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品牌所调研:深耕本土“富矿”,新“一体化”呼之欲出丨律新观察

作者 | 宋祥红

扫码分享

图片

图片

编者按




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力量正在形成新竞争格局,也在重塑区域法律服务市场能级。

近年来,城市群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华中等地为代表的多个区域市场,展现出新的经济活力。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恢复性增长,实际GDP同比增长5.2%。

坚实的经济基础是区域律师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活跃的区域法律市场迅速崛起,发展趋势明显。与此同时,法律服务产业集聚现象日益凸显,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地区的法律服务产业集聚效应尤为显著。

2023年,中国法律服务产业区域市场有哪些特点和机会?律新社在深入调研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东北、川渝、西部和中部等七大地区的法律服务市场后,推出“中国区域法律服务市场观察”系列文章。

本期,我们将聚焦长三角地区



作者丨宋祥红

出品丨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

大江奔流,聚势向前长三角发展进入深化升级的新阶段,映射在律师行业的发展上亦然。


长三角包含众多城市,经济规模庞大,开放程度较高,创新活力旺盛,辐射范围广泛,堪称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不到4%的土地面积,汇集了我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这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活力的生动写照。


2024年1月23日,长三角一市三省晒出2023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上海2023年GDP达到4.72万亿元,增长5%;江苏GDP达12.82万亿元,增长5.8%;浙江GDP达8.26万亿元,增长6%;安徽GDP达4.71万亿元,增长5.8%。2023年长三角一市三省GDP总计30.51万亿元,约占全国比重的24.2%。


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推动了长三角法律服务业的繁荣。一方面,区域行业发展迅速、规模庞大,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而且律所的影响力大,品牌化建设更为成熟;另一方面,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品牌和规模律所而言,相较于在外部拓展市场,它们更倾向于紧守阵地,继续深耕经济活跃、法律市场繁荣的长三角地区,并稳健推进全国化发展战略。


同时,在国家政策和长三角各区域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长三角地区法律服务市场的制度优势也在逐渐释放,助力这个区域的律师业在专业化和组织化上迈上高质量的台阶。在活跃经济的带动下,长三角地区法律服务业积极推动创新和升级,一些律所在法律科技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提供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01

长三角法律服务市场基本画像

长三角地区,即苏浙皖沪三省一市,长期积淀的地域人文差异与各具特色的经济形态,共同塑造了四地法律服务市场的独特风貌。

1

上海:精耕细作,稳中有进

多年以来,上海的律师队伍在业务广泛度与精细度、服务水平、制度建设、数字化程度与国际化程度等各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上海律师行业也被冠以“海派律师”“海派律所”的标签,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精致人文气质。
近年来,上海律师行业总体上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据上海市律师协会2024年参政议政新闻发布上发布的消息,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有律师事务所1912家、律师41292名。而在2022年底,这两组数据分别是1845家、33127名。
图片
图片
数据来源:海市律师协会

然而,与律所和律师数量上的增长相比,业务层面则不容乐观。根据上海律协披露的数据,2021年上海律师办理各类诉讼案件39.06万件,同比增长12.56%,但非诉讼业务则从2020年的17.5万件小幅下滑到16.10万件。此后,2022年的业务量相较于2021年进一步存在较大幅度的下滑,直至2023年才缓慢回升,但回升幅度较小,业务量增长明显与律所和律师数量的快速增长不相匹配。

在律所排名方面,相较前一年,上海规模排名前五的律所仍保持稳定。而在前十的律所中,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取得了相对更大幅度的人员增长,跃升至第4位;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排名有小幅上升,跻身前十,其中德禾翰通2023年人数跃升较为明显。

图片

表1:上海市规模(人数)排名前10位的律所

数据来源:司法部(截止日期:2024年2月1日)

2

江苏:典型的“苏大强”

据江苏省司法厅数据,截至2022年底,江苏全省共有律师事务所2415家,相较于2021年的2300家,同比增加4.76%。其中,合伙所2215家,占91.72%;个人所200家,占8.28%;100人以上律师事务所达30家,全省律师人数超过百人的律师事务所新增9家。

