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梅:法律科技十大“我以为”幻觉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上周日(2025年6月29日),法律AI的黎明——第九届新兴法律服务业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逸夫楼圆满落幕。(相关内容:人机融合如何更可靠?百余国内顶级法律科技创新者论道法律AI的黎明丨第九届新兴法律服务业发展论坛圆满举行


图片


律新社连续9年组织了这个活动,来来往往数百家法律生态创新机构创业路上,可以分享成功,但是也一定要交流教训,这是最珍贵的踩坑指南。很多创业团队都交了数千万到上亿元的学费,留下的各种探索感受非常值钱!

图片

而在法律科技领域,成功更难,很多创业者孤独地擎光而行,值得被看见,即使失败了,也值得为其创新实践的勇气和行动点赞,因为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文明跃升的核心驱动力。法律服务业的创新尤其值得关注,‌关注法律服务的效能就是关注公平正义的效能。

 

新兴法律服务业发展论坛自创立起,以“创新守护正义”为初心,持续关注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对法律服务普惠的推动力和影响力,9年来,我们见证了各种法律服务创新的风潮,经历了互联网+法律、大数据+法律、区块链+法律、生态服务+法律,终于来到了人工智能+法律,我们隐约看到了法律AI的黎明……



但是,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最考验人。


现在大家特别喜欢拿Harvey+律所的融资故事作为中国实现法律与技术融合发展的比照,2025年6月23日,AI独角兽Harvey宣布完成3亿美元E轮融资,距离上一轮融资仅4个月,估值也从30亿美元跃升至50亿美元,显示出市场对其发展的高度信心。6月18日,Harvey还与全球最大的法律数据提供商之一LexisNexis宣布达成战略联盟。根据合作协议,Harvey将与LexisNexis进行深度整合,双方将完全共享核心法律数据资源,同时还将携手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但是中国的法律科技语境与国外不一样,因此,我们必须找到讲自己故事的方式。


这次论坛上非常有争鸣,来自法律科技领域的创业“老炮”和来自律所的应用者对法律AI的应用提出了不同看法,厘清了十大法律科技“我以为”幻觉,非常具有启发:

为律师提供效率型工具,律师就愿意付费。

律师往往先用免费的工具,用到收费期就再换一款,市场端邀请律师试用的工具很多,而大家还没有完全认同业务工作中哪款工具缺一不可。虽然大家也认同效率高是好,但是工具生成的内容,往往还需要人工审核,不如让律师或助理直接干,有时用助理比用工具还省钱省时。

SaaS产品很有前景,标准化,律所和律师那么多,只要有一部分用户每年付费,就是好生意。

一些品牌所不愿意和其他律所用“同款”,而且不喜欢SaaS工具的同质化。数据是一方面,业务逻辑不同是根本原因,因此,都喜欢独特定制,但是定制费用很高,律所要求又多,付费又低,法律科技公司很难兼顾标准化与定制开发。

如果能提供一些独特的数据服务,助力律师形成案源线索,律师应该愿意为机会买单。

律师非常喜欢现成的案源合作,但是涉及到案源开发,需要专门的时间精力,不确保有收入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对赌”入局。

只要我用工具引流来咨询线索,再提供办案工具,律师就可以成为入驻律师,大家联合服务客户,该多好?

C端的咨询线索大多数为琐碎信息,律师的时间投入进去太亏本,所以律师一般不会花时间在不确定的线索上,可以做低价的案子,但是需要持续,否则就无法支撑成本。

法律AI可以帮助出具文本,因此可以在客户咨询前期就用低成本提供高价值服务,客户感觉会好,有助于让客户感受到超值服务。

合伙人常告诫助理,AI思路可以自己内部参考,但不能直接把AI方案给客户,一旦客户发现我方提供的方案是AI做的,那以后再也别想拿到大单子。事实上,客户也已经在用AI做咨询检索了,拿着AI做的方案来问律师的场景已经够律师尴尬了。如果自己可以用AI工具,那么客户也会用,出同款方案,以后怎么收费?

私有化部署非常有益于律所建立自己的AI阵地,可以帮助律所建立相关体系。

律所想私有化部署,需要有钱、有人、有事,这三个“有”都是一座大山。律所数智化本质是“一把手”工程,律所法律AI进化,没有足够的一体化能力,很难决策,没有钱很难支撑投入,没有合适的人才很难理解和落实整体方案。很多律所没有合适的分管法律科技的合伙人,有多少技术合伙人可以做一对一深度服务?

