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变竞合!百汇、中因共创新海派所共享模式丨律新观察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两家律所共享1300㎡公共空间的江景会客厅会是怎样一番独特风景?


昨天(2022年9月8日),黄浦江边,外滩中心37层,由两家律所联合打造的新型共享空间正式启用!


上海市百汇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百汇”)与上海中因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中因”)的新址启用仪式上,两家律所正式官宣:源于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契合,两所共创同层办公新理念,并拿出外滩江景位置,共同设计、投入建成了1300㎡的会客区域,合力打造一流共享空间。


中小律所如何在规模化竞争中突围的同时保持个性独立?律所共享空间能否成为一个创新解决方案?中因、百汇携手共建律所办公“共享空间”的模式,为业界提供了一种海派律所发展壮大的新思路。

图片


01


合作共赢 全新办公空间隆重启幕


9月8日下午,外滩中心37层花团锦簇、嘉宾云集。“百汇所、中因所新址启用仪式暨律所建设与发展论坛”隆重举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步入外滩中心37层的共享空间,整个空间以“圆融·和谐”为设计理念,融入海派文化元素——360度全景视野、全开放式的弧形前厅和超大前台、多功能大客户中心、智能化大培训室、量身打造的党建文化室、模拟法庭、律师休闲区……百汇与中因的前台分布在弧形前厅两侧,通过前台,可以分别步入两所的独立办公区。两侧的独立办公区分别以两所的红、绿VI色为主色调,运用海派元素设计风格进行巧妙衔接,使整层空间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界。


图片

开阔的空间和优美的江景赢得了参会嘉宾的赞叹。宝山区司法局二级调研员、律师行业党委书记李晓平,宝山区律工委主任谭春明,宝山区律工委原主任范仲兴,宝山区司法局律公科科长潘周洁,黄浦区司法局律公科科长姚渊,上海市百汇律师事务所主任邹甫文,上海中因律师事务所主任解冰等出席仪式,律界嘉宾、媒体代表及百汇、中因律所合伙人、律师等百余人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大时刻。


图片

▲ 宝山区司法局二级调研员、律师行业党委书记李晓平


宝山区司法局二级调研员、律师行业党委书记李晓平代表行业主管单位对百汇、中因新址启用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百汇作为宝山区名列前茅的区域强所,从1994年成立后一路走来,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的稳步提升。百汇、中因两所在邹甫文、解冰两位带头人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用专业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积极奉献社会公益,深入践行“奉献司法,服务为民”的理念,形成了良好的律所文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水到渠成。乔迁新址标志着两所在新起点上扬帆起航,希望百汇与中因相互支持、携手共进、再创佳绩!


图片

▲ 上海市百汇律师事务所主任邹甫文


上海市百汇律师事务所主任邹甫文在致辞中对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长期以来对于百汇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她表示,百汇作为上海最早的一批由司法局批准成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从1994年成立时的仅有几个人的小所,到2017年的合并发展,再到如今乔迁外滩中心,一直顺应中国经济和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发展。当前,行业发展虽然受到疫情的不利影响,但是百汇看到危中有机,将坚持致力于凝聚更多理念相同的律师,实现从个体化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以客户为中心,把专业高效的服务带给广大客户;以律师为中心,使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她对中因全体同仁给予百汇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希望两所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创佳绩。


图片

▲ 上海中因律师事务所主任解冰


上海中因律师事务所主任解冰表示,在律所的“四化”建设中,规模化是第一位;规模化也是中因、百汇发展过程中突破瓶颈、实现蜕变的必然选择,对于吸引人才和头部客户及加强律所数智化建设至关重要。在经济下行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律师行业处于“内卷”之中。中因通过机制创新和管理优化,建立了良好的业务生态;在规模化建设中,通过资源的聚拢和内部合作,为律师和团队提供成长的可能性,扩大品牌影响力。希望中因与百汇一起打破壁垒,聚沙成塔、破茧成蝶。


图片

宝山区司法局律公科科长潘周洁、黄浦区司法局律公科科长姚渊、百汇律师事务所主任邹甫文、中因律师事务所主任解冰共同按动按钮,为百汇、中因新址隆重启幕。


图片
▲ 中因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高级合伙人陆利平

在随后举办的“律所建设与发展论坛”上,两家律所的管理者围绕《律所如何为律师赋能》《分所发展与律所规模化》《当前形势下律所发展面临的调整和机遇》《律所品牌化建设的几个关键词》《面对疫情的影响,青年律师如何破局》《以法律服务产品为核心,助力律所专业化发展》等主题,对当前律所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图片


02


法治会客厅 刷新律界共享概念


外界都很好奇:两家律所是如何走到一起的?碰撞出了怎样的创新方案?


