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首探粤沪3家律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律新调研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图片


作者 | 张伟英 正言

出品丨律新社研究中心

“从0到1”意味着要有拥抱变化的勇气和敢于破局的决心。

正如中国博士后制度“从0到1”卅九载,探索出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之路。

1985年7月,经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倡议,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中国博士后制度破土而出,国务院下发《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同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委员会成立,首批102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国科学院陆续建立。

39年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博士后制度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后群体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约34万人,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5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338个,设站单位涵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

近一年多来,中国博士后制度建设再一次实现新的突破,“从0到1”又有了新的诠释——

2023年2月,广东省两家律师事务所——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获批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填补了律所无“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空白;2024年3月,国信信扬律师事务所成为广东省第三家获批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律所;2024年7月,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三家律所正式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授牌,成为2024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相关阅读:上海首例!在律所也能读法学博士后?浦东三家律所率先挂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律新观察

2024年9月、10月期间,律新社研究中心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大成广州、广信君达、德和衡上海三家律所,了解他们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联合培养高层次法治创新人才、研究攻关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复杂疑难法律问题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实践。三家律所主任及实践导师谈到博士后新力量的培养实践,也谈到了共同的感受——在律所创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将成为中国法律服务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律师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后律师群体将成为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这三家律所的领航启程、逐梦出发,为接下来进一步推动律师事务所建设好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01

大成广州:国内率先 摸索前行

2023年2月,大成广州获批成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广东省首批获准成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两家律师事务所之一, 填补了律师事务所无“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空白。

2024年2月,大成广州率先引进一位博士后人才进驻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最早实现博士后人才进驻律所创新实践基地的律师事务所。随后,由于该名博士职业规划有变,双方友好协商后解除培养合约。

2024年8月,大成广州再度引进博士后人才,并明确培养方向,就进驻创新实践基地达成一致,目前博士后人才进驻创新实践基地手续正在办理中。

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大成广州”)成立于2001年,是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律师事务所之一,多年来业绩持续增长,业务创收和纳税额连续多年领跑广东律师行业。

2023年,大成广州作为广东省首批获准建设“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两家律所之一,先后与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协议,并积极引进博士后人才。“这标志着大成广州在法律高层次人才培养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加强律师行业高端人才建设、构建法治建设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广州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据介绍,大成广州现有员工560名,其中执业律师447名、合伙人171名,拥有博士学历的律师12名,占律师总数的2.68%。2023年,大成广州服务客户逾4700位,凭借良好的品牌、口碑和丰富的法律服务经验,为众多政府机构及企业精英客户提供服务并保持长期合作,如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广州市国资委及其下属多家大型企业,以及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信达、亨氏(中国)等公司。

2024年9月,律新社研究中心调研团队来到坐落于广州市珠江新城东塔的大成广州办公室,面对面对话了律所主任马章凯律师。

马章凯,大成律师事务所董事局董事、大成广州办公室主任、董事局主席、高级合伙人。2000年开始为国内和国际客户提供金融不良资产投资、不动产项目重组与投资、企业债务重组、重整投资等相关法律服务,主要客户包括中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内不良资产投资者、境外大型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境外私募基金、房地产基金等。 

图片

大成广州在国内率先起步引进博士后人才。您认为在律所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于吸引高端法律人才、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马章凯

图片
图片

从博士后人才进驻创新实践基地的时间先后来看,大成广州是全国最早。也因为这是首例,我们缺乏经验,后来这位博士的个人职业规划发生变化,希望在境外继续他的职业生涯,博士后研究工作被迫终止。最近,我们又重新招收了一名博士后人才,进驻创新实践基地的相关手续目前正在办理中。

图片

对于大成来说,我们在国际化方面做过多年、多方面、多种类型的尝试,博士本身就是高端法律人才,我们更希望博士后的研究能够配合我们的发展战略,配合我们的专业化建设和重点发展方向。比如我们目前确认引进的贾楠博士,熟练掌握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三门外语,中文的普通话、粤语都说得很“溜”。他与拉美地区尤其是巴西有较为广泛的业务联络和人脉关系,这有助于大成深入开拓拉美地区法律服务业务,也能协助大成的客户解决在拉美地区遇到的法律问题。未来,大成期望通过努力,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商业争议的沟通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协调、协商、谈判,为双边商业纠纷提供解决渠道。

所谓“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必须具备国际法律业务的解决能力,顶尖的人才是打造这种解决能力的基础。

图片

刚才您提到大成广州在引进博士后人才的前期出现了一些波折,后来重新引进了一名博士后人才。博士后工作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存在困难吗? 

