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涉日法律服务律师这样参悟:规范+专业=律师“先生”!丨律新社专访

作者 | 王琼

扫码分享

提起协力律所,涉日法律服务是一项可圈可点的业务板块。这不仅因为该所最初的核心业务之一是涉日法律服务,在这方面有近二十年的积累,更因为他们在发挥优势积累的同时,培养了两个优秀的服务团队,一个是以姚重华律师、叶晨律师为核心的团队,另一个是以王炜律师为核心的团队。

律新社专访了协力所的王炜律师和叶晨律师。叶晨律师是协力所对日企业在华投资涉外法律服务团队的重要骨干成员,也是协力所最年轻的一名高级合伙人。说他年轻,是因为相比所里其他60后的高伙,这位79年出生的高伙确实显得年轻。但他已在协力所服务 13 年,因此又不得不说,他算一个“协力的老人”。王炜律师也已经加盟协力,从事涉日法律业务十年有余,并一手开创了协力所南通分所。他是协力对日服务团队的另一位核心领导者,为上百家日本上市公司 在华投资提供法律服务。

虽然他们年岁、经历、业务侧重有所不同,但在十多年的涉日法律服务中,仍留下了不少共通的经验,一起来听听吧。

外语不仅是工具

更是理解客户思维的必须

出于对日本文化的兴趣以及提升自身复合能力的要求,叶晨上大学期间就辅修了日语,并能熟练使用日语交流。2002 大学毕业后,曾在一家律所做过助理,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了协力所的姚重华律师团队。基于不想放弃自己所学专业的初衷,他于2003年加盟了协力的涉日法律服务团队。

叶 晨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最初不想放弃外语的初衷,奠定了他最初的专业道路,而涉外法律服务必过语言关也是他如今招聘助理的一个硬指标。因为外资客户想要找中国本土律师服务,一方面是基于他们对在中国开展业务遇到的法律风险和解决方案不太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顾问”帮助协调沟通其在国内各方面的关系和事项,如果语言不通,很难在一个频道上有效交流。

虽然王炜不像叶晨那样,在大学期间就确定了自己的执业方向,他是2000年应邀来到上海,随即加盟日资律师事务所,接触到对日业务后才边干边学了日语,但他的执业转型恰逢日资企业在华投资高潮,连续6年100%只做涉日法律服务的经历,奠定了他日后深耕涉日法律服务领域的基础。2008年起至今,王炜律师受邀在日本各地进行有关中国法律的演讲达20余次,在中国律师中为数不多。2009年起至今,王炜律师受聘担任日本国独立行政法人中小企业基磐整备机构的中国法顾问。

王炜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不只三位高伙,协力所目前两个十余人的涉日法律服务团队,都能熟练掌握中、日文双语交流。有的是原来就有基础,有的是被团队外派培训的。也正因协力在日本大阪和福冈的分所,团队会定期委派成员赴日本进行为期3个月~1年不等的培训学习,除了学习语言,还直接参与分所工作,与客户直接对接。其实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深入了解客户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入口,非诉业务中,与客户在一个频道上交流与沟通非常重要。

不少有决策权的日资企业总部对中国法律制度及其运用存在误解,尤其早期往往认为中国没有“法律”, 一上来就要“找关系”,或者因为两国法律制度的差异,导致一些法律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语言不仅是沟通沟通,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对方的人情习惯、商业惯例等。比如,境外很多法域没有“土地增值税”这个用词,这时候律师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翻译法条的概念,而是要求律师必须深入了两国在征税制度和立法方面的情况,用客户听得懂、能理解的语言与之进行沟通。

为日企提供法律服务

首要是规范与专业

提起为日企提供在华法律服务,叶晨和王炜不约而同提到的一点,即客户极其重视服务的规范与专业度。

用叶晨的话说,很多刚开始接触涉外业务的律师都会有一个适应期,适应“外国人的脑筋怎么这么死”。“死脑筋”的背后是要求流程标准、服务规范、专业尽职。日资企业非常重视律师日常的“报告”和“联系”,要求不断告知委托业务的进展。

比如日企要在华设立,客户会在业务开始之前就要求律师把做的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及相关预案等情况列成详细的时间表,后续不断要求按时间节点和要求进行“报告”。与服务国内企业相比,律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放在服务细节和程序规范上,他们信奉的理念是“没有一个好的过程,不可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对此,王炜的感触也非常深刻。尤其是20世纪初涉外法律服务还没有普及之前,涉外律师在工作中学到的“规矩”意识特别明显。除了必要的商业礼仪,甚至向客户交换名片、发送联系邮件都有细致严苛的规矩,而是否规范、规矩,也是判断律师是否从事过涉外业务的一个参考。尤其在日本,律师是一个社会地位非常高、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被尊称为“先生”,这就要求律师在回答问题时非常严谨、慎重,不能简单地回以“行”或“不行”,除了专业和经验,更要对法律持有敬畏心

在传统优势上培养梯队持续发扬

专业和规范既是客户的要求,更是协力近二十年涉日服务积累下来的传统。协力所在国内正式创立之前,创始人就在日本大阪开设了工作室,毫不夸张地说,涉日法律服务一直是协力的传统特色服务。

发展至今,协力在日本的大阪和福冈设立了自己的窗口,所里一半以上的日企客户都是直接在日本委托达成。团队当中也有成员常驻日本,负责两边事务处理。一方面直接向日企总部有决策权的高层领导沟通,有助于提高沟通处理效率。另一方面,轮驻也有助于培养青年律师,帮助其成长,叶晨本人即是从协力助理律师培养成高级合伙人的典型。

