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泡沫化了吗?丨律新社观察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律新社 丨王凤梅 孔冰欣


刚刚过去的双11,是各种互联网电商的盛会,但很少见法律电商参会的身影。的确,法律电商比较尴尬,法律服务搞团购或者打折都不是那个味儿。


的确如此,法律服务这个事儿,在中国而言,虽然可以防范纠纷,但我们认识到其价值的时候,大多是它如何处理和解决纠纷。简而言之,你总是在将要或者已经碰到麻烦事时才去寻求的服务。因此,法律服务不是一个让人特别高兴使用的产品,这就决定了它的低频。


虽然今年双11,法律咨询产品百事通在新三板挂牌,给了市场一些信心,但是我们听到的声音是,这种模式几乎很难复制。听到的另一种声音是,目前想要做法律电商的虽然涌现出很多,模式也很重复,但是作为一种低频需求的法律服务需求,要被分散在这么多平台上,谁会成为真正的赢家?互联网法律服务目前是已经出现了泡沫?还是正在互相造势迎接更大的风口?



模式依然是最头疼的问题


今年8月,律新社甫一上线,就提出,互联网+法律服务的风口已经来了。我们在今年下半年,可以看到一大波儿互联网法律服务产品涌现——亿律网、猎律网、丁丁律师、律超人、口袋律师……








律新社也经常收到各种投稿和讨论邀请,看到越来越多“同款”互联网法律服务产品,大家思路越来越像。无论是做B端的联合,还是做C端的服务,其实互联网法律服务最终要实现法律服务者对需求者的服务,但是目前服务模式的互联网交易转换并没有像其他行业来得那么汹涌。


做了十几年法律服务平台的华律网创始人兼CEO 张世友告诉律新社,他其实有点纳闷,自己做了十几年的互联网法律平台,各种数据都还比较稳定,怎么忽然来了互联网+的新概念后,大家似乎一下子对互联网法律服务有了特别强烈的信心。技术出身的他,又去重新研究审视了后台的数据,没有发现特别的交易异常。


华律网主体还是做律师营销的,是中国访问量最大的法律网站之一。“我们目前有10万的日访问量,其中约有上千是有真实法律需求的。”张世友说。随着移动互联来临,他们也投了新的法律服务产品,比如2014年收购的律师365。


律师365是华律网在2014年收购的一家网站。 “收购前的痛点是律师服务、管控没法保证,我们接手以后,在‘信任’和‘精准’两方面进行了改进。”张世友及其团队认为,缺失的不是值得信任的律师,而是一个将两端需求有效地连接起来的平台,律师365正在研发的“大数据技术”和“云讼系统”正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我们着重的是推荐相对精准、合适的律师,强调律师个人品牌的孵化。用户在平台找到满意法律服务的同时,律师本人也实现了自我升值。”


在张世友看来,目前所有的监控数据都还不足以支撑互联网法律服务交易额。他觉得还需要再去夯实一些,再要等待一些时间。这个时间长度,他现在也说不上来。“我不觉得要赶风口,我也不急着去找风投,我是想一辈子长长久久在这个行业里做下去的,还是先有让我信服的模式出现,我才觉得是真正的变革。”


说实话,有最稳定的流量和人群,依然不着急找投资,这确实让律新社有点吃惊,这和目前很多创业项目,包括互联网法律服务创业项目,动辄就用PPT找投资引以为风尚的潮流,有点不太一样。


不过,张世友的判断非常冷静。或许是身处成都,成本可控,用户稳定,经验丰富,技术扎实,是他的底牌。


对市场上的各种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的模式,他保持自己的态度——还没有让他看到颠覆的模式。通过平台来找律师,听起来很美,但是对律师的管理问题,律所都没有解决,平台指望迅速解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没有解决律师管理模式的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都有可能在用烧钱的方法来试错。


“在互联网上找到值得信任的律师”其实是种刚需。张世友说,法律行业具备特殊性,Uber或电商模式都不能单纯复制,法律行业的根本痛点在于信息不透明而产生的信任缺失和资源不均,此点亟需优化。




目前,62.96%的用户表示对签约后的律师办案态度产生质疑,75%的律师愿意透明化办案过程以建立信任。律师365平台在建立初期即由专业律师组建法务,用一年的时间实战如何连接信任,正在开发的“云讼”系统将案件的各个环节进度透明化,从关注律师开始,到需求的收集反馈、预约面谈签约、案件办理流程、真实用户评价等等。平台自建数百个办案流程节点数据库,与进行中的办案节点实时比较,如有差异,平台会提示法务团队人工介入,以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两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模式


“最近又听到很多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获得投资的消息,还有很多领导来祝贺。都号称自己平台上要聚集30万律师,全国也就27万律师,要到哪些平台上呢?”