在律师人数方面,截至2022年,江苏省执业律师人数突破44000人,仅次于广东省、北京市、浙江省,在全国排名第4。

图片

数据来源:江苏省司法厅

据南京市律师协会数据,2023年初,南京律师人数达11000余人,共有律师事务所536家。据苏州市律师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12月,苏州全市共有律师8406人,同比增长12%;律师事务所437家,同比增长6%,其中百人所达到8家。苏州全市律师共代理诉讼案件160527件,相比2022年增加16088件,业务收入增长11%。

图片

表2:江苏省(人数)排名前10位的律所
数据来源:司法部(截止日期:2024年2月1日

3

浙江:增速明显的速度型

据浙江省律师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浙江全省共有律师41924人,同比增长13.5%;律师事务所1826家,同比增长4%。浙江全省律师办理各类案件法律业务93.55万件,同比增长11%;浙江全省律师全年累计办理涉外法律业务2134件,比2022年增长16.6%;共参与矛盾纠纷化解4.3万余件,共代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8400件次。

其中,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和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四(仅次于广州、成都、武汉),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名列第三(仅次于上海、苏州),汇集了大量国内外优秀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市场需求广阔。据杭州市律协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律师事务所714家,同比增长6.4%;律师16265名,同比增长13.2%;全市专兼职律师办理各类案件33.7万件,同比增长17.4%;律师担任法律顾问30093家。

图片
表3:浙江省规模(人数)排名前10位的律所

数据来源:司法部(截止日期:2024年2月1日

4

安徽:需求旺盛,态势向好

相比之下,安徽省律师和律所数量都少于长三角其他地区。来自安徽省律师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安徽全省共有律师23561人。其中,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合肥,在经济建设快速稳步增长的同时,法律服务需求也与日俱增。据合肥市律师协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合肥全市律师事务所增至324家,执业律师增至8803人;市律师行业党委下设党组织增至181个,党员律师人数增至3308人。

从市场竞争看,大规模品牌律所在安徽尤其是合肥的竞争比较激烈。以司法部的数据来看,安徽人数规模排名前10位的律所中,有6家都是外地律所的分所。

图片
表4:安徽省规模(人数)排名前10位的律所

数据来源:司法部(截止日期:2024年2月1日

02

长三角法律服务业发展特色

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法律服务业的发展特色既存在共性,又有地域性的差异。上海、江苏和安徽在供给结构上存在不平衡,而浙江各区域律所实力表现各有差异。

1

上海:涉外法律服务国际竞争力需加强

由于上海的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大量跨国企业和科技公司在此设立总部,上海因此成为内资所和外资所争相布局的聚集地,律所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与白热化,“卷”的大趋势难以逆转。

2024年初发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发挥城市功能优势 做强律师事务所品牌 加快推动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包含诸多支持律所提升涉外业务能力的建设举措,既凸显顶层规划,又贴合行业发展需求,展示了上海涉外律师服务业发展的宏图规划。

《通知》中明确:支持律师事务所通过并购、联营、品牌输出等方式,在我国对外投资合作较多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络,按照规定给予补贴。在“一带一路”沿线和东南亚国家(地区)设立法律服务中心,为律师事务所了解和开拓当地法律服务市场提供便利。打造涉外法律服务资源集聚平台,汇集发布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名录、国际法律服务市场动态和风险防范提示,搭建企业与涉外法律服务机构交流渠道,推动涉外律师事务所、外国律师事务所驻上海代表处、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仲裁机构、商事调解机构、域外法律查明机构等多元主体聚合式、融合式发展。(相关阅读:《鼓励律所引入公司制模式、国外开分所有奖励?这则《通知》全是上海涉外品牌律所发展红利丨律新观察》

图片

让人欣喜的是,上海部分具有更高发展视野的律所已经加大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发展。

作为中国最早的涉外律所,30岁的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见证了上海涉外法律服务业的不断壮大。段和段权益合伙人孙瑜介绍,如今律所在国外有7家分所,设在西雅图、纽约、塔什干、马德里等地,均由上海总部直接管理。“2018年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设立了办公室,作为法律服务提供者,见证了中乌两国间在投资和贸易等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1]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于2023年正式吹响加强涉外法治战略的号角。比如派出律师代表团赴新加坡出席145届INTA年会;亮相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充分展示中国律师形象;在全球网络的30家合作所基础上新增荷兰、巴西、墨西哥三个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大力推进律所“走出国门,沟通世界”的工作,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涉外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与华东师范大学携手向国家教育部申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与武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等校院签署协议,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实践基地”。

