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杨楠:法律力量,既在法条的字里行间,更在守护人间烟火的温度里丨律新社2024年度标杆案例获奖律师

作者 | 李德胜

扫码分享

作者丨李德胜

出品丨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

当工地塔吊重新转动时,她仍会翻开那本卷边的工作笔记,提醒自己法律不仅是条文,更是普通人安身立命的基石。

上海融力天闻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楠以二十余年如一日的认真工作及韧劲,在法律领域镌刻下专业与温度并重的执业印记。早年执教经历赋予她抽丝剥茧的耐心,经商的实战磨砺则培育出商业管理的复合型思维。从化解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陆家嘴支行亿元金融风险,到轨交动迁等重大民生工程,她尤擅在复杂案件中搭建法律与现实矛盾的平衡支点;从为数十家企业或事业单位提供常年法律顾问,到解决某“保交楼”重大项目中,她遵循“情理法三维解纷”体系,将危机化解于未发之时。她认为律师的专业服务当如弦上之箭:既要有瞄准目标的专注,更需懂得在紧绷的法理之弦上寻找人性温暖的共鸣。

2025年2月23日,“专业服务创新与发展论坛暨律新社2024年度标杆案例颁奖典礼”成功举办,“律新社2024年度标杆案例”隆重发布!其中,杨楠主办的“某‘保交楼’项目风险化解案例”入选“律新社2024年度标杆案例-建筑工程与房地产领域”。近日,律新社与杨楠进行了深度对话,旨在分析该案例的关键要素,并探讨其蕴含的法律智慧与实践策略。







从停摆到重启:

一个律师团队的“保交楼”实战录


2022年夏,杨楠律师团队临危受命,接手某大型楼盘“保交楼”项目。这一案件涉及7亿余元资金监管、1200多户小业主的权益及开发商、总包、分包等多家单位的复杂纠纷,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全面停工,引燃各方矛盾及社会舆论。杨楠凭借对房地产领域的精深实践、危机谈判的果断决策,以及对民生痛点的敏锐洞察,带领团队不仅推动项目重启建设,更以“资金穿透监管”“安全复工标准”等实务经验,为行业提供了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法律范本——在商业利益与民生诉求的平衡中,重现法律服务的破局之力。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保交楼”项目的背景以及您团队介入时的紧急性和重要性?

杨楠

2022年6月1日上海解封后,我们团队于6月8日接到紧急任务,介入处理南翔某楼盘项目的风险管控。该项目牵涉16栋楼,其中15栋商品房均已售罄,剩余1栋为保障性住房,预售款总额超70亿元。但由于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项目全面停工,引发业主及施工方等集体反映,情况十分紧急。作为嘉定区房管局的法律顾问团队,我们深知此事关乎上千家庭的切身利益。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专班,统筹协调开展工作。


在介入过程中,我们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开发商与总包、分包单位及供货商之间多重法律关系交织,矛盾重重;二是项目资金流向复杂,需要快速理清已投入资金和后续建设所需资金;三是业主情绪激动,不稳定,需在压力下高效推进工作。


为此,我们团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大量基础工作:一是对开发商进行尽职调查,包括工商注册、股权架构、项目有关合同及履行情况等;二是核查资金流向,审查资金监管银行情况;三是审阅数千份文件资料,梳理项目相关主体及法律关系。这些工作为我们迅速掌握全貌,制定项目重启的有效方案奠定了重要基础。


整个处理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确保房屋建成、交付”的信念,在政府专班的统筹下,与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面对这样一个规模庞大、涉及上千户购房者的“保交楼”项目,您在接手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团队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的?

杨楠

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资金短缺问题。经过调查该项目尚缺资金6个多亿,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迅速查明资金流向。在接手后的几天内,我们发现尚有5.9亿元按揭贷款未发放。我们立即联系相关银行,连夜召开视频会议,要求暂停贷款发放,并按照重新备案后的资金监管账户汇款,为后续建设归集了关键资金。


其次,精准核算项目资金需求。经调查,项目建安成本约15亿元,除已支付部分款项,尚缺约6亿元。我们通过与实际控制人沟通,争取到1亿余元的额外资金,加上未发放的按揭贷款,共归拢控制住了7亿余元建设资金。


第三,全面了解项目建设现状。我们分别与开发商、两个总包单位及核心分包、供货单位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工程建设进度的实际情况及主要矛盾、困难,同时也咨询造价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综合各方信息判断项目真实情况。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调查各主体间的矛盾始末后,协调解决各方矛盾,让各方恢复信心及信任。


第四,妥善处理各方关系。针对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连锁反应,我们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协调解决开发商、总包、分包单位等各方之间的纠纷,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第五,严格把控工程安全。针对停工超过五个月的特殊情况,我们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规范,组织塔吊等设备检修,确保复工安全。在项目建设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项目建设保质保量保安全。

面对开发商、总包单位、分包商、农民工、购房者五方利益诉求,团队采取了哪些创新性的法律工具实现利益平衡?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是什么? 

