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化解9万多起纠纷,上海18项办实事项目了解下丨律新社在现场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律新社丨编辑部出品



组织各类普法宣传活动5800多场,为23万余名群众、4500余家企业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办理“最多跑一次”和“一次都不跑”公证事项5000余件,为600余名80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为95500多起矛盾纠纷进行调解,为6100多名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这是上海司法行政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的初步成效。6月10日,在上海市司法局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项新闻发布会上,律新社在现场了解到,后续,上海市司法局将继续推进18个重点项目,以项目化方式,进一步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6月10日,上海市司法局召开上海司法行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新闻发布会。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陆卫东介绍了上海司法行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总体情况及重点项目主要内容;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吴琦,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宋烈,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王东晟,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言浩共同答记者问;发布会由市司法局新闻发言人、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罗震川主持。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在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的部署要求,市司法局研究制定了《市司法局系统“学党史、见行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加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坚持把实践活动贯穿到党史学习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司法行政工作的各方面,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以“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实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根据工作方案部署,上海司法行政系统围绕法治上海建设、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创新、平安上海建设、普法宣传教育、大调解格局建设和志愿服务等重点方向,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




年初上线的“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收录集成了900余份地方性法规文件、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并正式入驻“随申办”服务大厅,市民群众在手机上就能方便快捷地查询到相关权威规定,截至6月9日,系统访问量已超过245万次,日均访问量达到1.8万次


上海16个区全面建立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遍及全市215个街镇6000多个村居,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免费专业的调解服务,不用打官司、伤和气也能解决各种矛盾纠纷;


提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方案,在全市正式启动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并发布纳入告知承诺的证明事项总目录。


据不完全统计,“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共组织各类普法宣传活动5800多场,为23万余名群众、4500余家企业提供免费法律咨询,2200多名律师、240多名公证员、3200多位法律顾问、4800多位法治带头人、12300多位法律明白人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全市共办理“最多跑一次”和“一次都不跑”公证事项5000余件,为600余名80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为95500多起矛盾纠纷进行调解,为6100多名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市司法局党委感到,要进一步聚焦重点,以“法治惠民、简政便民、服务利民、监管安民”为目标,以项目化方式,进一步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常态长效。经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发动征集、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18个重点项目。(详见文末)



(一)聚焦法治惠民,重点推动四个一批。


一是推动一批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地,发挥市委依法治市办统筹协调作用,聚焦反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整治殡葬领域非法违法活动、一站式多元解纷、老年人特殊司法保护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法治问题,推进10个市级项目和10个区级项目;


二是推动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立法项目启动,深入基层立法联系点,围绕“老小旧远”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建立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科学民主立法新模式,推动将群众关注关切纳入立法计划规划;


三是推动一批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出台,清单范围将进一步拓展,让更多的群众和企业感受到制度优化带来的实惠;


四是推动一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争议得到有效化解,切实加强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依法进行调解,推动行政争议得到有效解决,实现案结事了。


(二)聚焦简政便民,重点抓住4项举措。


一是积极落实72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目前,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格证明、医疗机构名称变更证明、从事生活垃圾运输服务船舶证件等12项证明事项已落地实施,其余首批32项也正在大力推进,将在今年6月底前实施,后续,将积极推动第二批17项在今年年底前实施,第三批11项在2022年6月底前实施,真正让群众少跑腿、享便利;


二是大幅增加办理公证“少跑腿”项目,本市“最多跑一次”公证项目总数将由103项增加至200项,增幅达到94%,“一次都不跑”公证项目总数将由91项增加至120项,增幅近32%,不断提升群众办理公证的便利程度;


三是仲裁立案实现“一次都不跑”,通过信息化建设简化立案流程,让当事人无需为立案往返奔波;


四是精简优化法律援助办理流程,进一步推动法律援助指尖办、全市办、就近办、上门办、轻松办、快速办、优先办等便民举措。


(三)聚焦服务利民,重点推动8个项目。


一是让“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家喻户晓,在全市每个街镇服务中心播放公益广告,在全市每个村居张贴一张公益海报,在全市每个社区讲授一节公益课程,给每位上海市民推送一条公益短信,让上海城市法规全书走进千家万户,真正惠及于民;


二是12348公共法律服务信息进万家,扩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的社区推广,提高市民获取公共法律服务信息的便捷性,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惠及面;


三是为万家民营企业开展免费法律服务,助力民营企业提升法治化市场竞争力;


四是组织万名人民调解员为“老小旧远”提供服务,充分化解矛盾,努力为民解忧;


五是组织万场法律宣讲活动,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六是为万名特殊人群提供更加便捷的法律服务,包括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和在线服务平台等;


七是村居法律顾问实现“门诊预约”精准对接群众法律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满意度;

