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5日),“不良资产+互联网”的新产品——为安金融上线,而它背后的“法律+金融”平台也浮出水面。8年前,董冬冬从“新闻人”转型到“法律人”,如今又要从“法律人”转型到“金融人”,他以为安金融创始人的身份一路“跑”来,用互联网的速度,又将在法律圈激起一波涟漪。
为安法律金融涉足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它基本的功能又立足于传统的法律服务业。在没有上线之前,它已经在线下默默地运行,而大背景是金融机构与民间投资不良资产大正在面积爆发,数以万亿计的不良资产横亘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道路上。
资金端告急、资产端告急、处置端也在告急,这是一场正在发酵的危机。如果说不良资产的激增是一座堰塞湖,那么它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开闸泄洪,然而这是一场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工作。“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新闻人的敏锐、法律人的沉稳、金融人的精细,董冬冬看到了“危中之机”,这背后是千亿万亿的大蛋糕。
当然,不良资产处置早已经有人涉足,甚至被相当多的大机构垄断为之。如果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没有人可以轻易改变这个游戏规则,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一切皆有可能。随着司法公正、司法信息公开,以及大数据和信息协同技术的使用,法律行业O2O的电商正在尝试跨界融合,做出惊险的一跃。
这一次,为安金融选择的是一个小切口,它将以诉讼融资这一市场细分为切入点,快速切入整个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然后咬下一块距离最近的奶酪。何为诉讼融资?在诉讼中,诉讼一方当事人(原告或二审上诉人)由于经济原因或对于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不愿或不能支付诉讼所需的律师费、公证费、保全费、鉴定费等费用,由第三方公司先行垫付,待案件胜诉后,第三方公司再收回其所垫付的款项,并根据案件结果,获取一定比例的收益,解决了处置端与资产端利益绑定的问题。
为参与诉讼及仲裁的公司提供资本及其他金融解决方案,这个听起来非常学理化的解释,说白了就是借钱给你打官司,打赢了还我钱和利息。在国外它已经是非常成熟产业,如美国GKC,澳洲上市公司IMF Bentham,都这这么操作的。中国律师界早就有风险代理业务,诉讼融资只不过是把风险代理的律师收费模式延展到案费、鉴定费、保全费等,甚至可以由此拓展到债权的转让与交易,债权的抵押融资等业务,而这在中国还是一汪蓝海,行业规模预计在几千亿元。
马云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梦想已经有了,可是距离实现还有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如何跨越?董冬冬直言,这需要靠他背后的强大团队,这不仅仅是指为安金融那支由技术极客、法律专家、金融产品专家三方面人员组成核心团队,还有覆盖全国的瀛和律师机构(Winteam500)线下56个城市的不良资产处置团队。这个平台的口号是:We And,Troubles End!(有我们,麻烦到此为止)。
真相到底如何,且看为安金融创始人董冬冬和新任CEO刘波怎么说。
律新社:简单介绍一下为安金融吧。
刘波:我们是法律金融,以诉讼融资这一市场细分为切入点,快速切入整个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以自有的覆盖全国的瀛和律师机构(Winteam500)线下56个城市的不良资产处置团队,并以此为基础,有效整合优化不良资产处置生态链中资产端、资金端、处置端三端资源,综合运用法律和金融的手段,为客户提供不良资产处置终极解决方案。
董冬冬:我们的平台希望不离开法律的本质,突出法律服务,同时借助金融的手段,来解决诉讼的需求,搭建一个交易平台,把非标产品标准化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律新社:为什么想到要做这样一个平台?
董冬冬:首先从目前的外部环境看,不良资产是一个爆发时期,不仅仅是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也包括民间的不良资产。从不良资产的爆发的趋势来看,资金端、资产端和处置端都面临不少挑战,这三个方面目前是行业的痛点,因为往往难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事情。在我们看来,运用互联网就可以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第一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第二可以成为交易平台。不良资产的核心问题是风控,我们做的这些事情就是为资金错配、资源错配,信息错配提供一些处置加供业链。
律新社:为安金融的运营方式是怎样的?
董冬冬:现在有一个企业有2000万的应收账款,当我们发现债务人有偿付能力,但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回债务,企业估计要交纳10%的交易费用,但是企业并不愿意花更多的钱或者没有更多的钱去追讨这比账款。那为安金融就可以提供服务:一个方案是我们帮你处置,先行垫付相关诉讼费用,然后邀请优秀的团队接案,一旦诉讼获胜并且成功执行,那么这就要扣除为安的处置费用和合理收益;另一个方案就是请专家对案件进行评估,可以考虑将这个不良债权收购下来,当然是会有不小的折扣,拿下来之后再交给优秀的团队去操作,让债权成功兑现。
这两个方案中,都可以考虑让大家众筹。我们已经线下处理过十多起这样的案件,只要评估后接受的案件,成功率都很高,收益率平均有25%,个案收益率更是有300%的记录。
律新社:诉讼的周期会不会很长?