上海功承瀛泰律师事务所在2023年下半年派出律师团队,完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首届“浦剑班”在英国剑桥大学为期一月的学习交流活动。本次活动让律师们深刻感受到了剑桥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历史沉淀,深入了解了多国法律体系及律师实务,进一步拓宽了涉外法律合作网络和国际视野。

除此之外,上海市律师协会还制定了长期涉外律师培训计划——“领航计划”,从2019年起至今已举办5期涉外律师培训营,累计培养了302名精通涉外业务、国际规则和跨语言、跨文化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涉外律师人才。目前,上海从事涉外法律服务的执业律师已经近3500人,占全市律师总数的10%。

2

江苏:业务结构有待突破省内局限

江苏法律服务业主要存在两类结构性的失衡。一类是地域上的失衡。一方面,头部大所中外地品牌占比较高——截至2022年,江苏的30家百人所中,外地大所在苏分所就占了24家,本地律所仅占6家;另一方面,律所数量南北差距明显,律师资源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南通等城市,律所数量占全省6成以上。与之相对,苏中苏北地区仍以中小型律所为主。

另一类是业务结构上的失衡其一,发达的经济基础给江苏法律服务市场提供了优渥的土壤,但与北上广地区相比,江苏律师业的发展程度相对欠缺,仍存在着诉讼领域结构性过剩、非诉讼领域结构性不足等问题。据江苏省司法厅数据,2022年全年,江苏全省共办理诉讼案件781912件,非诉讼法律事务共办理107362件,诉讼、非诉配比的失衡可见一斑。其二,江苏的涉外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高端业务亦相对不足,高端业务、高附加值业务偏少,亦缺乏与之对应的高精尖人才。其三,江苏市场大部分业务局限在省内,全国性业务相对偏少。

京沪大所在苏分所由于可以调度全所的资源加以扶持,因此其在资源共享、管理运营、专业化、标准化等方面更胜本土大所,在高端业务领域也更具竞争力,但业务结构仍会受限于本地市场环境。

图片

不过,当地的本土大所深耕本地法律服务市场多年,往往拥有深厚的客户资源和团队优势。

江苏亿诚律师事务所在专业领域方面,在坚持“商事争议解决”“劳动法律服务”“涉外法律服务”三大特色品牌精进与发展的同时,更主动拓宽赛道,在能源与自然资源、医疗卫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领域均引进了具备丰富法律服务经验的成熟团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法律服务。亿诚聚焦专业技能的深化,积极筹建各专业法律服务中心,围绕优化专业标签的目标部署,以实现精专为任、聚势共赢。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坚持走适合自己的路,不盲目发展,“升级强所抓品质,谋新布局强管理”。以成立业务委员会的形式,细分业务领域:矿业、刑事、复杂疑难、婚姻家事、破产、知识产权……在综合规模化的大所内部,再细分专业领域,以“专精特”的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圣典紧紧抓住服务品质这一主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将“服务、合作、创造价值”作为律所的发展之本。

3


浙江:大所深耕,本地中小所发展环境苛刻

对于浙江的律所来说,相较于去省外开疆辟土,深耕本土市场、重点服务本地浙商更有价值。一方面,规模发展下,浙江本地律所在外地市场难以与已经完成全国布局的京沪大所直接抗衡另一方面,相较于国内其他省市,经济活力一直强劲的浙江对律所来说更有深挖和耕耘本地市场的天然资本和条件
总部位于杭州的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是一家在商事、争议、金融领域享誉盛名的综合型律所,所内执业律师人数已超过340名。自2002年开始,天册定位于“服务浙商,深耕浙江市场”,对于向外扩张保持着审慎的拓展战略,仅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国家重要区域设点。而浙江省律师人数最多的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设立的17家分所中,除1家位于成都、1家位于西安以外,其余15家均分布在浙江省内。浙江海泰律师事务所更是坚定地深耕宁波市场,5家分所(不含总所)中有4家均坐落于宁波。2024年,海泰将在律所治理、人员、业务等方面采取务实举措,继续高质量发展与建设。
近年来,常有人以“马太效应”或是“虹吸效应”形容浙江法律服务市场,这其中存在一个共同点:强者恒强,弱者愈弱。这是因为,基于最初营造的优势地位,强者对各类资源的吸引力更强,更容易通过掌握的优质资源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全国法律服务市场而言,“马太效应”是普遍的,但在浙江表现得更为明显。
图片
城市的资源集中程度缔造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差距,法律服务资源向中心城市聚集,本身就是律师行业的发展规律。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经济、政治中心城市,无论是在人才吸引力还是法律服务需求上都更为突出。虽然法律服务市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但是这种不平衡又加剧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市场的虹吸效应
另外,中小型律所发展环境愈加苛刻的现象在浙江更为明显。一方面,中小型律所(30人以下)已经失去规模化的最佳窗口期,即2010—2020年这十年高速发展的红利期。从全国律所发展态势看,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明显,北京、上海的律所在杭州、宁波等城市开设分所已成趋势,并且已经开始向二线以下城市下沉。
没有与大所相抗衡的资金实力与品牌吸引中小型律所不仅难以引进优秀人才甚至可能要面临大所下沉带来的冲击——人才流失问题另一方面,在经济态势向下、预算普遍收紧的大环境下,企业对于法律服务产品的支出更为谨慎,选择价格更低、品牌更响的律所对于客户来说既是务实之选,也更有保障。因此,以上现状对于本身区位条件就不占优势的浙江中小型律所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4