八是公布司法鉴定、公证机构和人员信用等级,让人民群众在寻找相关机构和人员时有所参考,不再“犯难”。



(四)聚焦监管安民,从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考虑出发,重点推动2个项目。

一是为服刑人员家属依法办理社会事务等提供方便,围绕比较常见的服刑人员家属办理动拆迁、房产买卖、民事诉讼和婚姻家庭等9类事项,推动各监狱出台指引,在符合监狱管理规定的同时引导服刑人员家属依法办理,维护服刑人员家属的合法权益,服务保障一方平安;


二是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开展跟踪回访活动,组织280名民警成立回访工作组,对近三年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上海籍人员进行“应见尽见”回访、“应采尽采”问需、“能帮尽帮”解困,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为了更好了解群众的评价和需求,市司法局将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验官”活动。


届时,将在全市的公共法律服务场所和各类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活动现场,向社会广泛宣传告知这项活动,邀请广大市民担任“公共法律服务体验官”,对法律服务打分并提出意见建议。


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评分情况将定期反馈给相关服务主体,督促他们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对于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市司法局也会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对于其中有助于改进工作的“金点子”,将虚心采纳并为相关市民颁发“特别贡献奖”。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重点项目介绍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1
推动一批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地
聚焦反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整治殡葬领域非法违法活动、一站式多元解纷、老年人特殊司法保护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法治问题,发挥依法治市办统筹协调作用,大力推进10个市级项目和10个区级项目,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在法治方面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2
推动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立法项目启动
深入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围绕“老小旧远”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立法调研,推动纳入立法计划规划,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立法参与度,建立“收集问题-调查研究-草案起草-意见征询-宣传解读”的一整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科学民主立法新模式。
3
推动一批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出台
扩大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范围,新增交通、规资、气象、水务等领域清单,不断拓展免罚清单的覆盖面,让更多的群众和企业享受到制度红利。
4
推动一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争议得到有效化解
深入研究行政复议案件中的行政争议,围绕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争议,加强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加强释法说理,依法进行调解,推动行政争议得到有效解决,实现案结事了。
5
积极落实72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
按照《上海市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方案》和总目录,积极推进本市72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及时落地,真正让群众少跑腿、享便利。
6
大幅增加办理公证“少跑腿”项目
本市“最多跑一次”公证项目总数由103增加至200,增幅达到94%,“一次都不跑”公证项目总数由91增加至120,增幅近32%,不断提升群众办理公证的便利度。
7
仲裁立案实现“一次都不跑”
开发“仲裁网上立案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简化立案流程,当事人可以在线直接办理立案登记手续,当事人无需为立案往返奔波。
8
精简优化法律援助办理流程
通过信息建设和流程优化,进一步推动法律援助指尖办、全市办、就近办、上门办、轻松办、快速办、优先办等便民举措。
9
让“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家喻户晓
“四个一”推广法规全书:在全市每个街镇服务中心播放一条公益广告,在全市每个村居张贴一张公益海报,在全市每个社区讲授一节公益课程,给每位上海市民推送一条公益短信,让上海城市法规全书走进千家万户,真正惠及于民。
10
12348公共法律服务信息进万家
扩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的社区推广,通过居村委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向老年人、困难群体等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机的目标家庭发放服务卡,列明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和获取方式,同时在全市各居村推广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二维码等,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度和惠及面。
11
为万家民营企业开展免费法律服务
组成“律师志愿服务团”,与工商联及各类商会对接,为万家民营企业提供免费“法治体检”等法律服务,并提出优化解决方案,助力民营企业提升法治化市场竞争力。
12
组织万名人民调解员为“老小旧远”提供服务
聚焦“老小旧远”问题,组织万名人民调解员走进全市社区、养老院、中小学提供法律服务指引和矛盾纠纷化解服务。
13
组织万场法律宣讲活动
围绕民法典、交通法规、物业管理、民宿管理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全市组织万场法律宣讲活动。
14
为万名特殊人群提供更加便捷的法律服务
为全市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开通公证、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办理等,对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服务;联合市残联开通“云助残服务平台”开展在线法律咨询和法律宣传。
15
村居法律顾问实现“门诊预约”精准对接群众法律需求
开通“门诊预约”服务,居(村)民可通过居(村)委会在预约时提出相关法律门类需求,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将根据需求精准匹配相关村居法律顾问等专业律师,为居民进行“面诊咨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16
公布司法鉴定、公证机构和人员信用等级
组织发布司法鉴定、公证机构和人员的信用等级,便于群众查询比较。
17
为服刑人员家属依法办理社会事务等提供方便
推动各监狱为服刑人员家属依法办理动拆迁、房产买卖、民事诉讼和婚姻家庭等9类事项提供方便,维护服刑人员家属的合法权益,助力一方平安。
18
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开展跟踪回访活动
组织280名民警成立回访工作组,对近三年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上海籍人员进行“应见尽见”回访、“应采尽采”问需、“能帮尽帮”解困,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点击图片即可享受限时特惠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