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人生海海,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看似文艺,实则至理。这世上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是被动的,只有“热爱”才是主动的。 “当你选择成为劳动法律师,基本上就很难做到创收特别高,但这并不影响它带来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因为这是一份值得终身付出的事业。”在做了17年的劳动法律师后,上海七方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华平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如同陈年老酒,愈久弥醇;对专业的耕耘和精进初心不改,有增无减。正是这份不息的热爱,让他在专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而专业带给他的,不仅是事业上的成功和个人的成长,更是那份深深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在律新社发布的《精品劳动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3)》中,李华平律师获评律新社2023年度劳动法专业领域“品牌之星30佳——实力律师”荣誉,他所在的上海七方律师事务所获评律新社2023年度劳动法专业领域“品牌影响力律所15佳”殊荣。近日,律新社与李华平律师进行了深入对话,听他讲述劳动法律师如何通过情怀与专业,实现个人梦想、实现法治价值。 & 对/话/实/录 坚持长期主义 才能做好劳动法律师
外行看律师,看到的大多是光鲜亮丽;但做律师的人都知道,这个行业没有捷径,唯有长期的自律和持续不断地钻研,才有可能久久为功。
律新社 // 李华平
我自己的经验,首先是要热爱。学法律的人大都有做“律师”的理想,这是我们法律人追求法治公平正义的初心。其次要非常自律,坚持“长期主义”,选定专业方向就要持续地保持求知若渴的开放心态,专注努力。律师是非常好的一个职业,它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还是一份有目标、有价值的事业。我做了17年,和团队做了2000多个劳动案子和上百起群体性案件,虽然每个案子带来的收获和感受都不一样,但我真的感受到在通过自己的专业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法治公平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有专业、有温度、有情怀的劳动法律师,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路上。
律新社 // 李华平
我和团队从事公益法律服务应该说有十几年了,我们团队每年都会办理很多涉及农民工维权的法律援助案件,2023年法律援助超过300人次。我本人来自农村,也比较了解农民工的疾苦或不易,能够用专业帮到有需要的人,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同时对律师也是一个业务学习的过程和机会,能够接触到具体且多样的劳动纠纷案例。我们团队里有位律师,去年收到三面当事人送的锦旗,这对他的工作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我们也很欣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所以我也一直跟团队讲,看上去我们提供的是公益服务,实际上我们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
至于说到当前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因为一个社会的用工情况和劳动关系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问题肯定也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劳动法律师,可以说是最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群体之一。比如,我们感受到2023年企业方的经营压力普遍比较大,体现在劳动用工中首先就是人才流动加剧,而且是被动型的,如裁员、人员优化甚至关门歇业等。2023年上海劳动争议案件统计超过20万件,这个量增长得非常快。当然,绝大部分案件最终是通过调解或仲裁的方式解决的,这也是我们国家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处理方式,对劳动争议案件先裁后审,调解则贯彻始终。当前,劳动者的维权意识逐渐高涨,这就倒逼企业要更加规范合法用工。所以作为劳动法律师,在为劳动者普法时,我们更要侧重普及劳动者依法和理性维权;而在给企业培训时,要向企业提示风险、给出合规建议和方案,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用工体系。双方都在规则内,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
专业化+学习型 打造“七方”品牌的6字箴言 律新社 // 李华平
七方所成立于2017年5月,马上就7周年了,这个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从成立之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有60余名成员,我们所算是一个中等规模的精品所。在成立之初,我和其他几位合伙人就给七方所定下了6个字的发展目标——“专业化、学习型”。我希望七方所的每一位律师都是专业的,都是坚持长期主义的终身学习者。与此同时,我们要打造的律所既要是一个有专业含金量的品牌,也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组织。
七方所内部合伙人的专业分工不同,但彼此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保障客户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我们对“专业化”的要求也体现在对整个办案流程的把控上。不管是年轻律师还是资深律师,律所对大家从接案、办案到结案的整个服务流程和办案质量有一整套流程的要求和把控,因此客户满意度非常高,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
律新社 // 李华平
青年律师才是律所发展的未来。成立7年以来,我觉得七方所对年轻律师还是一个比较好的成长平台。首先,我们打造的“专业化+学习型”律所能为年轻律师提供很多学习的机会。比如针对年轻律师,我们所里每年会举办“青训营”,至今已经连续办了5届,也是为了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引导大家走专业化道路。
再比如,律所采取管委会制度,最年轻的管委会成员是90后,我们把90后推到前面来参与事务所的管理;律所文化也非常开放、包容、和谐;内部的晋升和发展亦开放透明,不会对个人设限,更多的是鼓励每个人展示聪明才智。同时,我们也会组织丰富的活动,如团建旅游、生日会、茶话会等,以加强同事之间的凝聚力。
(左右滑动查看)
年轻律师在乎的无外乎几个方面:在团队里能不能得到成长、有没有东西可学、对自身发展有没有利、氛围好不好、个人价值能不能得到体现等。如果能做到这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主人翁,自然就能留住人才。我自己带的劳动法团队这些年来就非常稳定。
笔耕不辍炼专业 最是无为能致远
对劳动法专业的热爱和自律几乎融入到李华平律师的全部血液中。在办案和管理律所之余,他常年保持了高密度、高质量的专业输出,不仅连续十余年坚持在专业报纸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还带领团队坚持更新运营公众号,在业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而他做这些,仅仅是因为一直以来对待专业“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自觉与自律。但就是这种不功利和肯下笨功夫的态度,给予了长期主义者最丰厚的回馈。
律新社 // 李华平
“聚焦劳动法”这个公众号是我在2014年3月以个人名义注册下来的,迄今已经10年,目前约有4万粉丝。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推流或广告,这全部是自然流量。该公众号的主要内容源于我们在工作中的实践分享或分析交流,里面的文章也都是我和团队律师逐字敲出来的。另外,从2012年开始,我每月会写劳动法相关的专栏普法案例文章发表在《劳动报》上,迄今已坚持了12年。我们把发表的文章加上定期撰写的其他案件分析、评论或者法规解读等在公众号上发出来,作为我们分享研究成果和交流的一个窗口。
我们的初衷一点儿也不功利,就是纯分享交流,甚至是锻炼团队,并没有想通过它来吸引客户,也不会为了更新而更新、为了运营而运营。这和我本人的性格和律所文化一脉相承。我一直说律师是一个高度自律的职业,早些年我每年至少要写超过20万字的文章,这两年因为越来越忙,相对写得少一点,但即使这样我也一直坚持在写。公众号也是一样,在内容的产出上,我们保持努力耕耘的状态。这10年来,我们发布的文章中,最高的一篇阅读量有65万次,少的可能也就几百次;但无论阅读量多少,我们还是会持续去做这件事,客观上也能展示我们的专业度,这是相辅相成的。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