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华:法商融合思维指导下的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实践丨律新社2025品牌盛典经典演讲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律新社编者按

企业出海,法律护航。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法律服务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法律环境复杂性、文化差异、合规风险等多重挑战,也对律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中国律所护航企业出海的重大课题。


图片


2025年2月22日,“加油·置顶热爱”第三届法律服务业品牌发展论坛暨律新社2025品牌盛典召开,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法学博士蔡正华作“法商融合思维指导下的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实践”主题演讲。他分别从“法”“商”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出海的现状与多重挑战,并分享了在“法商融合”思维下,盈科建立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护航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经验。蔡正华博士的主题分享整理如下:


1

商:中国企业出海现状


我国企业出海已经迈入4.0阶段(2022-至今),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逐步建立全球产业链发展,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中企出海主力由低端制造业产品拓展至互联网、消费电子、汽车、游戏文娱等更多元、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出海关注点也由产品制造转移向品牌能力建设,追求品牌效应,通过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稳固的市场份额


在这样的企业出海背景下,“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法律服务究竟用中国律师还是用外国的律师?”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律师该思考的是“怎么样去跟国外的同行一起去努力帮助客户,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


图片


同时,现在还有一些同行经常讲一个命题,大体意思是中国律师在出海过程中“怎么样去面对同样来自中国的律师的竞争?”这同样是一个伪命题,正如马斯克当初来中国的时候,放开了首批四百多项最核心的专利,这是中国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最根本的背景,他当时表示“真正的敌人不是其他的新能源车”,他的敌人是油车——上一代的竞品,马斯克希望培养起友军,去和更多的燃油车竞争,让新能源汽车更多地占据市场。


胸怀同样的理想,盈科的出海思维,也是能够跟所有的中国律师同仁一起,陪伴中国企业走出去,帮助中国企业在世界上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也是盈科作为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全球最大律师事务所践行“大而有责”理念的写照。

02

法:中国企业出海的多重挑战


很多人认为,企业的出海必然带动法律服务的国际化,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仅仅是间接投资,比如金融投资(如炒股或投资美股),那么法律服务的需求相对简单。例如,如果遇到上市公司虚假披露的问题,你只需在华尔街聘请一位律师提起诉讼即可。


然而,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情况远比这复杂。我们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企业真正地介入到海外市场的竞争中,进行产业性投资。尤其是当投资规模达到上万亿级别时,法律服务的跟进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赖国外律师或律所是否足够放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出海模式的选择、地缘政治及法律规则博弈、海外子公司管理控制博弈、跨境架构设计与税务、知识产权出海风险、海外用工风险、反腐败及反洗钱合规等挑战。


图片


作为一名盈科律师,或许我的外语能力并不突出,但近年来我同样开始注重涉外业务和出海领域的法律服务。这其实不是源于我个人的兴趣,而是出海业务已经成为整个盈科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在盈科,如果不谈涉外业务、不关注出海,似乎会显得有些落伍。换句话说,在盈科体系内,出不出海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怎么样保障好客户出海才是真问题;也就是说,当很多同行还在好奇或者讨论要不要出海的时候,盈科对出海的态度是:不但要出海,而且是ALL  IN(全力以赴)


当然,客观讲这种氛围并非律所自身刻意营造,而是客户需求带来的必然趋势。


比如最近我遇到的两个典型案例,深刻反映了企业出海需求的变化:


一方面是我团队的拳头法律服务领域——反洗钱法律服务:随着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执法力度的加强,许多客户开始向我们咨询如何应对出海过程中反洗钱的合规问题。


另一方面是海外投资的挑战:我们的一位传统领域客户原本计划在墨西哥投资建厂,但由于美国当前政策的变化,他决定直接在美国投资投产。然而,在租厂房这样一个小细节上,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在与美国房东签订厂房租赁合同时,房东要求提供两份材料与函件。在美国法律中,对于国家安全审查以及敏感身份的调研通常只是参考项目,甚至与房东无关,通常并不要求房东审核此类材料。但如今,由于特朗普强调国家安全和中美竞争,这些要求变得更高。这种变化不仅增加了客户的挑战,一些合规意识强的厂房出租方就开始要求承租企业提供前述审查资料或者豁免函件。这些更复杂的要求也让律师面临更多面的服务需求。


