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5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行程码、健康码、核酸检测等,开启了“剧终(ending)模式”。3年来,我们习惯了各种不确定性,迷惘和“卷”俨然成了主题词。虽然人们一直说周期性是暂时的,经济是长期向好的,但是现实很骨感。在律师行业,伴随着经济下滑、疫情因素以及监管升级,许多人都在支撑着。 不过,最近在线上线下的走访交流中,我从一些有趣的业内人士,尤其是一些从业30年以上的律师身上,发现了穿越周期的共同“法则”——即使在很差的环境中依然努力“支棱”着,坚信热爱无价,同时也坚定地将这份热爱和乐观传播到组织中来。只要他们处在热爱的事当中,就不会剧终。显然,一旦机遇来临,他们依然会是大戏闪亮的主角。
一位几乎试过所有拓客方法的老律师说,他想用一身病的事实告诉青年律师,以专业立身,有办不完的案子。不要走捷径,也不要入坑。
前两周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访了一位上海滩的老律师。他说,自己从1984年从事律师职业至今,40年来没有一次开庭迟到过。他对专业要求极其“苛刻”,律所青年律师讨论案件,如果打错3个错别字,他就不会再讨论。他带徒弟有一套方法论,但他忧虑的是,一些律师对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他呼吁行业里应该关注解决青年律师的迷惘问题。他说,他经历了做律师的所有阶段,律师行业很多拓客方法都用过了,确实赚了很多钱,但也得了一身病。他现在看到很多律师还在拿命做案子挣钱,他太想和很多人说:千万别重蹈覆辙了,这都是坑!但是,面对很多客户喜欢用应酬方式考验律师是否“上路”“靠谱”的问题,他提出的解决方式是:把专业做好,好到别人对你不得不信赖和依赖。无论是对律师还是律所,都要先做小、做精、做好,然后再变大。他最欣慰的是,他用这种方法带徒弟,徒弟不用再和客户喝酒了;每个案子都做到极致,客户开始越来越多了。于他个人而言,案子没有大小,法律就是热爱,在热爱中专注细节,不断完善专业,其乐无穷。即便遇到疫情,有活就把活干到极致,没活就把专业研究到极致。他坚信,法律人首先要业务过硬,拥有专业价值观,利益自然随之而来。害怕付出、想走捷径,这些必然有隐患。
听着老律师笃定地讲着这些成功定律,我很庆幸有各种机会接触很多“真人”。颇为巧合的是,我发现“真人”讲的话越来越趋同,大道至简。我也有责任把这些“正道”传播出去,说不定某句话就可以帮助到某些尚在迷茫的人。
一位做了近30年涉外业务的律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外资所执业,他见证了外资所在中国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律所的成长。他认为,律所真正的一体化是拥有一体化思维,真正的专业化是不受价格等外界因素影响,任何时候都要保证高品质服务。
遇到这位外资所资深律师时,我正和几位中资所合伙人在谈论今年艰难的年景。我有意将话题抛给他,请他谈谈外资所如何穿越经济周期。
他说外资所这几年也遭遇了艰难时期。他们曾经见证过所有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办时排队来律所办业务的盛况,这是早期某外资所的辉煌。但很快他们就遇到了竞争,直到被中资所“打趴”,不少外资所关门退出中国。
好在,大多数外资所是一体化运营,即使遇到周期性事件,一个地区的律所业务不好,但是其他地区的业务还可以,合伙人收入可以综合平衡,因此,外资所很多合伙人基本上都不太换所,愿意在一家律所长期工作。此外,合伙人还很乐意带年轻人成长,让年轻人成为合伙人是他们的荣耀和成就之一,因为这样,一家律所就可以生生不息。在管理上,很多外资所合伙人都在一线,兼职做一些管理。比如,有的外资所规定,即使是参与管理的合伙人也必须保证每个工作日有7小时做案子,极致专业是立身之本。大家很少为发展速度焦虑,因为律所和律师本身就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专业活,耐心是基础。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高品质的服务,哪怕客户还有不理解,都不能降低专业性。
当然,这一切是基于国外律所小时制收费模式。
他觉得中国律所发展很快,中国客户也在成长中。这个观点立即得到了周围中资所律师的认同,尤其是一些在外资所工作过的中国律师,大家认为外所整体服务的专业化极致水平和律所的一体化服务程度,都是中国律所还需要花时间建设和学习的。
让我特别有感触的是,现在国内所关于律所一体化的设想,其实大多数还停留在形态上。真正的一体化,是实打实地认为成员彼此之间是“一体”。我想起了“生命的本质是‘合一’”这句话。一个组织如果真正具有自运转的能力,宛如生命体,必须具有共识和默契,一体化意味着组织成员之间意识和行为要有更多的融合。只有我们真正认为彼此是一体的,才能消融很多矛盾和分歧,达到真正的凝神聚力。做到这一点,除了制度之外,更多依靠的是文化和信念,还有长期主义的耐心。