安徽:市场竞争态势明显 暂未出现较大体量龙头所

安徽作为唯一叠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省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扩大对外开放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安徽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新型功能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也正如火如荼。

因此,安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定需要更加优质的涉外法律服务,助力国际化业务“走进来”,促进本土企业“走出去”。同时,安徽各类企业的资本市场法律服务及其他高端法律服务需求也会与日俱增,因而市场潜力巨大。然而,涉外、高端法律服务一直是安徽多数律所的短板,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短缺,唯有补齐这一短板,才能优化市场的法律服务产品供给,优化营商环境。

安徽天禾律师事务所负责人、管理合伙人卢贤榕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从供给端看,北上广深较大规模的品牌律所有超过70家相继在合肥、芜湖等地开设分所,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进行品牌整合,竞争态势明显。在竞争中,本土品牌所,尤其是中小规模所受外来所冲击较大,人员流失严重。另外受经济体量影响,安徽法律服务市场价格整体不高,存在低价竞争。而且安徽律师业集中效应明显,合肥律师占全省律师数量的近40%。除头部律所外,大部分律所主要从事争议解决和企业顾问等传统业务,在新兴业务领域的全国竞争力较弱。

另外在律所规模方面,来自司法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安徽人数最多的律所为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人数为328人;其次是234人的安徽华人律师事务所和166人的安徽安泰达律师事务所,暂未出现较大体量的龙头律所。不过,虽然体量没有特别大,但是安徽律所的历史却并不短。2024年1月6日,安徽安泰达律师事务所举办了“风鹏正举四十年”主题所庆活动,庆祝律所四十周岁生日,同时也吹响了安泰达百年律所品牌建设的冲锋号。

03

律所品牌建设意识强,但发展仍有参差

中国律师业飞速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律所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抢占市场?除了专业化建设之外,律所的品牌打造亦不可少。

近年来,我国律师行业正逐步步入品牌化发展阶段,品牌战略已逐渐成为众多律师事务所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从知名律师到大型律所,我国律师行业品牌建设的发展思路愈发明确。行业内部普遍认同并重视品牌建设,致力于加速品牌培育,以实现品牌化发展。品牌建设不仅是律师事务所发展的关键策略,更是律师事务所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

图片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律师事务所的品牌化意识较为强烈,因为起步早,品牌建设相较其他地区更为成熟。浙江、江苏和安徽的律师事务所品牌化建设整体上与上海相比还有些许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受京沪大型律师事务所规模化扩张的影响,众多大型事务所在苏浙皖地区设立分所,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品牌化进程。

上海出台的《通知》对律所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其中提到建立“特别合伙人制度”,意味着律师事务所可以吸纳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专利代理人以及党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成为律师事务所特别合伙人。(相关阅读:《2024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龙头:迎接律所“特别合伙人制度”的三个挑战丨律新观察》一方面,这能为律所带来新的专业领域人才和服务能力,有助于律所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特别合伙人的社会声誉和专业影响力也能为律所带来无形的品牌价值。这一举措给未来上海律所的品牌建设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提升律师事务所的品牌竞争力,也将给长三角法律服务市场的品牌化建设带来更多辐射效应。

