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发心的力量——在法律职业的长跑中与自己和解丨律新社2025律界IP影响力大会经典演讲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律新社编者按


在法律的广袤天地中,每一位从业者都是一位孤独的跑者,背负着专业与道德的双重使命,在职业的长跑中不断前行。法律职业不仅是一场智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唯有带着诚挚的“发心”,才能在法律的冰冷与人性的温暖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更好的自己温柔相遇。



2025年2月23日,在“以德服人·以真服己——律新社2025律界IP影响力大会”上,互联网独角兽企业总法律顾问周婧作“发心的力量——在法律职业的长跑中与自己和解”主题演讲。她分享了自己在法律职业生涯中,通过改变心态和认知,实现心灵成长历程。周婧女士的主题分享整理如下:


01

当专业执念撞上现实需求

“发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做事的起心动念。律界精英们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但大家是否也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惑:明明专业满分,老板却不满意;明明加班加点,业务却嫌你耽误进度;明明履历光鲜,客户却选择了别人……这些时刻,或许正是我们需要检视自己“发心”的时刻。


五年前,我刚刚接手法务部,团队只有两名初级法务,他们需要直接对接业务。2020年夏天,业务团队向我们提出了工作需求。为此,团队中的法务小A,在闷热的办公室里熬夜撰写了一份8页纸的法律意见书,引用了十几个法律法规、五个专家观点、四个案例,连标点符号都透着认真。然而,当我看到这份意见书时,却不禁为业务同事捏了把汗。果然业务负责人很快打来电话:“周律师,您看你们的法务同事这是在给我们出考题吗?”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刚入行时,也曾经沉迷于比拼谁找的法律法规最多、谁写的意见书篇幅最长。相信法律人对“长篇大论”都不陌生。



当天下午,小A红着眼睛找到我:“婧姐,我明明很认真,熬了好几个夜,为什么业务还不满意?”小A的疑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法律人常有的“发心”偏差:当我们疯狂堆砌法律条文时,究竟是为了展示专业,还是真心想帮业务人员解决问题?


我决定和小A一起做个实验。我们将意见书删减到只剩两段:第一段,核心结论——能不能做;第二段,具体建议——怎么做。业务伙伴很快回复:“太清晰了,马上去推进!”小A盯着被删掉的法律条文,疑惑地问:“这些都不要了吗?”我反问:“如果你家里的长辈问你网上购物靠不靠谱,你会给他读《电子商务法》的全文吗?”愣住了。这个经历让我们明白,好的法律意见,不是专业能力的阅兵式呈现,而是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五年过去了,小A现在在重要项目上撰写的法律意见书,在我这里的修改率不到10%。她的成长秘诀,就是把“发心”从“显得专业”转变成了“帮业务解决难题”。法律服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障碍。



02

法务与业务的“破冰之旅”

此前,我曾在红圈所从事投融资资本市场法律业务,主要对接投资人、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在这些合作中,专业能力是沟通的桥梁,也是赢得信任的关键。然而,进入公司后,业务同事的背景、工作方式各不相同。刚进公司当法总的时候,我开始困惑:我究竟该以怎样的形象与他们合作?是做一个坚守原则、公事公办的“冷酷法总”,还是做一个和他们打成一片的“暖心伙伴”?


起初,我选择了前者。面对风险事项,我果断拒绝;对于工作之外的邀约,我也尽量婉拒。然而,这种“冷处理”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当项目推进不顺或业绩未达标时,法务部总是被推上“背锅侠”的位置,成为项目失败的“罪魁祸首”。于是,我尝试转变策略,以更亲和的态度与业务部门相处,并保持工作之外的友好往来。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有人开始试探我的底线,希望我在风险事项上网开一面。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究竟该如何平衡专业原则与团队协作?