刘波:一般法院拍卖处置的周期在14个月左右。随着整个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执行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可预期的流程可能会更短。尤其是如果实行了全网联通,执行力度就会非常大,那么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律新社:如何保证你们的诉讼成功率?
刘波:我们团队里有相当比例的人拥有法官从业经历,他们对案件的判断会比较准确,经过我们的评估,不能胜诉的单子一般不接。
律新社:万事开头难,你们开始怎样吸引客户?
董冬冬:我们前期准备采用“地推”方式,现在的合作伙伴里面有不少资产管理公司,还有P2P平台,有专门做债权催收的平台,这里本身就有不少的业务可以放到平台上来。何况整个瀛和律师机构的体系里面,有几百名律师专门做不良资产处置,既有经验,也有客户。目前线下处置方面经验比较足,风控方面没有问题,现在无非是把线下的模式放到线上。
刘波:我们模式的好处在于先有标,后众筹,不会像一些P2P机构让“资金站岗”的情况——即别人的资金到了,但你却没有合适的项目。资金来了就要给利息,还要保障本金安全,一些机构扛不住可能就会铤而走险。我们的模式则是先有一个线下的诉讼案件,这样就更符合投资的逻辑,而且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可。
律新社:国家有没有对这方面有或明或暗的限制?
刘波:据我们所知,对于收益类产品的众筹,目前没有什么限制,只是对于股权众筹有些要求,只有试点企业可以做。我们平台的重点其实还不是P2P,用众筹的方式去吸引投资者,当前市场上对于P2P比较敏感,我们是希望推出不良资产的互联网处置方案。我们选择3·15进行上线的签约仪式,而且举办一个小型的小型论坛,也是因为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体现品牌的含义,我们希望做一家有创新、合规的、为消费者有所考虑、对消费者权益有所保护的企业。
律新社:这个模式会不会让人想到你们与某些法院执行庭有合作关系?
刘波:我们团队中离职法官比较多,执行庭出来的离职法官也是有,甚至我本人也是离职法官,从对案件胜诉的评估和处理来说,确实有这方面的优势。但是,像上海这样是一个司法透明公正的地方,应该不会出现你们说到的问题,一个行业和平台的长远发展不可能是依赖团队个人的关系进行维系。我们团队的优势可以体现在和法院的沟通方面,还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判断胜诉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体现在专业优势,而不是人脉优势。
律新社:你们是立足在上海,但很多案件在外地,那怎么处理?
刘波:上海的诉讼环境在全中国而言都是最高效、透明的,所以也为我们平台的诞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涉及到具体案件的专业判断和评估,我们一般都是交给当地的律师和机构来进行,他们比较了解当地的司法状况和规律,经过他们的判断之后,我们的团队再综合判断,最终决定这个单子是否放到我们的平台上。
律新社:你们的长远的目标是什么?
董冬冬:我们现在还是想踏踏实实地把模式做出来,这中国首家这样做的机构,我们应该先试水,到现在为止,我们自己投进去200多万,还没有对外进行融资,因为我们不能拿投资人的钱去做实验,我们希望尽快把把模式打通。
刘波:整体来说,我们还是比较看重不良资产处置+互联网的这个大的市场。至于我们的切入点是否准确,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检验。
律新社:一年之内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刘波:一年时间太长了,对于互联网来说,一年内会发生太多事情。我们从3·15开始上线,希望4月份开始迭代,三个月之内我们会对产品和模式进行评估,评估之后对后续程序的加强和人员的配置做进一步地考虑。成功或者失败,可能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见分晓。
律新社:你们的模式是否可复制?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竞争?
董冬冬:我们的模式虽然可以复制,但是其他律所可能需要1-2年的功夫才能追上我们。他们没有“赢了网”和“法大大”,我们用“法大大”签约,用“赢了网”发包,没有类似用这两种工具性的手段是做不了的。我们现在全国有56个办公室,还有很强的技术的团队,这些都是核心竞争力。别人虽然可以做,但我们具有先发优势,当然,也不排除我们从“先驱”变成“先烈”,这就是创业风险,创业失败个三次五次都是正常。在这个新的领域,是有很大挑战的。
刘波:对于许多律师同行而言,可能不会愿意把自己几千万的业务放到网上去,也可能不愿意放着现有项目不做,冒着很大风险去进行一个新项目。所以,敢于做为安金融这样创新的需要魄力,需要勇气,还需要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