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过半,你的成绩单如何? 你的时间都到哪里去了?
谈到时间,最近有两个关于时间的热点视频。 来源:法治进行时 快吧?真快,规模很快,赚钱很快。 这种规模扩张速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商业风尚,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我们的社会文化。不快怎么行?那位女顾客,就是被“快”文化影响了情绪的社会公众之一。因为要赶飞机,而咖啡师说咖啡要等8分钟,她就已经不耐烦了,这正是现代人典型的焦虑情绪。在这种被时间追赶的心态及“不够快就是吃亏”的信念左右之下,没人能轻松。 这样的心态不仅仅属于她一个人。在她焦虑不安的举动里,你是不是也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包括你自己? 这种群体着急感给了刘德华思考的题材。 来源:人民日报 文案很走心,因为“不要太快”是每个人内心的声音。 这两个视频也能给视时间为最宝贵资产的法律服务业带来启发。 2024年过半,一些律师非常焦虑地冲向流量和IP ,但是要么效果不佳,要么过度宣传。前不久出现的“擦边律师”的案例已经给大家上了一课,没想到震撼效应还不足。 上周,一位法总特意给我发来一段律师涉嫌过度推广的视频,视频中一位男律师居然穿着类似“蜜蜂服”边跳边普法……这位法总说,第一,他不会用这样的律师;第二,应该有人管管这样的律师,否则把律师行业的形象都影响了。他建议律新社好好宣传下,律师究竟该如何展示自己、寻找业务,其实要好好学习。 确实,任何一个律师做品牌都绝对不是仅仅为自己,还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品牌。 律师职业,本身也是一种品牌,代表专业和严谨。国外的律师行业已走过百年历程,而中国律师行业目前仅仅走过45年,步入市场化不过30年左右。 因此,从一个行业品牌而言,确实还在初期。从个人品牌到团队品牌,再到组织品牌,背后是一套完全的不同的思维和体系。与此同时,客户市场对律师和法律服务的认知,也正在经历从个人到组织的认同阶段。 因此,行业现状与客户的认知差形成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正在成为降本增效的机会——要么快速把个人品牌做大,配套小而美解决模式;要么快速把组织品牌做大,配套一体化协同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千秋。 随着一批创始人下场短视频,一些不缺案源的合伙人开始出镜拍摄短视频。没有了对流量的急功近利,反而能够输出一些干货,能够正面传导这个职业和这个行业的形象和价值。 我觉得这点特别好,一个行业只有联合起来教育客户,才有可能获得更大范围的客户。 我们太需要去树立正面的专业服务形象,不仅仅为个人,更为这个职业和行业。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是美国霍姆斯大法官的信条。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美国霍姆斯大法官 在法律的实际应用中,经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包含了一个民族历经许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对时代需要的感知、对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公共政策的直觉,这些都远远大于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法官在审判案件时,不仅需要扎实的法律素养和精湛的审判知识,更需要关注各方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以平衡各方利益,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对律师及其他法律服务工作者而言也一样。 法律服务业那些用时间积淀的经验依然很有价值,那种倾听当事人的耐心、为客户做好细致服务的交付、提供的专业服务和情绪价值,依然是法律服务职业的最大魅力所在。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犹如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案子。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我们不能太快了,快到来不及倾听。如果太快,我们的回报或许就是:法官不想听律师的发言,客户说律师只看钱……大家都想太快,最后发现,别人也没耐心认识我们。 这种代价,很多快行业已经付出了。因此,“耐心资本”成为热词。 所谓“耐心资本”,是指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专注于长期的项目或投资活动,并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本。换句话说,其提倡的是一种价值投资观——坚持长期投入,看重长期回报。 再没有比专业服务业更需要耐心资本的了。 专注与努力,依然是一个专业人士成长的必经之路。AI可以替代文本,但是AI无法替代思考逻辑和道德人性,这是人最宝贵的温度。 因此,要耐心经历成长,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时间的积淀和锤炼,才能迎来真正的成熟。 专注行政法业务的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在明带领律所在行政法领域深耕12年之后,仅征拆迁的单一业务领域就已形成200余位律师的团队,这在国内属于非常头部的位置。他告诉我,这么多年最深的领悟就是专注。什么叫深耕一个目标?不是挖井挖不到水换井,而是遇到石头炸石头式地挖。他依然看好行政法业务,这个市场在他看来都是机会,而且还有很大的机会。 专注一体化律所建设的北京安理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清友告诉我,看清楚了未来,再难都要坚持。为了坚持一体化,他经历了很多煎熬,要多难有多难。但是他对律所的执念是,一定要有一家具备协同作战能力的律所,才能为客户提供靠谱服务。他说,看到了广阔的法律服务市场机会后,眼前的困难都可以苟且…… 对于往哪里看都是机会的人,现在有什么可着急的呢? 这些专注的精神已经超越了时间。 因此,无论组织是规模化还是一体化,无论团队业务专注哪个领域,都需要时间打磨和沉淀。为何文化为重?因为这是持久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否则半路都会很脆弱。 前天,一位刚从海外考察回来的物联网领域女企业家告诉我,海外市场很大,有大把的机会。与此同时,国内多家坚持了十几年的同行纷纷倒闭,大量订单转给他们,他们已是“剩者为王”。她特别感慨了一句:很多没有坚持下来的企业,本质上都是管理出了问题,发展或太快或不稳,人心没跟上,组织就散了,即使在风口上也抓不住…… 所以,任何个人或组织持续有心力,才是长期主义的底色,也是百年品牌的底色。 2024年上半年,或许我们看到了一些难点,且处于经济下行期,难免有焦虑。想走出困境,还是要选择好自己专注的方向,慢一点,保持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或许是最好的长期主义态度。 2024年过半,不管成绩单如何,无论是能够缓缓喝杯咖啡,还是能像刘德华一样坐在奥迪车里看风景,只要不断投资“耐心资本”,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在合适的节奏里,一切都是行则将至。 更多“凤梅姐说”文章(2015年至今) 请扫码进入律新社小鹅通“凤梅姐说”专栏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