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参加第四届全国劳动法律师职业发展大会,分享劳动法律服务品牌指南打造方法; 11月7日,应四川省律协邀请,和四川省第四期律所主任(管理合伙人)培训班的各位主任交流律所的品牌建设; 11月9日,应“新则”邀请,和大鱼对话律所品牌和海派律所的特点; 11月17日,应“法律先生”邀请,为受疫情影响区域的律师讲公益课,在青海省律协“大律师*微课堂”讲青年律师IP打造品牌课。
现在看来,律师们对于品牌建设课的火热关注,和我的预期一样,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目前,国内规模所的律师人数依然在增长中,比如盈科律师事务所已经达到13000多人,这距离2020年11月1日盈科发布的“盈科成为全球首家单体突破10000名律师的律师事务所”,仅仅过去两年,人数增长率达到30%。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排行前50的规模所人数平均增长率都在15%左右。
与此同时,“海派律所”也开始“出海”。2021年开始,上海律所向各地扩张的趋势逐渐明显,在外省市设立分所的数量和增速均创近3年来的新高,超过疫情前水平。数据显示,上海律所在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共设立了443家分所。
中国律所的扩张是在寻求规模化。那么,律所规模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首先,规模化的第一效应是品牌化。规模效应可以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在获客方面赢得更多机会。法律服务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因此,被看到越多,标签越显著,就越容易被选取。
其次,品牌化之后不仅可以获得客户,还能吸引更多好律师;好律师多了,创收自然会高,创收高了之后,公共资金就可能增加,公共资金多了就可以更宽裕地投入中台管理运营;中台运营管理加强了,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律师,还可以更好地服务客户,从而让律所从为律师服务赋能转变为真正为客户服务,实现律所的真正价值。
确实,律所的真正价值一直是行业探讨的焦点。
律所究竟是为律师服务还是为客户服务?这个在其他行业都显而易见的问题,在律师行业里则特别“拧巴”。
按道理,律所作为一个组织,应该有一定的组织担当和固定的服务流程。但是由于目前律师行业的服务模式依然以个人团队为主,分配方式依然以提成制为主,这使得律所目前的功能主要体现为:
提供办公场地和设施以及财税支持; 律所品牌增值和资质荣誉; 建立培训文化帮助律师成长; 加强沟通提升内部转介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律所当前的部分价值。
随着客户需求的增多,大家逐渐认识到,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客户市场的现代化决定了律所和律师服务的现代化水平也必须提升,单打独斗无法适应复杂多元的客户需求,必须联合起来才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高品质服务,这样才能保障一直和优质客户站在一起。优质客户资源也是衡量一家律所品质的重要标准。目前,很多一体化律所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被优质客户所选择就是律所建设目标。
因此,律所真正的价值还是要回归组织价值和组织能量,这是一种集约化生产和服务的能力。
建立这样的服务体系,需要很强的中台管理运营作为支持,这也是当下行业里热议“一体化”建设的原因。越来越多经验丰富的律所管理者认识到,不朝着“一体化”的方向走,未来必然危机重重。因此,启动规模化,建立品牌化,都是向“一体化”服务进而向“一体化”组织迈进的必经之路。
我记得,两年前我在一些观察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品牌化可以成为撬动规模化的支点,品牌化依然有很大的红利期。两年来,越来越多的规模所和新锐品牌所不断涌现,行业的品牌化程度明显提升,但这依然只是开始。
参考这半年来我和团队访谈调研的律所,这些成功经验有很多其实是无心插柳、顺势而为。确实是因为这几十年来的顺风顺水,才让很多大佬感慨,律师行业赶上了如此快速的发展期,才有了如今的行业红利。但是接下来,受疫情、经济衰退、行业监管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已经到了考验律所“内功”的时候,更规范、更高品质的运营管理可能将成为下一阶段的行业竞争所考验的核心能力。随着线上经济和数字化时代到来,各类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资产的积累又成趋势,数字化品牌迎来了新的红利期,这个风口,不应该再错过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律新V品推出的各类律界品牌影响力项目申报,年底将推出“品牌盛典”,将这些优秀案例隆重发布,打造成为律界品牌MBA案例模板,供行业内参考借鉴,共同打造自己的品牌传奇!
更多“凤梅姐说”文章(2015年至今) 请扫码进入律新社小鹅通“凤梅姐说”专栏查阅
责任编辑丨M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