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梅:从“朋友圈AI”到落地AI,拿到10倍速红利第一步要做什么?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王凤梅 律新V品
 2025年03月19日 20:23 


2025,AI浪潮一浪又一浪。


“凤梅姐,你觉得律师市场的双核一体机器怎么样?”今天早晨,又一位行业人士跟我探讨AI提效的问题。


凤梅姐说
,赞25
《知识平权时代最佳提问:

为何不懂ai(爱)就不会用AI?》

(律新社数字品牌中心出品)


律师圈还在探讨DeepSeek私有化部署中,Manus又开始了新一轮挑战。最让律师百感交集的是,当客户拿着真假掺杂的DeepSeek的答案来核对时,究竟该如何提供差异化服务?如何体现专业服务的实际价值?如何收费?律所数字化还没完成,如何实现数智化?老难题新问题一道涌来——


☉ 智能体究竟是什么?

☉ DeepSeek、Manus到底厉害在哪里?

☉ AI井喷式的进化下,还有什么是属于人的价值?

☉ AI技术更新如此之快,追不上是否只能注定被时代淘汰?

☉ AI带给人类的究竟是焦虑绝望,还是一起走向应许的星辰大海?

……


这一轮技术进步的感受全球是平等的,国外专业服务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场景。


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至2060年间,将有50%的现有职业被AI取代,在2030年,美国将有30%的岗位被生成式AI取代‌。不少研究机构给出分析,律师等专业人士被替代率将达到50%-70%。


当然,这并非制造焦虑,而是导入了一个新思考方向。因为所有的数据已显示,知识平权时代必然到来,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人类“最强大脑”,当巨量的知识获取已经平等化,如何提问和使用变得非常重要。


如何正视“人机一体”时代的来临?


3月15日,我在北京参加由混沌创新院组织的AI主题论坛上听到了前沿专家的分析。



“AI六小龙”之一、超200亿估值的智谱AI COO张帆,AI明星独角兽、中国最大的数据智能应用软件明略科技创始人吴明辉,视觉PixVerse、超1亿视频生成的爱诗科技创始人王长虎的分析和介绍非常清晰明了,让我理解了AI的生成式原理和发展趋势。大家关于技术的核心观点就是,智能化技术毫无疑问可以超过任何一个人的智力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提效和创新;关于应用的核心观点是,如何使用和如何提问变得非常重要。人与人的交互不会被机器替代,要重视客户服务的面对面感受,客户的钱很大部分支付在情绪价值上。



最让大家陷入哲思的还是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的演讲,他以《沉默的主角》为主题的演讲内容有着非常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融合了技术洞察和哲学思辨。他反复强调,“为何使用AI”才是“如何使用AI”的起点。技术终需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驾驭技术的根本在于守护人性价值与理性精神。他谈到,“朋友圈AI”中看到的都是AI的神话,一线实践者经历的都是数据、流程、人才和文化的挑战。而在所有的落地要素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文化。



这一点认知非常与众不同,也让很多人难以理解,面对一个技术百倍速增长的红利时代的来临,如果能快速使用AI,即可实现工作5-10倍速甚至以上的提效,这不是当下最该干的事吗?


韦青说,不。作为全球顶级工程师圈中的一员,他非常笃定地告诉大家:

这些观点,为开发者和使用者都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情绪价值和定力。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一轮人工智能带来的应该是更大一轮生产力的解放和一种全新创造时代的来临


AI之下的技术伦理问题已经不断冒头,警惕“效率至上”背后的伦理陷阱,成为律师行业的共识。2023年,美国某律所因引用ChatGPT生成的虚假判例被法院处罚,暴露出AI“幻觉”对司法公信的威胁。而国内,因AI应用产生的各类知识产权问题正在不断涌现。


但,也许这正是我们重新开始思考新工作模式的开始。



这两天,凤梅姐和一位资深大厂工程师聊天时,她这样描述自己现在的生活:以前觉得不加班是罪恶,现在觉得不知为何而加班是傻X。身处圈内,深感技术迭代得太快了,与其再去熬夜研究,不如等子弹飞一会儿,她开始学着接受不加班,学着可以下班后关闭一段手机信息,去安心享受捏脚……


既然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写代码,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那自己为何还要去做重复工作呢?能否做点更具创造力的事?


当一些顶级技术工程师如是感受和预测生活变化后,非技术人群更可以很好地放飞自我了。如果如何构建“人机一体”,是专业服务圈构建的新竞争力目标,那么真问题就是:


在算法统一的模型下,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DeepSeek说,未来已来:共建“人机协同”新生态,法律人需具备三大能力:  


1. **技术理解力**:无需成为程序员,但要读懂AI的逻辑边界与风险点; 


2. **场景创造力**:在争议解决、合规管理、公益普法等领域开拓AI赋能新场景; 


3. **价值引领力**:在算法中注入公平、透明、人文关怀的法治基因。


绿洲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津剑在《文明的跃迁——从“体力”到“脑力”到“心力”》的主题演讲中用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大家:AI时代,是超级个体的创造者时代。当一个工种只剩下一个人,他具备什么能力?

凤梅姐非常有感触,这种极致的思考方式或许可以帮人们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可能回归核心能力是人这一生最有价值的事。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必须做自己的时代,因为做自己才有真正持续的差异性。这是未来最大的商业模式和生存模式。


诚如未来学家、全球商业太空探索的领军人彼得·戴曼迪斯所说,他认为AI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工作会从生存变为热爱。现在很多人早起上班,其实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大部分人做的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AI的到来会解放我们的时间,让我们不再需要为生存去奔波。


而这也将促进一切回归本质。


关于AI的思考,凤梅姐不是专家,但是作为人,我们都有发言权,一切技术都应该让人感到公平、正义与幸福,这是统一的标准。再次推荐韦青先生的关于“人与机”的十条思考——



人-机:十不/要


1.在技术的浪潮中,不要忽略沉默而饱受影响的大多数 - 普罗大众
2.当狂欢于机器代替人和黑灯工厂时,不要忘记“人”才是目的
3.当言必谈机器人、硅基生命时,不要忘记机器不是人,硅基也没有生命
4.当AI成为热词时,不要忘记它是机器学习
5.当机器持续学习时,不要忘记人类本是一个因终身学习而生存下来的物种
6.当热议AGI时,不要忘记人类连自己如何产生意识还众说纷纭
7.当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机器代替时,不要忘记问问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事情
8.当徜徉数字媒介时,不要忘记问问什么样的消息才能被你看到以及它是否代表真相
9.当摄取海量信息而心安理得时,不要忘记问问自己能否消化、记住和应用这么多信息
10.当机器学习到人类知识后,不要忘记问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知识还是应用知识的智慧

这十条思考足以帮我们回归本质。


两千年前,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法律是公平与善良的艺术。”在智能时代,这句话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AI不会动摇法治的根基,反而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

任何时代红利的倍速,都不应落后于我们智慧启迪的倍速。


更多“凤梅姐说”文章(2015年至今)

请扫码进入律新社小鹅通“凤梅姐说”专栏查阅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