马章凯

图片
图片

自2023年获批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之后,我们就通过律所官网以及各类招聘平台展开“博士后”岗位的招聘工作,先后有近百名博士以上门问询、线上或电话咨询等方式前来了解,而符合我们的专业需求、年龄在35岁以下、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等入选条件进入正式面谈的只有8名,至今有3名博士进入正式的预入实践基地流程。但由于他们各自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家庭等方面原因,目前仅有1名博士预入实践基地,正在办理相关入职手续。

我们的初选条件很清晰,必须是海内外名校法学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然后再结合大成的人才需求考虑是否面谈。面谈博士的研究方向有“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中美经贸合作、中欧经贸合作、低碳环保等,既要符合国家战略,又是大成法律服务需要人才助力的领域。面谈时既考虑双方的配合度,也考虑博士本人的家庭背景和事业发展,以及对接联合培养的高校做进站审核(高校导师的选择)和律所入职审议(董事局会议),以上全部确认及通过后才开始办理进驻实践基地的相关手续和入职手续。

图片

博士后培养工作对于我们也是全新的,目前来看,主要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对于博士后候选人的职业规划把握不够。我们会吸取教训,继续积极推进,利用好这个特殊机遇。

图片

大成广州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科研项目主要聚焦在哪些领域?对帮助中国企业出海、中国企业国际化,对涉外法治等将带来哪些方面的助力? 

马章凯

图片
图片

我们希望可以吸引涉外法律服务、“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人工智能以及相关领域、数据合规与保护、环球知识产权服务、航空航天等法律服务领域的人才加盟我们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如前所述,这些方向首先要符合国家战略,其次要有一定的创新和前瞻性,第三就是要属于我们大成亟需补充力量的领域。我们希望大成可以与博士后人才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研究及成果能够对涉外法治建设、企业国际化发展等提供助力。这样才能够做到“在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要做参与者、引领者,要善于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图片
图片

在对博士后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律所如何与高校联动?您认为与传统的博士后培养方式,比如与高校自行培养的方式相比,律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创新与优势在哪里?

马章凯

图片
图片

2023年12月,大成广州办公室先后与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北两所知名法学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在具体的联合培养工作中,我们以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为基准,双方围绕《联合培养协议》展开密切合作、定期研究解决联合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图片

中国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不仅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也是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一直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大成律师事务所作为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以及国际化的大型综合性律师事务所,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中国境内已拥有52家办公室,全国合计9000余名专业律师;截至2024年11月,大成承接各类案件及委托达100万件,可以说大成就是中国法律实践成果的宝库。这两所高校与大成的合作,就是法学理论的学术高地和头部律所的实践平台的强强联合,通过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实现双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学术与实务的深度融合,共同提升法律高端人才的培养水平。

图片

从这一角度来讲,律师事务所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前瞻性的实践,也是法律行业高端人才建设的一项精准、高效的举措。无论对于高校还是律所,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通都会比单向和自行培养具备更多、更深入的优势和意义。这正符合广州市司法局局长邓中文所说的“在律师事务所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广州律师行业人才建设的有益探索,也是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02

广信君达:高度契合 双向选择

2023年2月,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获批成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填补了律师事务所无“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空白。

2024年6月,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迎来第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高健博士,他也成为广东省第二位进驻律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博士后人才。

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广信君达”)成立于1993年1月,是广东省最早成立的首批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之一,现已成长为华南地区领先的大型综合性品牌律师事务所,获全国法律服务行业文明服务窗口、部级文明律师事务所、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一带一路”十佳律师事务所等荣誉。

2023年2月,广信君达成为广东省首批获准建设“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两家律师事务所之一;2023年6月,广信君达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签署博士后研究人员联合培养协议,共建培养尖端法律人才新平台;经教育部和司法部批准,广信君达与中山大学签署法律硕士(涉外律师)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协议,遴选12名律师开设学期课程并授课;经教育部、中央依法治国办批准,广信君达作为广东省唯一参与共建律所,与暨南大学、广东省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共建“内港澳台侨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其中8名律师被聘为基地实践导师;广信君达还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设立合作实践基地……

