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披露数据撬动企业法律服务市场? | 律新社观察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图片


律新社 | 王凤梅


昨天到今天,“两高”的报告在朋友圈刷屏,其中有一篇《两会报告惊人警示:身边法律顾问已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章非常火热,律新社注意到很多律师朋友纷纷转发并评论:企业聘用法律顾问绝对是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明智选择!


不过,随后就有法律数据专家分析,同一件案件的标的在一审二审再审执行阶段是重复计算的吧?财经专家也忍不住吐槽,GDP统计口径和法院涉案标的金额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概念,这么比较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至于GDP增速和案件增速更是完全不成比例,这硬伤惨不忍睹。尽管质疑重重,这并不影响该篇文章被各大法律公号热转,大家都看到了企业法律服务市场的新机遇正在涌来!




先看看这组数据的陈述逻辑:周强院长在刚刚出炉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披露:2015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951.1万件,审结、执结1671.4万件,结案标的额4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4.7%、21.1%和54.5%”。此前,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


上述数据表明:国人一年干了67.7万亿的活儿,地方各级法院结了4万亿的案子。全国经济总量中约有5.92%(4除以67.7)是经历了诉讼的。共计约5.92%的资金及资产脱离了正常的使用用途,纠缠在诉讼里。于国而言,诉讼冷冻资产的损失不可谓不惊人!DDP增长率6.9%,而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增长率为24.7%。冷冻资产增长趋势不可谓不骇人!


对企业和个人而言,如果一个案件最少估算平均耗时三个月,则涉案资金及资产在至少25%的时间里处于诉讼冷冻状态,无法正常使用,价值损耗和机会损耗触目惊心。


这篇文章的作者李志勇分析道,上述数据可以看作法院系统的功绩,也是诉讼律师的利益渊薮。从另一角度,则表明更多企业和个人已身陷法律风险,或将身陷法律风险。于企业而言,是其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在经济下行的严酷市场之下被放大,最终体现为法律风险,甚至恶化为诉讼。


文章最后做了普法,告诉企业主,律师不只是用于打官司的,很多还是可以做非讼业务的公司律师,就是帮你企业预防纠纷的。


“我们从事的事业虽然不显赫一时,但是将永远存在。”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务总监曾用马克思的这句话形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企业法律顾问一直是帮助企业做风险防控,但是因为经常要从防范的角度考虑,所以说“N0”的机会比较多,有时候会让其他部门觉得好“累赘”,因此,企业法务有时在公司地位不高。甚至有法务说,很多时候风险避免了,法务的工作反而不一定看得出来了,老板也没觉得你为企业做了什么。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度过了生存期,开始步入发展期之后,都逐渐加强了依法治企的力度。




其实,法务是公司发展的健康医生和安全顾问,国外公司总裁出去谈判,常常左带一个财务顾问,右带一个法务顾问。法务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理念不断被接受。


随着中国公司法务群体不断增多,目前全国已达20万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法务人才。目前市场上,很多大企业总法的薪酬水平已经在百万元以上,身处高位,为企业发展提供风险防控方案。他们非常忙碌,企业里的各种法律事务经常同时有几百起,要在所有的交易中严控风险,避免企业吃亏,这为企业省下来的钱就不是简单几个“0”算得出来的。


有位企业总法律顾问曾告诉律新社,在一次企业并购过程中,就是法务部门发现了对方项目专利已经过期,避免了一笔数千万的专利采购费用。此外,一些大型企业的海外诉讼案件,动辄N个亿,如何从源头上避免,成为很多企业都开始认知到问题,并提前布局法律事务的一个驱动力。


十八大报告释放了更大和更多的改革红利,对于法律服务行业而言是“一片利好”。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司法部积极贯彻落实,部署深入开展公职律师、公司律师试点工作。


随着互联网法律服务业的兴起,瞄准企业法律服务的产品和平台越来越多。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的“易法通”用大数据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年包,刚刚融资到B轮的快法务为企业提供各种一条龙服务……正在兴起很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法律服务平台,都在切入了企业法律服务的“高频”市场。据说,还有一些行业大咖在筹划互联网企业法律服务业计划,相关内容敬请关注。


“企业法务的数据未来一定是朝上跑的。”国内首家为企业法务打造会员制的企业L—COUNCIL负责人杨雅表示,6年来,她们见证了中国企业法务快速发展的势头,未来随着法务理念的渗透,一定会有更多法务从业人员。2016年春节后,由中智、L—COUNCIL、律新社等共同发起的国内首次企业法务薪酬调查中发现,企业法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超过80%的法务总监每年涨薪20%。




对企业法务而言,如何挑选好合作的律师是当务之急。据律新社观察,信息不对称是当前法务圈和律师圈最大的问题。目前,很多社群组织都开始构建法务圈,比如中国公司法务联盟、比如无讼建立的“东南法务圈”等全国的法务人社群,与律师之间建立更多的互动关系。律新社2015年在参加南京的东南法务圈的启动仪式时,深深感受到法务人员与律师相互了解的渴求。一位企业总法务说,整体公司的法务团队会有上百人,不少案件的标的直接上亿。在律师费不是问题的情况下,专业和敬业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很多好律师都太忙,法务担心的是,如何保证这些优秀的律师把时间投入到案件中,而不是助理办案,成为双方都要平衡的课题。


2016年初,上海律协特邀委组织“总法务沙龙”,场面火爆,一座难求!通用电气(中国)公共政策高级法律顾问冯建妹、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法律顾问谈臻、上海电气首席法务官童丽萍作为总法律顾问嘉宾代表为大家分享了大型企业该如何评价和选择外部律师。诸如选律师的信任是如何产生,律师的硬能力和软能力,如专业知识和能力、简捷的口头沟通能力、跨文化工作和沟通的能力等等。外部律师的专业敬业、大气谦和,和公司法务互相尊重共同成长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条件。




企业法律服务到底有多大的市场?未来10年,法律服务市场5000亿的估值已经是互联网上热转的数字。如果这个数字有点遥远,可以看看中国顶级律所的数据,这些律所大多数是做公司非讼法律服务。


早些年英国《The Lawyer》杂志就致力于为《中国顶级律所报告(China Elite reports)》收集律所收入及盈利的数据,虽然各律所的盈利数据仍然被严格保密,就2015的调查而言,《中国顶级律所报告》已能够粗略地估计并筛选出中国收入最多的30强律所,并通过两项重要的指标(“律所年收入”及“律师人均年收入”)对它们的实力、市场表现及市场地位进行评估。截至2014年底,该年度30强律所共拥有律师18,938名,而它们的年收入总和达到了158亿人民币(16亿英镑)。


2015年中国律所收入数据已经出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律新社也不便传一些无法核实的数据。确切的消息是,中国一些顶级律所创收的基础都是以亿元为基础,每年30%-40%增长,且多来源于非讼业务,也就是公司业务。


由此可见,江湖上每一次沸腾都是有理由的。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一波公司浪潮正在涌现,公司法律服务文化也正在不断延生,未来法律服务业专业人士的用武空间不可小觑,看明白了就赶紧布局吧。祝你好运!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