杨楠

首先,我们高度关注各方的核心利益,如购房者关注的是拿到房子,而农民工则关心能否获得合理的工资;对于总包单位,作为项目建设的核心力量,我们认识到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并着力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


在资金筹措方面,我们成功归拢了7亿元作为建设工程款,并公开告知所有相关方,包括总包、分包、造价咨询公司、监理公司以及购房者等,这极大地稳定了各方的情绪。然而,由于开发商的信任危机,我们采取了更为积极特殊的措施,即成立了一个建设工程款项支付的联审会议制度。这一制度由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商、总包单位以及第三方造价咨询公司、监理公司、资金监管银行等共同参与,每月甚至每周根据建设需求召开联审会,审核并支付必要的工程款项。


在款项审核和支付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工程的建设上。为此,我们引入了另一家造价咨询公司进行独立审价,对开发商上报的付款明细再次审核,以确保支付的必要性和准确性。同时,我们团队和房管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份合同、每一笔款项进行认真审核,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在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我们团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不定期地前往工地现场进行突击检查,关注施工进度及质量,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我们还利用律师的说服力优势和第三方视角,灵活提供方案,协调解决各方矛盾,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解决具体矛盾方面,我们遇到了总包与开发商之间的索赔问题以及垃圾清运等突出矛盾。对于索赔问题,我们积极促进双方的和解谈判,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对于垃圾清运问题,我们果断采取了责令开发商代为清理的措施,确保了小区的整洁和后续建设及竣工验收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情理法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优势,同时注重运用商业管理手段,有效平衡了各方利益诉求,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及完成。



政府专班+法律智慧:

“双轨攻坚”助力千家灯火重燃

面对项目的复杂性和紧急性,政府专班与杨楠律师团队携手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行动。她们深入核查每一笔工程款流向,在钢筋水泥间搭建起“工程款联审会”与“工资专户监管”等创新机制,既守住法律底线,又以人性化方案平衡各方诉求。政府部门的统筹、同心成为关键助力——从资金穿透监管到复工安全标准,每一环都凝结着行政智慧与法律专业的交融。最终,塔吊重新转动的不只是混凝土,更是上千个家庭重启生活的希望。

在与嘉定区房管局组建工作专班过程中,法律团队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在处理行政监管与市场规律的关系时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

杨楠

我们深知,要实现项目顺利完成建设及交付,离不开房管局领导的支持,特别是上海市嘉定区房管局分管局长李怡玲的领导力和亲民态度,为我们团队提供了极大的鼓舞和动力。在处理行政监管与市场规律的关系时,我们团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首先,我们始终保持对行政监管政策的敏锐洞察,确保所有行动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同时,我们也充分尊重市场规律,通过灵活的策略和创新的手段,搭建各方沟通和信任的平台,协调各方利益,推动项目顺利进行。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注重与房管局领导及工作专班的紧密合作,共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方面,我们在每一期工程款支付时都会将工人工资优先支付到农民工工资专户,确保工程款直接支付给农民工,有效避免和杜绝了拖欠工资的问题。此外,我们建立的联审会机制,对工程款支付进行联合审核,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在解决项目中的矛盾时,我们团队注重情理法结合。我们逐一与各方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挖掘根本矛盾,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方案。同时,我们也注重情感的整合,通过慰问活动、召开共同会议等方式,增强各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保交楼”项目最终成功化解,您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杨楠

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领导的坚定支持至关重要。特别是嘉定区委政法委书记张劲松书记,他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提供了坚定的支持,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同时,李怡玲副局长作为实干型的领导,她不仅经常与我们讨论方案,还关心方案的实施细节和后果,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政府的角色在整个项目中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政府作为最后的保障,平衡了各方利益,确保了项目顺利进行。


其次,团队的齐心协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专班成员,包括律师团队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展现出了高度的团结和协作精神。大家共同努力,面对项目中的种种挑战,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得到有效推进。



最后,我想说的是,项目的成功离不开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每一次会议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大量基础工作的铺垫。这些工作虽然看似琐碎,但正是它们确保了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

对于未来类似复杂且紧迫的房地产项目风险化解任务,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法律从业者?