2024年9月,律新社研究中心调研团队走进坐落于广州市珠江新城东塔的广信君达总部,见到了在律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博士后课题研究工作的师徒俩——实践导师闪涛律师和广信君达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高健博士。

闪涛,广信君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领导小组成员、管委会主任、高级合伙人,同时担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外事委员会委员、“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律师协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任、广州市律师协会“一带一路”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第一届法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闪涛律师是一名法学博士,本科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均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执业16年来主要从事“一带一路”与海外投资、跨境争议解决、数字经济法律服务(跨境数据合规、个人信息保护)、碳排放与碳交易、公司与金融等领域法律服务。

高健博士,33岁,专职律师,广信君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人才。本科毕业于汕头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在暨南大学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学习,专业为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方向为赤潮生物学与减灾防灾,2017年在校读博期间考取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图片

广信君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设立以及博士后人才引进工作的推进,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您认为在律所开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于吸引高端法律人才、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有哪些方面的助力?

闪涛

图片
图片

有一句话在前几年很流行: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律师行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律师,这是一个智力高度密集型、知识高度密集型的行业。所以对于律师事务所建设和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吸引和培养人才、组建专业队伍。

广信君达一直以来都很注重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律所高素质人才济济,执业律师共1147名,其中博士29名,占律师总数的2.53%;硕士331名,占律师总数的28.86%;学士(本科)783名,占律师总数的68.35%。这符合金字塔分布。而就目前来说,律所的人才结构正处在一个逐步提升的阶段,我们要逐步提高博士、硕士的占比,夯实塔基,做高塔尖。

图片

依托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个平台,既可以引进高素质人才,也可以与广东省各大高校以及省外一些知名的政法类院校联手,可以定向地去吸引和招揽高端人才。通过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博士在毕业后投入律所这类实务机构工作,同时也为高端人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

图片

广信君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确定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双碳”经济,你们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来确定的?

闪涛

图片
图片

关于研究课题的方向,我们尤为留意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广东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当然,广东省可能更多地结合省内优势、特色,包括其经济的整体结构去作出具体的决策。关注本土、落地本土、注重本土化,是广信君达在律所发展过程中获得的一个经验。其次,从实践导师和招收对象的角度来讲,律所也会考察他们的专业背景、专长,以及有可能带来的课题或其他方面,这当中有一个匹配的过程。也就是说,实践导师和招收对象带来的专业要与律所致力研究、探索的方向匹配,这样进行双向选择。

图片

高健博士本科、硕士及博士在读期间所学、所研究的虽然是生物技术方向,但他很早就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有一年多实习人员的经历,且目前已通过相关考试和面试,正等待律师执业证的下发。最重要的是,他对法律服务工作及律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课题研究满怀热情。法学教育有一个很大的特殊性,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别强调应用,现在正好可以通过创新实践基地这种方式进行应用的转化。所以我们招收博士后更提倡跨界,并不局限于法学专业背景的人来,我们更欢迎非法学背景的博士参与我们的课题研究。

“双碳”经济研究,就国内来说,至少分两个方向:一是面向企业,通过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是面向消费端,引导消费者行为,促进低碳消费模式的形成,对消费行为形成外在的约束。高健博士在藻类生物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律所深入研究企业碳资产管理中的科学问题和实际操作。

法律服务行业最终是联通各个实体的行业,我们的服务要真正到位,一定是对这个行业、对这个产业有更深入、更熟悉的了解。招收高健博士的初衷和意义,我更多地觉得是通过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个平台先竖起一面旗帜,然后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图片

刚才您谈到国家的“双碳”政策,企业在国家“双碳”转型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应对,以及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法律服务的提升等,需要投入哪些关注点?广信君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博士后联合培养方式是怎样的?