目前协力所的涉日法律服务团队以中青年律师为中坚力量,形成创始合伙人、高级合伙人、合伙人、2—3年执业律师、助理律师这样明显的梯队搭配。像姚重华与王炜这样资深律师的经验得以传承,骨干律师的开拓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青年律师们有快速学习的渠道和氛围,这是协力在近二十年涉日法律服务中传承下来的重要经验。

律师的核心价值

是用专业管控风险解决问题

涉外法律服务并不是单指某个专业,而是一片领域。对想要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而言,它最大的需求是因为自己不了解中国的情况, 需要专业的人士给出合理的方案和建议,以便决策,这就涉及非常宽泛的各种专业法律。从政府产业投资政策、外汇管理、外资并购规定、公司设立等相关规定,到具体的劳动、税务、债务、知识产权等诸多 专业环节,都需要通过律师团队实现对接。

这些法律内容与国内的民事诉讼、交通肇事等案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产业指导目录、外资并购规定等内容,在学校的法科教育里不太涉及,需要律师在工作中从头开始研究。这就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要求。



叶晨在自己长期的执业中,也发现日本企业到中国境内投资,会想尽一切办法避免诉讼,如果事情发展到诉讼阶段,对客户而言,意味着项目几乎是失败的。即便是不得不发生纠纷,也要通过最小的成本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这就要求律师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绝不仅仅只是解释法条和运用法条

以公司清算退出为例,企业面临最棘手的问题是安抚安置员工,劳动法规对清算安置员工做出了补偿规定,但在实务操作中,律师必须考虑到除了法律之外的人情和惯例,预判风险给出解决方案,而这种方案又需要征得客户的理解和认同。

叶晨的团队不久前曾帮日企客户处理一件企业在华亏损清算的案子。客户因为亏损多年,希望在有限的预算内解决包括在华员工劳动解除和不动产处理、以及向日本总部汇报等系列工作。首要解决的是138名员工的安置安抚工作,他们派出了6名专职律师现场蹲点,倾听所有员工的诉求,综合考虑客户的要求,半年后圆满解决了这单案子,客户和员工都高度认可律师的方案。在他看来,这个项目30%是法律问题,剩下70%是需要了解这138名员工的情况和诉求,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普遍接受的方案。

非诉讼类业务最重要的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考验的是律师团队为客户解决问题,促成工作的能力。很多时候,事后救济的成本远远高于事前预防,经验丰富的律师知道可能在哪个环节会出问题,事先设计好商业模式和风险管控,帮助企业减少法律纠纷的精力支出,从而可以更加专注于生产经营管理。

敏锐把握趋势

是做好涉外法律服务的必备素质

外商投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因此,涉外律师必须敏锐地判断出相应的法律服务需求。王炜自 2000 年开始接触涉日法律服务,16年的工作中,明显感觉到不同阶段日企对不同法律服务需求重点。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外资纷纷扩大了在华投资业务。此后的6年里,他100%代理的全部是日企在华投资服务,一方面基于自己当时加盟日本国内做中国业务做得最大的律所,另一方面正恰逢日企对华投资活跃期,日本的三菱、日立等著名跨国公司客户纷纷扩大对华投资业务,其中还因为代理日本王子制纸在南通市的投资工作,而创立了协力的南通分所。这一时期的法律服务重点,集中在外企来华设立或并购方面业务。



2004 年因为商务部出台了一项关于《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4年第8号),主要针对外商在华开展分销业务做出政策调整,因此涉外律师服务主要集中在外商在华分销业务方面的法律服务。2008 年又因中国颁布“劳动合同法”,涉外法律服务的重点随之成为协助企业制定新的劳动合同、员工手册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随着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企业面临裁员,涉外律师的业务重点又转为帮助客户处理裁员等劳动事务。2012年之后,因为中日关系的恶化,不少日企从华撤资,律师主要帮助处理企业的撤离清算业务。

由此可见,涉外法律服务与全球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对于涉外领域中的律师而言,要求有高度的前瞻性,不断地走在行业前沿,敏锐地判断趋势,把握下一个机会。目前,作为涉日法律业务的衍生,协力律师也通过担任在日投资的中国企业的监事来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后在境外的法律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

为外企提供本土资本服务

涉外法律服务面临新升级

回顾近十年的中日经贸发展,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即以前的日资企业主要来华开设工厂或分支机构,只是把中国当成一个加工中转地,当时的涉外业务重点主要是代表企业与政府谈判,以期获得廉价的土地、优惠的税金,帮助进行进出口、公关交涉等,再到相应的劳动、债权等服务,其实都属于传统涉外法律服务。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想到中国来发展,想要在中国市场扎根,逐渐开始考虑如何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这让王炜敏锐地得出一个判断,随着产业升级和经贸交融,涉外法律服务的概念会逐渐淡化,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领域,从生产制造业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国内国外市场和法律服务的融合会越来越成为趋势,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来华日资企业寻求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这将是一个新的更细分的服务领域。

事实上,王炜和他的团队从 2014 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尝试,如何把日本对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经验运用到中国来,为日本在华的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他们也正在为几家日本企业在华挂牌新三板提供法律服务。为此,他报考了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目前在修习经济学课程,主要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日本是如何对中小企业进行鼓励、保护的。他同时还发起设立了协力所破产清算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他认为,涉外投、融资与自主清算将是传统涉外法律服务的升级方向,判断趋势之后要做的,就是及早布局。

最好的律师并不是打赢一场场官司,而是化干戈为玉帛,让委托人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非讼业务律师的最大成就感,在于委托项目的圆满达成和客户的信赖。

作为两位资深的涉日律师,王炜和叶晨这一看法不约而同。敏锐地判断和把握下一个趋势,才能持续做好、做精涉外法律服务事业。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