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征程如何准备“避坑指南”?7位涉外法律专家支招掌舵之道丨律新观察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作者丨吴奕璇
出品丨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



企业出海大潮,浩浩汤汤。涉外法律服务不仅要借风势,更要乘风起,成为同行者与引领者。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进行项目承接或本地化投资运营,这其中既包括央国企,也包括大量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一带一路”早已从国家意志变为企业的主动选择。在经济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后,经济的内生增长不可避免地要求进一步向外寻求空间并创造机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今已来到了由出口向出海过渡的新阶段。对中国企业来说,新的机遇伴随着新的挑战,其中法律挑战尤为突出。


图片


2024年12月8日,在“乘风破浪·律海寻航——律新社2024涉外法律服务发展论坛”上,一场围绕“中企海外发展进程中的典型法律挑战及对策”的圆桌对话激烈展开。这场对话由法学博士、律新社研究中心顾问、浙江绍兴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理事王思远主持,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法务总监王烨君,北京浩天(上海)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姚约茜,盈科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沈彦炜,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国际法律事务中心主任陈栋,华尊(老挝)律师事务所创始人良琪,泰和泰(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迪,福建信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郭明昆共同参与。嘉宾们围绕中企海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海外投资与交易法律实务问题、经营阶段的法律纠纷及争议解决、央企海外工程项目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法律挑战等多个维度展开对话,奉献了宝贵的市场洞察与实务经验。



01

出海第一步:投资交易的法律实务

企业自身发展壮大、国内市场激烈竞争、我国政府“双循环”战略形成三方合力,推动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启海外新航程。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有三种路径:与当地成熟的供应商合作、直接投资设立分公司、海外并购或合资。许多企业出海的第一步就是投资或交易,目的国不同,面临的典型问题或许也不同。这些问题可能来自目的国的准入或监管政策,也可能来自与交易对手方的不平等地位。对于中企在海外进行投资或股权交易过程中遇到的法律实务问题,护航中企出海的涉外律师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交流智慧。


图片

▲ 北京浩天(上海)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姚约茜


北京浩天(上海)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姚约茜基于自身实践经历分享了服务中企开拓中东市场的丰富经验。姚约茜深耕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多年,见证了中企出海投资的变化:区域上,中企投资地区从美国、欧洲更多地转向东南亚、中东市场;出海形势上,现阶段中企的公司并购项目相对下降,绿地投资项目增加,企业业务会更多地涉及投融资、项目建设等专业问题,律师团队需要更新知识结构,配备具有相关行业经验的专业人才。


姚约茜分享了服务中国头部能源企业在沙特进行绿地投资时遇到的挑战与应对方法。在成本方面,中国律师需要在中企与当地律所之间承担更多工作,以更好地优化客户企业的成本结构;在法律风险方,中国律师需要识别和应对当地复杂的法律风险,如沙特新《投资法》的变化规定。最后,姚约茜鼓励中国律师抓住出海机会,开拓中东市场。


图片

 华尊(老挝)律师事务所创始人 谷良琪


华尊(老挝)律师事务所创始人谷良琪分享了中企或个人在老挝投资的三个挑战和应对策略。第一,中国合规的挑战。目前很多中资企业都是“带病”出海老挝,即没有通过中国合规ODI(境外投资)备案的方式出海。对于这个问题,从外部角度来看,在出海到一定阶段后,中国法律规定可能会有所调整,合规风险会随之降低或消除;从内部角度看,律师会建议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行投资架构的合规调整。


第二,老挝合规的挑战。包括老挝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与地区使用的都是小语种,中企出海小语种国家的首要问题就是找不到当地的法规政策规定;找到相关文件后如何将其翻译成中文、如何确保法规翻译的专业性和准确度,也是中资企业要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个挑战,企业需要与深耕小语种国家业务的专业法律机构合作,解决法律规定方面的信息差。


第三,中国与老挝的合规规定冲突。例如,中国禁止稀土加工技术出口,但老挝鼓励中资企业投资开采稀土矿,并规定必须在老挝加工后才能出口。对于两国在规定上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中企的巨大投资损失和产品销售卡点等问题。目前这类挑战的主要应对方向是依靠中资企业与相关机构说服驻在国调整政策,以适应中资企业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02

出海第二步:经营阶段的争议解决

中企在海外完成投资建设后,进入经营阶段,即本地化供应、生产和市场开拓阶段。在迎接数字化转型、全球市场扩张和创新合作等新机遇的同时,企业还要应对技术竞争和保护主义、合规要求、跨文化管理和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等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法律从业者要携手提前布局,从全局战略到合规体系,从产品技术到团队配置,全面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而打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坚实根基,融入全球市场与多元文化的广阔海洋。


图片

▲ 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法务总监 王烨君


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法务总监王烨君从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的挑战出发进行了分享。“知识产权被抢注”是中资企业产品出海过程中主要的知识产权挑战,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缺少对知识产权全盘保护的战略思维,对知识产权事前注册与维护的重视程度不高。


如何应对企业出海中的知识产权挑战?王烨君认为,在策略层面,企业的全球知识产权维护布局不能局限于法律或知识产权层面,应提高到整体战略的维度。在市场层面,企业可以放眼全球,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开创出海新格局。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也在帮助中小型企业探索海外布局,拓展与WIPO等世界性知识产权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层面,企业要培养自己的知识产权专业团队。另外,对于法律人而言,要注意对新形态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实践和研究,王烨君呼吁包括律师队伍、企业知识产权团队在内的多方面共同发力,应对新挑战。最后,王烨君表示,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遇到知识产权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建议企业不要畏惧争端,要积极与专业团队一同应对。