闪涛

图片
图片

未来企业很重要的一种资产是碳资产。企业如何去管理碳资产?其间涉及的法律问题有哪些?怎么应对?所以整体而言,我们目前引进的博士后以及所做的课题研究,可以说是为国家“双碳”战略在法律服务行业里提供相应的一些实践性的探索和研究,将来能够为政府在进一步落实和贯彻“双碳”政策措施时提供法律上的支撑。同时,针对企业如何适应新时代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上的调整,我们也能够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和意见建议。

图片

广信君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采取的是项目制培养模式,其中实务操作占40%,法学科学研究占60%。建立联合培养关系后,律所和高校协商确定联合培养的任务和目标,明确学校和律所的各自职责。校内导师如何开展指导研究工作,他们已有很成熟的做法;而实践部门的导师,比如我作为高健博士的实践导师,可能就更多地偏重实务方面的指导。积累了一定的实务案例和经验后,我们带着问题和思考到高校,与校内导师一起讨论研究,形成思路和观点。

我非常坚持的一点是:一定要结合实务去做研究。现在碳交易、碳排放对于各个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企业是如何去应对的?这些问题如果单纯从理论层面研究,有时候很难触及,因为理论层面更多地是从国家的战略、政策规定及脉络等方面去研究,但是如何在企业落地,如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排放权通过经济的手段来激励企业自觉减排,企业如何落实减排责任、如何按照国际碳关税要求做到碳成本合规等,这些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实务和理论两方面如果能结合起来,实践基地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了。 


03

德和衡上海:目标明确 课题招标

2024年7月26日,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与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一起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授牌,成为上海市首批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三家律师事务所之一。

2024年10月10日,“新时代下集成电路产业法律课题研讨会——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揭牌暨导师聘用仪式”在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隆重举行。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德和衡上海”)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以商事法律服务为核心的国际化律师事务所,位于陆家嘴金融圈顶级办公楼——上海中心大厦28层。德和衡上海目前拥有近300名具有国内外知名院校教育背景和丰富执业经验的专业律师,在资本市场、金融、金融+、公司法、房地产和建设工程、刑事和争议解决等业务领域组建了专业法律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法律服务。

近日,律新社研究中心调研团队与德和衡上海律所主任金耀就律所创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金耀,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上海所主任。致力于金融、进出口合规等领域的法律研究,为众多大型国企、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包括常年法律顾问、专项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办理过数十起重大、疑难诉讼案件,其中包括大型国企股权纠纷、涉税行政处罚、走私犯罪案件辩护等,其服务的客户包括嘉能可、麦格纳、帝人、张江集团、英特耐、国民油井华高、安森美、贝因美、中核集团、中交建和中科院(上海)等众多国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

图片

2024年7月26日,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和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一起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授牌,成为上海市首批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三家律师事务所。8月7日,德和衡上海发布招募公告,向海内外公开招募优秀的法学博士生,开展博士后课题研究,请问目前进展如何?


金耀

图片
图片

作为首批专注于人文科学研究并成功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律师事务所,德和衡上海的加入,不仅增加了基地的法学学科布局,也彰显了浦东新区对于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创新创业发展及高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入驻基地后,德和衡上海也将以此为契机,通过国际前瞻性研究课题和优厚的科研实力,向国内外著名大学同时开展招募工作,积极吸引并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化复合型法律人才,为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做好人才储备。

图片

目前律所已经发布博士后招募公告,首次立项的博士后研究课题有两个:一是集成电路行业全球贸易合规政策与实现路径研究,二是境内集成电路企业资本运作现状及策略研究。为发挥科研流动站、律所和创新实践基地的联合优势,根据律所立项课题,我们已与复旦大学法学院、张江集团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准备联合培养兼职研发型法学博士后。现在已经有应届及往届博士生前来应聘该职位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来应聘的博士生不在科研流动站工作,不能满足兼职联合培养模式的要求,所以博士后具体人选仍在考察中。

图片

德和衡上海这次申报的两个课题都与集成电路有关,请问这是出于何种考量?

金耀

图片
图片

这次德和衡上海申报的两个课题,都是围绕上海先导产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块——集成电路业的法律前沿问题来申报的。我们申报这两个课题,综合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所谓“天时”:2021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该规划强调要着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此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发展能级,推动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立足上海、志在成为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德和衡上海肯定要服务国家的大战略,跟着国家的战略走。所谓“地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这里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集成电路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德和衡上海也正好落户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及里面的很多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及潜在客户。所谓“人和”:德和衡上海拥有11名博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业律师,占律师总数的3.67%;德和衡在上海分所也设立了半导体与智能制造产业研究分院,分院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江集团、上海市集成电路协会组成专家、教授导师团队, 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德和衡上海可以为法学博士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科研经费等软硬件科研条件,保障博士后研究工作顺利推进。

图片
图片

目前有没有达成基本合作意向的博士后人选?下一步的培养计划如何安排?