在这样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盈科的法律服务出海既是被动的,更是主动的,而且不仅在传统领域进行了涉外探索,甚至在刑事法律服务领域成立了涉外刑事法律服务中心。


图片


回顾中国律师行业发展史,存在着所谓的“外资所”时代、“红圈所”时代等不同阶段。如今,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步伐的加快,中国律师行业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有望也经历外资所在中国遇到的“黄金十年”一样的发展期


总之,我相信,中国企业出海不仅会推动自身的发展,也会为中国律师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崛起创造条件。就像外资所曾经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一样,未来中国企业出海的浪潮将为中国律师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03

法商融合:

盈科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

助力企业出海无忧


盈科向来注重国际化,创业初始就秉持“打造盈科品牌、锻造专业服务、发展规模律所、布局国际道路”的实践战略,并于2021年开启“国际化、专业化、数智化、碳中和”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把国际化摆到了律所发展的最优级。


图片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法律服务的国际化不仅是行业发展的趋势,更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然要求。我们希望通过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全球化的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即“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这个生态圈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图片

第一,了解客户需求

客户需求的挖掘是法律服务的起点,但很多时候客户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他们可能每天关注新闻,却对自身商业决策的选择知之甚少。例如,企业主可能不知道在坦桑尼亚投资建筑用砖是否比在赞比亚更有利可图。同行之间往往不会分享这些信息,而专业的商业调查也难以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因为这些决策还涉及安全和国别问题。


我们的任务是通过专业的分析和建议,帮助客户明确需求。我们的理念是:从商业角度出发,创造机会、促进交易,最终才是通过法律手段帮助客户解决在商业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才是我们服务的基点。我个人的看法一直是:没有交易,就没有争议;没有争议,也就没有法律问题。盈科人永远都把实现客户的商业目标作为自己法律服务的最重要追求。


图片

第二,匹配专业人员

在全球范围内匹配专业资源是法律服务的关键环节。在国内,我们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法律服务团队,早就实现了国内层面的一小时法律服务圈建设。但在国外,尤其是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或外国企业“引进来”时,匹配专业人员的难度更大。


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帮助中国企业到海外寻找商业机会,也协助外国的投资发展局等权威机构到中国招商引资。这种双向对接需要强大的专业支持。我们通过“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实现了快速、精准的专业人员匹配,确保客户能够获得最适合的服务。


图片

第三,实现精准对接

精准对接是服务落地的关键环节。我们讲的对接,不只是找到人,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目前,盈科全球法律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96个国际城市。不仅解决了“有没有”法律服务资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当地同事的协助,实现了服务者和途径兼具的高质量服务。


以非洲为例,我们已经密集派驻拥有海外法律服务视野和服务经验的团队,深入当地市场,筹建律所的同时还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这种做法类似于华为当年的“铁军出海”战略,先在当地建立团队,再逐步扩大影响力。在国内,我们也积极与非洲各国大使馆、参赞和领事馆官员合作,进行产业政策宣讲,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海外市场,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出海是陪伴式出海,从客户有了出海布局的想法时我们就已经寸步不离。


图片


另外,在具体的出海过程中,很多法律服务产生于中国的中小型电商企业的需求。


中小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常常面临被“欺负”的情况。例如,支付了货款或定金后,却无法找到交易对方,导致维权成本过高,甚至不值得去打官司。更糟糕的是,一些企业还可能被国外企业以知识产权侵权为由起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否应该维权?如何维权?在这里我分享盈科的一个案例:在亚马逊平台卖家侵权品牌商标案中,中国的一家电商公司被告侵权。以往,中国的中小企业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往往选择逃避,认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是最简单的解决方式。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导致企业在海外市场失去信誉和机会。盈科通过专业的法律服务,利用商业规则进行处理,通过当地国外人接受的和解谈判机制,成功解决了侵权纠纷问题。我们告诉客户,遵守规则、积极应对,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和尊重。另一个是关于出口管制的中国汽车配件出口欧美供应链合规项目,盈科都通过专业的法律支持,帮助企业应对复杂的国际法规,确保其合规运营。


盈科通过法商融合的思维和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的实践,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在未来,盈科期待与同行多多合作,助力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律师的风采!





↓扫码观看演讲视频↓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