我们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法律解答体系和超全法律数据,加上律所的数据,可以形成一个超级数据库,联合开发爆款产品。

律所数据不仅被各方盯着,而且在非一体化作业的律所里,律师的办案数据大多都在自己手里,由于涉密原因不会数字化,且涉及到转所迁移等原因,律所办案数据很难沉淀在平台上。

如果有律师合伙人愿意一起投资,或许就可以变革一家数智型律所。

虽然上海推出了倡导律师个人投资法律科技产品的政策,但是律所是不可以参加任何投资的,即使律师投资了,这个产品的应用和律所没啥确定性关系和收益,想要通过律师投资律所应用,最好这位律师本身就是一体化律所的掌舵者。然而,在律师行业,一体化律所生存很难,非常考验一把手的控盘能力。因此,律所的数智化其实非常艰难。

只要技术和产品实力过硬,问啥问题答案都对,就可以成为“当红炸子鸡”。

产品再好不等于用者如潮。法律服务使用需要场景和专业人员服务推动,仅仅是产品好,并不能主动转化客户。一线市场的实践数据表明,中国基础用户,对法律使用的整体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很多普法教育,让法律人应用熟练的工具,对非法律人而言,需要学习的术语还很多。

替代性法律服务产品可以跳过律师直接服务客户,这样律师可以更轻松,办一些更有难度的案子。

一些律师目前连温饱都没解决,也需要各种案件积累经验,如果培养客户直接不用律师,小单子没了,大单子未必有。律师也不希望自己太早被替代掉。


综上,这是当前法律科技企业在GBCL端转了一圈后发现,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应用场景的精确使用以及行业的理解。这次论坛上,很多嘉宾的发言非常富有反思精神,大家把逻辑正确的法律科技和市场真正买单的现实服务做了对比,发现一些产品和规划卡在了“我以为”的幻觉里,因此产品和用户之间必须通过真实场景不断磨合。


法律服务的高端价值在于信息不对称、私密化及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未来这一问题如果可以通过技术可以解决,剩下比拼的就是客户信任。如何赢得客户信任?经验策略、服务风格、服务理念以及共情能力等。法律科技公司逐渐发现,产品不是简单赋能的问题,而是要更深层次融入行业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人机融合


律所如果要完成真正的数智化跃迁,前提需要更多基础设置建设。比如合伙人共识、钱的预算、分管合伙人、政策的稳定、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品销售等,绝非小钱,也绝非一时。



泽大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主任王小军分享了泽大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合伙人共识非常艰难。2017年,泽大花了几百万一起去美国游学了15天,大家看到了国外法律科技的发展动态,深受震撼之下,全体最终认同了建立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律所。


创业十年的律兜平台创始人、董事长金为铠直言不讳,做了一圈法律科技市场,都尝试了,都很难。法律AI目前依然处于初期阶段,有幻觉情况,产品完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大多数用户对法律的理解还不专业,大家遇到法律问题第一反应依然是找熟人。因此,如何构建真实的服务场景,是所有法律服务产品普惠化中的难题。


小包公·法律AI创始人、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燕玲也表示,法律AI从触手可及到真实可信,依然是一个需要共同双向奔赴的目标。


上海法律科技协会法定代表人、副理事长,上海市律协信息委、法律科技委主任,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主任卫新更是坦言,整体而言,无论是法律科技公司还是律所,目前都是法律科技的投入期,谈不上明显的回报,大家要有耐心去投入,等待生长和生发。未来也很明确,和你竞争的不是AI,而是使用AI的人。


这次论坛设立了“律新社2025风云榜:法律科技影响力人物十佳”奖项,获奖者都是深耕法律科技创业10年以上的人物,大家深感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艰辛的领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发展慢、市场规模小,需要耐心和信念、需要坚守的力量。诚如大家共识,今天仍处于大模型改变行业的早期阶段,如何坚守创新,打磨好的产品,依然是一个长期课题,法律科技的创业秘籍写在《论持久战》里(相关内容:律新社2025新兴法律服务业“风云榜”隆重发布!


而在AI专家眼里,未来的目标更美好:

所以,静候东方既白,法律AI的黎明终将到来。



更多“凤梅姐说”文章(2015年至今)

请扫码进入律新社小鹅通“凤梅姐说”专栏查阅


往期回顾

REVIEW

·王凤梅:AI时代与“真假”律师

·王凤梅:浙江最大所登陆上海即破百人!区域所如何借势规模化?

·王凤梅:50小时法律服务,45小时是情绪价值?

·王凤梅:AI加速 没法不“算”!全国首个法律科技协会上海成立

·王凤梅:全球首例!钱伯斯为何连续两次为他颁发“终身成就奖”?

·王凤梅:从“朋友圈AI”到落地AI,拿到10倍速红利第一步要做什么?

·王凤梅:做更好的自己,知足者感恩丨律新社2025新年献词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