金耀

图片
图片

我们在招募公告中明确要求招聘兼职博士后,招录的博士要在科研流动站工作,然后再到我们律所做兼职博士后研究,律所与高校一起来联合培养。

有些应届博士投简历来应聘,但其本身不在科研流动站工作,那就没有办法联合培养。为了扩大招募人才的范围,第一批博士后我们选择的是兼职博士后的形式。当然,如果有愿意全职进律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博士,我们也欢迎。

集成电路行业全球贸易合规研究是一个新兴课题,这个课题研究成功后,非常有应用价值,在国内或者说在全球都将是领先的,将助力整个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这个课题的主导者如果以后想做律师的话,将会成为一名大律师。所以,德和衡上海对这个课题非常重视,我们要求集合整个律所的力量,不光是德和衡上海的力量,还有整个德和衡体系的力量来做。

同时,在德和衡上海内部,我们把整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的培养管理架构全部搭建好了。律所进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我们来说也是新生事物,我们也在学习摸索。前期,我们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才服务中心有过密切交流,同时也到相应的其他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包括其他入驻的企业,去走访学习他们的培养经验。

从律所的管理架构来说,我们首先成立了一个由8人组成的团队一起运作,把博士后联合培养的管理工作放在律所的人事部。我们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颁发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制定了配套的律所博士后工作管理制度,当然现在还只是一个初稿。客观来说,一方面我们还要参考学习其他企业做得比较好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要等博士后来了听听他的想法。因为是第一次,我们非常重视,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定稿可能还要稍后、要谨慎,我们还是在学习中。

博士后人才进入基地后,我们可以为兼职博士后提供计时工资及补贴、福利待遇、丰富的学术文化及实务交流机会。

图片

德和衡上海是如何与高校联动培养博士后的?和高校传统的培养方式相比,在律所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展联合培养有什么创新和优势?

金耀

图片
图片

首先,我们有非常强的合作意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才服务中心是指导主管单位,我们积极向他们请示汇报如何在律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培养工作。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申请课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另外,我们积极与高校博士后流动站联系,与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江集团、上海市集成电路协会紧密联系、密切合作,一起研究联合培养方案。

至于如何与高校联动,对于律所来说,我们主要是给法学博士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足够的科研经费,以及创造更好的软硬件科研条件。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在全国总所设置有德和衡研究院,下设不同分院,分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区性分院,比如德和衡研究院上海分院。地区性分院更多是针对上海办公室的研究课题。上海分院现在最大的工作任务就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我们承担了他们的立法调研课题。基层立法联系点原来更多地是放在政府机关、行业组织、地方人大,现在向律所开放,我们是比较早的,德和衡上海是最早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三家律所之一。 

还有一种分院是专业研究院。比如针对集成电路产业,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设置了半导体智能制造产业研究分院,具体运作放在德和衡上海。

所以,真正能体现我们优势或者说体现联动培养特点的地方,就是通过德和衡的研究院,将相关产业的“产、学、研、用”等不同层面的专家、学者结合到一起,促进“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这也是我们采取联合培养的原因。

图片

在律所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于吸引高端法律人才、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金耀

图片
图片

首先是有利于吸引高端法律人才。这次德和衡上海就是围绕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集成电路行业的法律前沿问题来申报法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我们申报的课题包括全球贸易合规和资本市场运作。

众所周知,现在西方国家对我国集成电路行业有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全球贸易合规其实需要大量的、多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储备,特别是高端法律人才。我们研究的集成电路行业全球贸易合规、资本市场运作这两个课题都是当前的法律前沿问题,涵盖涉外法律领域,我们希望招募到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法学博士,将其在欧美所学的法学思想、学术背景跟中国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进行更深度的研究,更有利于产学研融合发展。我们觉得这个过程对于引进高端的法律人才非常有帮助。