开了28年律所,一位特别欣赏新东方直播间团队的女主任,自嘲干了很多傻事,仍然坚信理想和情怀,相信“做一个有趣的人”才是做人的真正目的。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的陈臻主任是律新社推出“卓越之道”直播以来的第一位女主任。作为中国专注能源、环境、基础设施领域行业的律所,成立于1995年的阳光时代经常雄霸各类榜单。12月5日,做了34年律师的陈臻主任在直播中聊起自己和对律所管理的认识,非常坦诚、洒脱,在其几次“自嘲”的背后透出了别样的人生大智慧。阳光时代是一体化律所,因此,系统是必备。为此,陈臻说,自己多年前就曾带着一位程序员,花了8天8夜画出系统原型,但是上线之后,听到了各种意见。她说,律所数智化是梦想,但实现太难了,说起来真是有各种吐槽。她又自嘲说:“微信还有很多bug呢,何况这项工作需要投入很多钱,律所缺乏完备条件,只能慢慢迭代,总归会越来越好。万一系统将来完善了,还可以给同行用呢。”数字化和数智化对任何一家所而言都不是容易的事。陈臻自己啃着硬骨头,面对各种“打击”,依然乐观前行。无意中,她已经又成了这一细分领域的开拓者,要不人们总说,机会眷顾那些有勇气的先行者。
谈到行业的人才培养,陈臻非常赞成非法学专业的人士来学法律,因为这样容易有跨界思维。她自己就是一位学电力的工科女,在1988年通过律师职业资格考试,她把电力和法律结合,创立了电力行业的法律服务模式。她自曝曾和高校合作尝试过培养跨界人才,虽然在花了一笔钱后失败了,但是她依然坚信,法科生要多读书,拥有一些其他行业的经历是非常有益的。她很欣赏新东方团队,尤其是东方臻选直播间的团队,这些年轻人读书多、又乐观。她说,人一定要多读书,保持学习状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样别人和你在一起才有意思。
我在陈臻身上也看到了这种既有趣又乐观的精神,也很受启发。有趣是人生的第一位,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滋味,才能把生命的热情倾注在每个细节里,法律服务只是之一。要想了解陈臻主任更多有趣的治所故事,敬请关注“律新V品”发布的后续内容。

以上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从业30年以上的资深“行家”,其实都通过职业之道探究到了人生之道。他们都遇到过事业的波峰波谷,但是其共同的状态就是一直在用专业主义“支棱”着,都坚信时间复利。只有坚守了你所真正热爱的,专注成为擅长领域的专家,你就会获得成功和喜悦——人的内在驱动力终究会超越周期。
用梅西的话来说,“成功的背后都是极度专注、以及对每个细节的把握。”其实,每个领域的成功的方法如此相似。极度专注也会带来极度乐观和强大信念,这些也是取得成就以及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这就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支棱”的原因。关于“支棱”的故事,我们还有一波这样的案例可以分享。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和组织,欢迎向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顺便预告,2023年1月6日,首届法律服务业品牌发展论坛暨律新社2022年度品牌盛典上,我们将发布一大票品牌影响力案例,欢迎申报和参会,共赏专注与细节之美!
更多“凤梅姐说”文章(2015年至今)
请扫码进入律新社小鹅通“凤梅姐说”专栏查阅

责任编辑丨Mars
律新V品律新社创立于2015年8月,是专业服务业知名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内设“律新研究中心”、“律新品牌中心”和“律新咨询中心”,致力通过新媒体、产业研究和品牌服务,推动产业价值提升。新媒体矩阵有“律新v品” “律新帮” “律新V研”。
27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为了更好地展示优秀律所的发展之道和品牌建设经验,助力行业品牌化进程,律新社将推出《律所卓越品牌影响力指南(2022)》和《中国律所卓越品牌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指南》《报告》),同时邀请在专业服务领域成绩与特色显著,并在品牌建设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律所申报,展示品牌建设成果及优秀案例,根据“品牌识别力”“品牌生态力”“品牌活跃力”“品牌评价力”四大维度,共计百余项二级指标进行初评,同时结合专家、客户、法学生、网络调研等评价,确定《指南》入选名单。我们将根据申报品牌建设案例,选取2022年度律所品牌影响力优秀案例,推出“2022年度特色品牌影响力大奖”“2022年度品牌管理影响力大奖”“2022年度公益品牌影响力大奖”“2022年度创新品牌影响力大奖”“2022年度活跃品牌影响力大奖”“2022年度文化品牌影响力大奖”六大奖项,以激励律所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更多成绩。《指南》申报将于2022年12月15日截止。《报告》和《指南》计划于2023年1月初律新社主办的“品牌盛典”发布,并通过百余家媒体进行曝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