律新社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这的确也会是未来法律服务市场的一个动态,就像我们吃饭时要选择去哪家一样。其实,也可以展望一下,如果未来真的有了那么多平台竞争,一定会有最好的出现。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产品,尤其是互联网产品,最终赢得市场的,不是你的发布会开得多热闹,来的领导级别多高,关键是你能否抓住用户——两端的用户都要搞定。


目前,我们听到太多招呼用户去消费法律服务的平台广告,但是在律师端的联合和服务上还较少听到特别抢眼的故事。有业内大咖指出,在一定时间内,哪个平台解决了B端律师的连接和联合,也就是管理和服务,可能才能启动真正的互联网法律服务。而C端的教育也依然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过程。


比如国内首个基于律师竞标的法律服务平台赢了网, 最早创立了“律师竞标模式”,并且选择从诉讼服务作为切入点搭建法律服务平台。在11月2日刚上线的新版律师端网站中,围绕着律师竞标模式,赢了网引入“赢积分”的概念,并建立了一整套机制,以现金方式奖励所有努力为用户提供优质法律意见的律师。在开放式的公平竞争中,赢了网严谨记录律师的业绩,为律师提供大量案件机会的同时,让律师有了提升业务水平和自身品牌的渠道。赢了网平台上的法律从业者组成了一个法律社区。赢了网打造的竞标模式在让用户挑选优质法律服务的同时,也让服务者更加专注于创优和争优。


赢了网在运营中也不断调整。在用户需求中他们发现那些虽有法律问题、但还没有上升至诉讼层面的用户在赢了网找不到合适的服务,于是从2015年初开始,团队将重心放在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模块的开发上,并在2015年7月22日上线了免费法律咨询功能。上线以后,团队依旧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不断搜集真实用户反馈,以逐步规范服务流程。上线至今,赢了网已经帮助2万多名用户解答了法律咨询,并获得超过90%的用户好评率。


赢了网法律社区发展总监王刚在与律新社交流时表示,很多模式都在摸索中,现在还是不能说哪种就是最好的。


洗牌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如此众多的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涌现,各种个人机构资本不断进入,看起来是有了繁荣的景象。但是也有人提出,在没有成熟的模式出来之前,重复建设存在泡沫化倾向,需要适时刹车。等这一轮资本烧过之后,剩下的可能就是一场大洗牌。


2012年6月进入法律电商的绿狗网创始人CEO张馨心女士前不久在《律政方圆》上曾撰文表示了这种忧虑。


法律电商自诞生以来,发展势头迅猛,短短数年几十家公司相继成立,风投也看到了这一片沃土,纷纷注入资金进行投资,给法律电商发展带来一股强劲的东风。


尽管法律电商发展迅速,纵观国内数十家法律电商的发展历程,包括绿狗网在内,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瓶颈和困难难以克服,发展模式还经历一些反复,主要体现在:


首先,法律服务的标准化、可视化、大规模发展还有一定困难。由于现有法律电商还处于发展初期,熟悉法律服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双重人才缺乏,法律服务的标准化、可视化还处于探讨研发阶段,目前所提供的产品也是一些较为基础的服务,若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法律服务需求,仍需要采用传统的方式解决,这就造成了这些服务不能标准化。目前,法律电商的品牌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强,带来的案源不够多,对律师收入的提升有限,这样导致签约律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电商平台短期内也难以对律师形成制约,这也导致对线上法律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管控有难度,由此也带来大规模发展有一定困难。


其次,诚信体系还未根本建立,社会大众对线上法律服务还持观望态度。由于法律线上服务对社会大众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即使知道有这项服务,大众还持有疑虑态度,加之法律电商成立风起云涌,难免鱼龙混杂,存在一些服务质量不高、不诚信的现象,律师签约时资格审核不严,这些都制约着互联网法律服务的迅速推广。因此更多的法律电商放弃了C端市场,而选择了企业法律服务。


再次,法律电商同质化竞争严重,削弱了自身健康发展的实力。目前国内市场法律电商是风起云涌,群雄逐鹿,虽然经营特点各有特色,但都大同小异,为抢占市场,竞相压价,相互攻击,削弱了自身盈利能力,为企业后续健康发展带来隐患。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必将是法律电商洗牌的关键期。法律电商蕴含的巨大商机许多人都已经看到,但是否能够独立上市,赚得盆满钵满,傲视群雄,需要的是实力、气魄、机遇,大浪淘沙,最终笑到最后的必定是极个别人。虽然互联网法律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空白,但现有的法律电商必将经历严酷的市场竞争考验,未来法律电商将像滴滴与快的、58与赶集、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一样,市场上只能存在广为人知的几大品牌,其他电商企业只能走转行、重组之路。


法律电商发展迅猛,还处于临战前的骚动期,面临着暴风雨的洗礼和考验。


这话听起来有点冷,虽然是初冬说的,但是律新社相信这也是发展中的有益尝试。也有人提出一种说法,任何行业有泡沫才好,泡沫越多说明探索多样,引人关注,说不定真在热热闹闹中就杀出一条真龙?


我们拭目以待!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