其次是有利于打造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今年年初,上海市发布了《发挥城市功能优势 做强律师事务所品牌 加快推动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若干举措》,提出要围绕服务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进一步做强律师事务所品牌,提升专业法律服务能级,加快推动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要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最核心的是服务,是服务于客户。有了面向国际产业前沿的一流课题,自然而然就会吸引高端人才加盟研究。有了高端的研究人才,以及我们围绕产学研组建的专家导师团队,一起对境外的法律进行研究,同时跟国外的律师进行交流,自然而然就能推动我们律所成为一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


04

博士后进律所,有益的探索

博士后进律所,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律师行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设、推动法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也是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律新社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律所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近年来,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的压力。为应对此挑战,我国积极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出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图片

据商务部网站华媒报道,2014年,中国境外投资总量第一次超出外资引入,被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元年。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出海、“一带一路”推进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海外法律市场的不确定性、潜在的法律风险、商业习惯和文化差异等,这些都呼唤建设国际一流的律师事务所、吸引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来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博士后进律所就成为应有之义。律新社在调研中发现,在律所设立创新实践基地的价值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加强高端法治人才的培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律所提供了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重要平台。律所通过与高校合作,能够吸引法学博士或其他学科的博士进入实践基地进行博士后研究,进一步提升法学理论研究水平,并积累法律服务实务经验,迅速成长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务经验的法治人才。

司法部发布的《2022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65.16万多人。从文化程度看,本科学历的律师46.69万多人,占71.66%;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律师13.04万多人,占20.01%;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律师7800多人,占1.21%;本科学历以下的律师4.64万多人,占7.12%。从这个数据来看,律师行业是典型的高学历知识密集型行业,而且律师行业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行业。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全球政治经济变幻莫测、“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出的时代,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是这个时代对律师行业的呼唤。

图片

二是有利于推动法律服务创新。通过在律所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可以加强高校与律所的密切合作,集聚法学界和法律实务界的优质资源,联合攻关重大复杂疑难法律问题,引领法律服务高端产品研发创新,服务中国企业出海、“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比如,广信君达围绕“双碳”经济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制造业出口的碳关税合规,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律师力量;德和衡上海围绕集成电路产业的全球贸易合规以及资本运作研究,在当前欧美国家对我国芯片先进制程及光刻机产业全面封锁的背景下,其意义尤显突出。

三是有利于提升律所竞争力。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渠道,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培育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这是中央发出的强烈信号。我国各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行动,如上海市明确提出“力争用3到5年时间,引育一批品牌知名度高、专业服务能力强的品牌综合型律师事务所和品牌专精型律师事务所,形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品牌方阵,构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律师人才高地,构建头部引领、行业争先、整体提升的现代律师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广州市、深圳市也同样出台了支持律师行业快速发展、加强高层次法律人才培养的行动方案,如广州市司法局2021年发布《广州市律师行业发展规划(2012—2025)》,深圳市司法局2023年8月发布《深圳市律师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通过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律所能够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的法治人才,这些人才能够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法律需求,从而提升律所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图片

四是有利于服务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比如,大成广州的马章凯主任强调“我们希望可以吸引涉外法律服务、‘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人工智能以及相关领域、数据合规与保护、环球知识产权服务、航空航天等法律服务领域的人才加盟我们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些方向首先要符合国家战略,其次要有一定的创新和前瞻性,第三就是要属于我们大成亟需补充力量的领域”;德和衡上海的金耀主任强调“德和衡上海申报的两个课题,都是围绕上海先导产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块——集成电路业的法律前沿问题来申报的”“要服务国家的大战略,跟着国家的战略走”;还有广信君达的闪涛律师谈到在研究课题的方向设置上,“尤为留意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广东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当然,广东省可能更多地结合省内优势、特色,包括其经济的整体结构去作出具体的决策。关注本土、落地本土、注重本土化,是广信君达在律所发展过程中获得的一个经验”。可以看出,通过集聚高端法律服务人才和促进法律服务创新,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和今后国家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复杂疑难法律问题,能够提供更专业的法治支持,护航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律所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0”的突破,是“1”的新生。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破局,标志着中国法律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律师人才机制建设正开启新的纪元,一个更深刻的人才培养网络正在形成。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