图片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国际法律事务中心主任 陈栋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国际法律事务中心主任陈栋基于其深耕电子商务与跨境贸易领域的丰富经验进行了分享。陈栋的业务侧重于快消品行业,该行业在中国的显著特点是生产力极强、销售量极大,因此企业的法律需求多样,法律服务团队包括合同、公司治理、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投资并购、行政、刑事等不同领域的律师,以及税务领域等跨学科专业人才。


对于涉及跨境电商的企业,陈栋表示,销售额小于一亿元的企业应把握“三条红线”;销售额在一亿元到十亿元之间的企业要把控好“六个关口”;销售额在十亿元到百亿元之间的企业要从知识产权、税务、海关、数据等方面逐步建立合规和风险防范系统,需要律师团队全面把关。陈栋表示,这类新电商,即传统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方式扩大市场、将产品销往全球并达到百亿销售量的企业往往属于行业的领先企业,应该在合规体系完善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ESG建设,在中国企业出海的热潮中勇立潮头,争取成为我国甚至联合国ESG示范企业。


图片

▲ 泰和泰(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张迪


泰和泰(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迪结合自身的新能源汽车出海法律服务经历,分享了企业出海中的多个合规风险。


(1)目标国法规认证风险。新能源汽车产品出海时会涉及产品技术合规认证,张迪以比亚迪为例,提示企业注意本地的特殊行业实践。(2)贸易壁垒风险。中企为规避关税到东南亚设厂已经是较为普遍的举措,特朗普上台后政策还不明朗,中企在之后的出海布局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防范欧美国家在关税方面的新动作。(3)知识产权风险。中企出海节奏较快,而知识产权注册等业务需要一定的流程和时间,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注册标准不同,律师要尽早提醒企业避免风险。(4)销售和售后风险。某些国家对销售业务没有许可证要求,但如果外资企业销售定制化产品,则需要许可证,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数据安全风险。当下,中国企业出海涉及较多法域,并涉及双向数据传输、当地业务合规、跨境电商合规等复杂问题,需要律师具备综合、多元的专业能力。(6)经营管理风险。中企在当地组建本地化团队时,会涉及专业人才招聘缺口、当地劳动合规问题。此外,中企出海还应考虑商业贿赂、竞争法、ESG合规等风险,企业应当具有整体战略合规框架思维。



03

出海第N步:中企如何面对未来的海浪?

“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计划的重要一环。海外工程一方面由经济利益驱动,另一方面也是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建环境和提升中国的海外影响力的行动。如今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美国大选落幕、第三世界国家的反规避制度、中国商务部发布新规……未来海洋那端将产生哪些风浪?中企如何一步步开拓自己的出海之路?资深涉外律师以变局观察者的角色,分享了对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和法规新策的未来研判。


图片

▲ 福建信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郭明昆


福建信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郭明昆探讨了地缘政治对中企海外投资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基于中美地缘政治的变化,中国企业纷纷出海至东南亚地区,很多涉外法律业务也随之转向东南亚。部分中国企业将产品运去越南,通过原产地预裁定制度,认定产品原产地为越南,因此获得美国减税。但当前很多东南亚国家对于中国企业在当地设厂的真实目的更加谨慎。如中国大量制造业企业在越南落地,越南政府对中国投资的企业加强了审查,担心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以规避关税会引发美国对越南等地区关税规定或管制措施的变化。这对于中国企业和法律从业者来说是新的挑战。对于中国企业如何规避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挑战,郭明昆以马来西亚一家企业的方案为例,提到可以通过企业股权架构的设计调整来规避美国的深层次审查


图片

▲ 盈科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沈彦炜


盈科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沈彦炜分享了对于新中美关系下中美贸易法律风险合规定位的研判。过去对于中企的中美出口贸易管制实际上是单向管制,即中国企业对美国国内法管制规定的单方考虑。但这样的单向局面在一周前被打破——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将对中国企业产生根本性改变。《条例》实施后,中国制造业相关企业将要重塑业务流程:首先,企业需要将所有产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重新分类,分类出错导致出口失误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分类后,若产品属于两用物项,则之后的出口需要申请出口许可证;申请许可后,企业需要对出口的最终用户进行审核。此外,企业要关注《条例》规定的管控名单,中国企业不能向被列入管控名单的外国企业出口。这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法律从业者开拓了巨大的服务市场。


2024年12月3日,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的公告》,其中最后一条规定:“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违反上述规定……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该规定被解读为中国法律第一次出现与美国法律类似的域外管辖条例。该条款将为中国的法律从业者开辟全新的业务领域。如今中美出口管制之间的博弈从单向转变为双向,对于法律从业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图片

▲ 法学博士、律新社研究中心顾问、浙江绍兴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理事 王思远


本次圆桌对话主持人——法学博士、律新社研究中心顾问、浙江绍兴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理事王思远总结道,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中东、东南亚地区,不仅企业出海,根据律新社的调研,律所出海也已成一大趋势。在出海业务上,知识产权等传统业务是法律从业者仍需关注的业务增长点。此外,企业还有数据安全、产品技术认证、合规体系等综合需求,需要法律从业者不断学习,增强换位思考意识,为中企出海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



结   语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选择了启航,就只管风雨兼程、开路架桥,创造新的天地。中国企业出海的征程中离不开涉外法律服务的护航,不少律所也在开拓自身的出海之路。


本次圆桌对话,各位嘉宾围绕企业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复杂环境,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景和挑战、中东市场的法律动态、中美关系下的贸易合规、跨境电商的法律风险、老挝市场的特定法律挑战、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出海合规、地缘政治风险对海外投资的影响等多个维度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这些宝贵的经验分享与深刻洞察,不仅拓宽了对于中企海外发展的法律挑战的认知边界,更为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提供了宝贵的策略与思路。希望乘风破浪的企业人与法律人携手并进,共同为中企海外发展书写新的法治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