用双方的话说,两家律所的合作可谓天时地利、志同道合。作为宝山区领先的老牌律所,百汇向往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市场;随着合伙人加盟增多,深耕黄浦的中因寻求更优的办公空间与合作伙伴。理念相近的百汇、中因的管理者共同将目光投向了上海外滩法律服务集聚带。


选择在一流的地段办公、给律师最好的办公环境是两所的共同追求。在百汇和中因看来,律师的工作面临重重压力,一个高品质的办公区既是律师职业尊严和工作愉悦的基本保障,也是赢得上海国家金融贸易中心高品质客户信赖的必要选项。


两家律所的管理者坦言,共建办公区的理念也有出于节约办公成本的考虑。“相比于头部律所,我们都还弱小,也不想给合伙人增加更多的负担,更不想借助资本的力量发展。希望能够稳扎稳打,在为合伙人、同事们打造一个更高品质的办公环境的同时,不动摇促进律所发展的理念。”百汇律师事务所主任邹甫文表示。


图片
图片

在律所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中,高品质办公已然成为平台打造的标配,租金成本一般会占到律所创收的10-15%。


在行业降本增效的趋势下,律所愈加关注如何提高办公场所的使用率,律所办公空间配置更加趋于灵活,产生了“云办公”模式、法律服务产业园模式、初创律所的孵化器等对于共享办公模式的探索。


然而,这些模式在运行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体现律所的专业性,并未成为发展的主流。


引入“共享”概念后,一切豁然开朗。


百汇、中因在保持办公区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打破管理壁垒,将客户服务空间、会议培训空间进行共享,为律所空间共享提供了新思路,成为中型所探索“规模化”的一个创新样本。


未来,在黄浦区司法局的支持下,百汇和中因将把外滩中心37层的创新共享空间打造为面向律师、客户和其他合作者等整个生态圈的会客厅,并向各界人士开放。会客厅将通过开办论坛、研讨、文化活动,成为一个“自带流量”的律界文化地标。

03


从硬件到文化 律所管理迭代


以携手乔迁新址和会客厅建设为契机,百汇、中因实现了数字化升级。共享办公区对会议协同、知识管理等都进行了软硬件的升级,智能会议系统的引入使得工作效率倍增。据介绍,这套设备不仅能满足会议上多设备投屏演示、书写交互的需要,更配备了人工智能系统实时记录会议纪要,会议结束便可即刻同步充实律所知识管理系统。与会人员只需扫码就能完成本地和远程会议的协同,通过手机NFC标签登录后,还能随时可以共享、下载、追踪会议信息。


此外,公共办公区根据两所日常工作所需设计定制,契合法律服务的工作流程和场景特性,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硬件的“重复建设”。13个面积、功能、风格各异的会议室和4个小洽谈室可以满足不同的会议、商务会谈需要;借助智能会议系统,两所律师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预约会议室;通过行政中台统筹资源,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议、培训、会晤空间,减少空间的闲置浪费。


随着空间的共享,百汇、中因将在党建、公益、培训、文化、团队建设等活动中,通过交流、共建共享,形成1+1>2的效应。专业人士之间的协同,为未来在专业合作、案源开发等方面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图片
图片

“物理空间上的大,可能在短时间内能打动一些人,但要想长久地留住人才,还需要很多软件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中因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高级合伙人陆利平说。空间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尤其是吸引年轻人。


百汇将通过“领军人才计划”“百汇星计划”“大手牵小手计划”等全方位人才培养战略,引导律师注重专业,让律师与律所共同成长。中因将实施“领航计划”“1+1+1计划,为青年律师提供到各地交流学习的机会,并且重视解决青年律师的“急难愁盼”问题,全心为律师提供服务。“我们希望为律师营造一个工作之外的温馨港湾。”两所的管理者都希望将新办公区打造成律师除了家以外最愿意去的地方。


04


结语


司法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律所3.65万多家。其中,百人所为415家,仅占1.14%;中小律所数量超98%。基数巨大的中小所如何实现有特色的发展一直是行业难题。


上海律师业中,很多中小律所也在谋求精品与适度规模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新的模式。变“竞争”为“竞合”,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海派精神”与律师行业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创新律所。


百汇、中因的创新合作及会客厅的打造,秉持开放包容和持续创业的精神,正是“海派精神”的生动写照,为律界管理迭代和品牌建设刷新了思维。期待百汇和中因在未来的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中为业界带来更多惊喜。


END




撰稿人丨余俊俊

出品丨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全部留言 共0条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