转机出现在那年年底。公司计划元旦上线一个创新型项目,时间紧迫且任务繁重。我带领团队驻扎在业务部门隔壁的会议室,白天与合作方谈判,晚上与业务同事探讨模式,半夜修改协议,甚至边吃泡面边工作。那段时间,我无暇纠结角色扮演,只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与业务同事并肩作战,共同解决问题。一天凌晨,业务伙伴突然对我说:“周律师,我现在相信法务和业务一样,都是真的希望这个项目能成。”这句话如同闪电,劈开了我心中的迷雾——当我们把发心从“维护法务形象”转向“和业务并肩作战”,所有的角色困境自然消解。这次经历教会我,与其纠结于扮演“黑脸”还是“白脸”,不如真心实意地与业务同事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急业务之所急,想业务之所想,甚至想业务之未想


从那以后,业务部门对我们的称呼从“背锅侠”变成了“军火库”。我们不再是项目的“拦路虎”,而是为他们提供“弹药”的坚实后盾。现在业务部门有新点子,会主动跑来问我们:“这个玩法怎么样?你们觉得能够合法落地吗?”你看,当发心对了,防守者也能变成助攻手



03

那些教会我们“发心”的律师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几年前。当时,我们需要寻找一位数据合规领域的律师。经朋友推荐,我联系了一位履历光鲜的“明星律师”。然而,初次线上沟通,他的第一反应却是:“既然是熟人介绍,要不先把入库流程走了?”在尚未深入了解我们需求的情况下,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跨越公司设定的合作门槛。


第二天,他依然没有询问我们的具体需求,而是再次催促入库事宜。这让我感觉到,如果我们无法完成入库,他似乎不愿在我们身上浪费任何时间。后来,我们进行了线下沟通。除了需求,我还询问了项目成本、人力投入、周期和最终成果等问题。然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总是:“放心,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按模板、按流程走就行。”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反复强调:“我们服务的都是巨头企业,贵司规模在我们合作方中并不算大。”甚至直言:“要不是朋友介绍,我们一般只接头部客户。”这番话让我感到非常不适,仿佛面对一位采用“特定”销售技巧的奢侈品店员。最终,我果断拒绝了他的入库申请和后续合作。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当“发心”被交易思维侵蚀时,再光鲜的履历也只是精致的标本。此后,我们在律师选聘标准中增加了一条“发心评分”,旨在评估合作伙伴是否真心想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幸运的是,法律界从不缺乏真正的追光者。去年,我们在一个发明专利申请项目中,遇到了一位特别的律师。他的专业背景和项目经验非常出色,但团队规模无法支撑我们庞大的申请量。尽管如此,他依然带着方案来到招标会,并坦诚表示:“虽然这次合作的可能性不大,但我还是想分享几个提升专利申请效率和成功率的秘诀。”这位最终未能签约的律师在我们的“发心评分”中获得了满分。三个月后,当我们启动一个更重大的知识产权项目时,他成为了我们的首选。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只要“发心”在场,每一个未成交的当下,都在为未来的共生埋下伏笔


无论合作伙伴的背景多么出色、项目经验多么丰富,将企业需求放在第一位是我们挑选合作伙伴时最基本的考量。当“发心”从“交易收割”转向“价值共生”,法律服务才能真正跨越周期



最后,我还想分享一个小故事。春节前,一位学妹问我:“学姐,趁着节日给领导送个礼,会不会显得太功利?”我反问她:“你是真心想表达感谢,还是想求点什么?”她想了想,回答:“我是真心想表达感谢。”我告诉她:“那就送吧,真实的‘发心’自有万钧之力。”


法律职业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这场征程中,我们难免会经历各种迷茫,专业尺度的把握、人际关系的处理、利益取舍的权衡……这些挑战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甚至夜不能寐。当纠结专业尺度时,我们发问,这样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吗?当我们陷入人际困局时,我们思考,彼此之间共同的目标是什么?当面对利益诱惑时,我们反省,这是否符合职业的初心?只要时刻检视自己的“发心”,许多难题的答案其实早已藏在最初的选择中未来的法律之路依然漫长,愿我们在这场长跑中,带着诚挚的“发心”,与更好的自己温柔相遇。






↓扫码观看演讲视频↓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