫情,开发健康码、采集个人信息,承担着网络运营者和个人信息使用者的角色。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收集个人信息,都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此外,不得收集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和双方约定使用个人信息。


图片


02


健康码去向哪里


收集个人信息的合法性不代表长期存储个人信息的合法性,防控疫情收集个人信息的合法性也不代表把已收集个人信息“挪作他用”具有合法性。


不管怎么说,疫情总会消亡,“疫情防控”的公共利益也必然逐渐限缩、消失。健康码的存在就面临合法性危机。


河南(赋红码的机构或人)把健康码赋红滥用,不可取,严重违法。


那疫情之后能不能让健康码常态化,进而在社会面广泛使用呢?


在我看来,也不行。


健康码因疫情而起,自然应随疫情而终。


这不是政府管理效率衡量的单方选择,而是数据背后的每个公民的权利是否被尊重的法律问题。


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都是围绕疫情防控这一公共利益展开,公共利益不存在,个人信息也就无所依附,应被删除,这是法律的底线,甚至无需讨论。


个人信息在疫情之后“挪作他用”或许能带来更大的管理效益乃至经济利益,但问题在于一旦出于功利考量,个人就不再是作为法律目的而存在,而成为效益或利益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这种使用于法无据。


试想一下,当你因为抽烟、喝酒、熬夜被健康码“标红”的时候,当你的居住地被定义为“不健康”社区的时候,当你相亲、找工作、购买保险、银行贷款都要出示健康码的时候,当你上访就会被赋红码的时候……法律上的那个“人”就消失了,只有呈现出各种颜色背后的歧视和电子镣铐。


更为重要的是,谁才能拥有这样的健康码标色权?算法吗?谁的算法?法律从未赋予任何机构这样的定义权。与此相反,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抵制这样的定义权,从而使得个人自由、平等、安宁地活着。


依法行政也要求对公民“无罪推定”。也就是说政府不经法律授权和比例原则检验,不得对个体权利干涉、对个体自由限制、对个体选择干预、对个人信息窥视。


03


警惕“圆形监狱”


英国法学家边沁在1785年提出了“圆形监狱”的概念。


“圆形监狱”的构造很简单:四周是圆形监狱,中心是一座瞭望塔。在圆形监狱里,人彻底地被观看,但不能看到监视者;在中心瞭望塔,监视者监视着一切,但不会被看到。


由于罪犯不知是否被监视以及何时被监视,所以不敢轻举妄动,长此以往,就实现了被监视者的“自我监禁”。


这一故事被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发展为“全景敞视主义”,他认为现代文明社会中有无处不在的“圆形监狱”,我们正像在圆形监狱中的“囚犯”,我们在“囚室”里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在中间的瞭望塔上监视着:


  • 上班途中无数的摄像头注视着你,来到单位测量体温、刷健康码、人脸识别、钉钉打卡定位;


  • 坐在办公桌前,无数垃圾短信出现在手机屏幕上,还时不时地打进几个营销电话,打开微信,朋友圈广告直指你用完的洗发水;


  • 下班地铁太挤,用滴滴打车,行踪轨迹一览无余……


我们几乎已经生活在透明的房子里,无可遁形地被窥视。 


疫情一定会被控制,成为历史。因疫情被大量收集的个人信息、健康码,乃至被克减的隐私能否恢复如初,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状态的一个表征,也是法治政府的试金石。


人民政府当然要打破“圆形监狱”。


所以死亡正是健康码最好的归宿。


END


品牌建设的“3V”目标你知道吗?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数字经济必然成为趋势,品牌化成必然战略。


6月24日下午13:30,由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公共法律服务研究院、律新社、独角新闻主办的“法律服务业数字化品牌发展论坛暨‘V品计划’启动仪式”将于线上举行。


通过品牌建设,展示服务价值(VALUE),打开未来视野(VISION),尊享事业成就(VICTORY)!期待你一起参与法律服务(Law)品牌价值(Value)提升计划,打造人生和事业的“LV”!


欢迎律新社的新老朋友们积极参与线上论坛,报名“V品计划”!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全部留言 共0条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