杨楠

我想给同业者,特别是年轻律师分享以下几点经验:第一,扎实的法律功底是基础。作为法律人,我们必须对法律条款和法律精神有深入的理解。在做出判断、提出方案、表达主张和观点时,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然而,仅有法律功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灵活运用法律知识,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情理法相结合是解决现实矛盾的好办法。

第二,面对灰色地带的问题,法律人的智慧至关重要。在复杂的房地产项目中,很多问题可能并不完全属于黑白分明的范畴,而是处于灰色地带。这时候,我们需要运用法律智慧,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判断问题的性质和影响,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作为法律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法律条款本身,还要关注法律背后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在化解房地产项目风险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尤其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要用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也要用人文关怀来温暖人心,让法律成为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冷冰冰的条文。


“业精于勤”二十余年:

一位法律人对“专业”的极致注解

杨楠的职业生涯如同多棱镜,折射出跨界融合的专业力量。教师的经历赋予她倾听的耐心和沟通的能力;经商的实战让她深谙企业肌理;银行法务的淬炼则教会她用金融视角穿透风险迷雾。这些看似迥异的轨迹,最终拼合成一位律师的独特专业图谱。而支撑这一切的,是笔记本扉页上那句“业精于勤,锲而不舍”——卷宗间的反复推敲、庭审席上的对答如流、为一份关键证据跨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追溯,无不诠释着她对“专业”的注解。

您的职业生涯涵盖了教师、经商、银行法务到律师的多样经历,这些不同的职业背景对您的法律实践有何影响?

杨楠

这些不同的经历对我的法律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我培养了深厚的同理心,这让我更能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这种心态让我在处理法律案件时,能够更加耐心地倾听当事人的诉求,理解他们的困惑和难处。同时,教师职业也让我意识到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这促使我在法律实践中不断追求专业成长和精进。


经商的经历则让我深刻理解了企业管理、成本控制和员工激励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经验让我在处理企业法律问题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从而为企业发现风险并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法律建议。此外,经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这对我在法律实践中与客户沟通、协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我在担任银行法律顾问的经历,更让我对金融体系和融资流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在资金层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并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法律服务。



这些多样的职业背景融合在我的法律实践中,使我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案件背后的原因和矛盾所在。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不仅能够提供法律上的解决方案,还能够结合企业管理、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为客户提供更加综合、全面的服务。这种跨领域的综合能力,让我在法律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也为客户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您在公司法、刑法、民法以及知识产权法等多个法律领域都有涉及,请问您是如何在这些不同但又相互交织的法律领域中保持专业的前沿性和精准性的?

杨楠

律师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在公司法领域,我因为对公司的实际运作有深入了解,并且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选择将其作为我的主业。然而,在处理公司业务的综合法律问题时,我也经常需要运用各专业法律领域的知识。例如,在处理公司合同纠纷时,我需要运用民法原理来解析合同条款和法律责任;在处理公司知识产权问题时,我需要运用知识产权法来保护公司的创新成果;而在处理公司高管涉嫌犯罪的问题时,我则需要运用刑法知识来为其进行辩护。


在刑法领域,我认为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对刑事法条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规定的熟悉和掌握,以及对犯罪成因和被告人心理的深入理解。同时,作为刑事辩护律师,还需要注重情理法的结合,为被告人争取最有利的辩护方案。在处理刑事案件时,我经常需要通宵达旦地研究文本和证据链,以了解案件的成因和被告人的表现,并据此为其设置最有利的辩护策略。

“业精于勤、锲而不舍”是您的人生信条,请谈谈这一信条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它对您的影响?

杨楠

自我拿到律师证的第一天,我就在工作笔记本上写下“业精于勤,锲而不舍”这八个字。它不仅是我对自身的要求,更是我职业生涯的座右铭

从事律师职业后,我真切地感到自己仿佛找到了归属。每当接手一个新案件,我都会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研读每一个文字,每一份文件。我会反复阅读,直到自己完全满意为止。这种对案件的深入钻研和细致准备,让我在庭审时能够从容不迫。我记得有一次庭审,法官询问对方律师某份证据的位置,对方律师翻找了很久都没找到,而我却能准确地说出该证据的位置和页数,这让法官和对方都感到震撼。这种充分的准备和自信,正是我“业精于勤”的体现。


同时,“锲而不舍”也是我处理案件时的重要原则。无论案件多么复杂,我都会坚持不懈地去寻找真相,去挖掘关键证据。有时,为了找到一份关键的证据,我会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在处理一些涉及历史遗留问题的案件时,我需要查阅大量的档案和资料,甚至需要亲自去实地调查。但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能够找到案件的突破口,为当事人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结 语

杨楠律师团队以法律为锚,以民生为帆,在“保交楼”攻坚战中镌刻下专业与温度并重的时代注脚。


二十多年前,她在执业笔记本扉页写下“业精于勤,锲而不舍”;二十多年后,这套信条化作核查70亿元资金流向的昼夜伏案、协调五方诉求的数十场谈判、复工后及对项目建设中监管的执着……杨楠印证了真正的专业主义:它生于法条的精微,长于人性的共情,最终在社会的褶皱处落地生根。而这样的故事,正是法律与人间烟火同频共振的鲜活例证。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