04

经济发展、政策扶持新机遇

鉴于律师业务机遇与行业长期发展,长三角各区域法律服务市场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均迎来了各自独特的新机遇。

1



深耕涉外业务,占领创新高地

作为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桥头堡,上海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可谓起步早、视野广、举措实。其通过持续创新实践,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全新“生态港”,为护航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为国际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务人才在上海执业营造了良好环境。

图片

来自上海市律师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拥有涉外律所277家,涉外律师3500其中15家律所在国外开办了31家分支机构上海已有8家中外律所联营办公室此外,还拥有全国60%的外国律所代表处,共计124家预计到2025年,上海涉外律师将达5000人,境外布局更趋合理,服务辐射力更为强大。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涉外法律服务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外国律所和律师,发展为外国律所、中国律所、中外律所合作,中外律师共同参与的方式和格局。“大胆‘引进来’的溢出效应日渐明显,国外优秀法律人的加入,一是给上海带来先进执业理念和管理模式,二是向世界传递了上海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把外资引进来,三是依托自身平台加快集聚国际高端法务人才。”上海仲裁协会会长俞卫锋说。[2]

在国际仲裁方面,上海仲裁机构获得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席位,并积极参与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标准制定和相关机制建设;在涉外公证方面,上海推选优秀公证员加入国际公证联盟;在国际商事调解方面,上海探索建立海外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建立中欧、中美国际商事联合调解机制,并推荐9名调解员成为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证的首批中国调解员。[3]

2



聚焦产业转型红利与下沉市场

对于律师而言,若仅专注于单一业务领域,业务量的稳定性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律师应在巩固现有业务的基础上,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寻求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业务拓展机会。
长三角地区中的苏州、宁波、南通等地都在实施“智造强基提质行动”,未来逐渐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万亿级主导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些城市出台一系列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政策,对于各个行业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律所需要密切关注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拓展新的业务点。
至于杭州,其正站在直播电商的风口上。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杭州市在淘宝、抖音、快手三大直播电商平台上实现的销售总额为1713.98亿元,电商平台交易量和第三方支付能力全国第一杭州直播生态系统也较为完善,直播电商产业链覆盖直播平台、MCN机构、直播电商园区基地、产业带生态、供应链系统等多个环节,一个万亿规模的直播电商产业正在这里快速成型。因此,相关的法律服务需求也必然有所增长从电子商务企业的融资、重组、并购,到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再到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和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维权等,其各项业务均有大量的市场需求,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除此之外,各地律所也均需要关注下沉市场。近年来,除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外,江浙地区的诸多三四线城市,如江阴、宜兴、溧阳、张家港、常熟等地的产业经济也在飞速发展,在地市州也有更多机会涌现。所以,不少本土律所都开始下沉开分所,抢占下沉市场,这同样也是经济下行时期律所获得发展动能的重要方式。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背景下,安徽律师业一方面积极向浙江、江苏和上海拓展,学习先进的律所管理模式,开展律所间的跨区域合作,接触新兴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安徽经济稳步发展和在全国影响力的加大,也为本土所走出去奠定了一定的可能性。

05

结语

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依托其特有的地理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吸纳了大批海内外优秀的法律人才,使得整个长三角法律服务市场呈现出业务活跃、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态势,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

未来,长三角法律服务市场发展的核心趋势包括但不限于:服务的辐射范围将超出传统行业,与新经济领域深度融合;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持续增加;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到更高地位,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将日益加剧,优胜劣汰的格局更加明显;科技应用将深入各个服务环节,智能化将成为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招聘、培养、留存高素质法律人才将影响律所实力;客户需求将更加细分和定制化,要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而面对竞争,最好的方法从来都是打造专业高地和壁垒,在同质化竞争中做差异性的法律服务,更加注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提升客户参与度和满意度。

2024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浮沉,长三角地区的律所更需要坚定那些被历史验证的共识。直面复杂与跌宕,始终执手相行,始终心怀敬畏,始终敢于创造,不断精进自身的服务质量,不断挑战自身,向更高的标准一次次发起冲锋。

注释 #

[1] 2023年9月5日,解放日报《擦亮涉外法律服务“上海品牌”》

[2] [3] 2023年8月28日,法制日报《上海打造开放包容涉外法律服务“生态港”》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