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战略升维:
重构执行破局力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理执行案件560.8万件,受理首次执行案件531.2万件,同比上升13.62%,执行案件存量仍处高位,实际执行到位率仍面临严峻考验。近年来,财产线索挖掘陷入数字化迷雾,程序救济与风险防控遭遇复合型挑战,数字化工具落地面临适配性鸿沟,执行领域遭遇一系列瓶颈。而高效、规范的执行,不仅决定当事人权益能否终局兑现,更关乎司法权威、诚信社会与营商环境的根基。本次沙龙通过搭建专业对话平台,汇聚了行业先锋力量,围绕执行领域的“硬骨头”展开思辩交流,从而共寻突围“执行难”的系统方案,探索开放、协同的执行新生态。

协力律师事务所创始人 游闽键
协力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游闽键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在当前法律行业普遍“内卷”的背景下,执行领域仍是一片值得开拓的“蓝海”,机遇广阔但也面临深刻变革与严峻挑战。他强调,尽管大量案件已胜诉,却因“执行难”无法兑现,不仅直接侵害当事人权益,更削弱司法公信力。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执行律师被赋予关键使命,绝不能满足于程序性操作——不能仅提交材料、被动等待,而应主动深入案件,通过全面排查财产、积极沟通法官、灵活运用执行措施,真正推动权益落地。游闽键进一步提出,执行不仅是法律技术的实践,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律师应以高度专业和强烈责任感,将裁判文书转化为当事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真正权益。面对财产查控困难、沟通成本高、程序空转等现实梗阻,需要律师提升主动调查和精准应对的能力,积极借助多种合法渠道突破壁垒。最后,他呼吁业界同仁借本次沙龙之机,加强交流协作,共同探索更高效、更规范的执行路径,以回应司法实践中的新需求与新挑战。

律新社创始人、CEO 王凤梅
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在开场致辞中深刻阐释了执行工作的战略意义,她指出,执行是司法的“最后一公里”,执行成效直接关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地根基、经济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支柱、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的实现通道以及司法公信力的终极检验。在当前经济形势变化与司法改革深化背景下,执行案件呈现量级攀升与复杂性加剧的双重特征,从不动产处置、跨境协作到执行异议裁判标准,均对律师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王凤梅强调,基于执行领域的战略价值,律新社将执行纳入重点关注领域,启动了“律新社2025年度风云榜-执行律师20佳”调研沙龙,本次沙龙旨在搭建实务律师深度对话平台,聚焦执行领域前沿议题与痛点问题,以现场智慧碰撞补充传统调研方式,为'执行难'系统方案提供创新解法。除此之外,律新社今年推出的“2025年度风云榜20佳系列”还涵盖了保险、政府法律事务、劳动法、婚姻家事、税务、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等多个业务领域,以助力构建专业精深化、品牌差异化、服务价值化的行业新生态,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可持续的专业动能。
02
攻坚实战:
解锁突围方法论
当胜诉判决在手,权益兑现却步履维艰,“执行难”如何破局?专业力量如何彰显“力行”之道?围绕构建专业化市场壁垒、执行僵局多维突破思路、不良资产执行创新方法、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团队协作体系重构等核心议题,与会嘉宾们展开深度研讨,结合自身实践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破局经验。

江苏泽执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主任 曾文庭
江苏泽执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主任曾文庭回归本源,以业务定位为切入点展开分享。他认为,专业化定位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服务能力、赢得客户信任的基石。随着“强制执行”已成为律师行业的标配和刚性需求,唯有差异化定位方可避免同质化竞争。他提出“执行案件要素拆分法”,将案件按主体、标的、法院、阶段、费用、地域、行业、财产线索等维度逐一拆解,通过“选多选少、选宽选窄”的组合,精准锁定目标客户。他也指出,其创办的泽执律师事务所正是以此方法论为指引,锁定“全国+建材行业申请执行人+建筑公司被执行人+执行标的200万元以上+执行全流程+全风险代理”的细分赛道,形成了独特的“冠军”业务。此外,曾文庭强调了资源禀赋与路径适配的辩证关系,建议青年律师可结合自身资源与区域司法特点,选择适合的细分领域深耕细作,逐步构建专业壁垒;也呼吁执行同仁携手破解“执行难”,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共筑健康高效的执行法律服务生态。

协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孙德通
协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德通瞄准经典实务,分享一例其亲历的历时一年多的执行案件,深入阐释了从“僵局”到“破局”的系统化攻坚策略。该案初期面临典型困境,两被执行人公司已空壳化,唯一可追责的境外自然人亦无财产、无居所、无行踪,执行陷入僵局。孙德通团队突破常规,创新采用多维手段破局:通过交叉分析信用卡与微信消费数据,锁定被执行人高频活动区域,实现关键突破;借助悬赏公告与社交媒体扩散形成舆论压力,迫使其主动现踪;最终协同法院司法拘留并推进拒执罪移送,最终促成被执行人签订5500万元分期清偿协议并如期履行。他强调,破解此案困局的核心在于整合“数据调查、舆论施压与刑责威慑”三大工具,实施“找人—控人—谈人”的精准打击策略。他总结,执行律师应善于将有限司法资源集中于对“人”的突破上,积极运用消费轨迹分析、悬赏公告、刑事追责等组合手段,以主动性、创新性和系统性思维将“死案”盘活,该案不仅彰显了律师在执行程序中的枢纽作用,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推动执行工作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破局”。

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桑林
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桑林从宏观视角探讨了执行律师的团队建设路径和业务开拓之道。桑林深谙执行裁判思维与司法实践难点,从法官转型律师后更专注于复杂执行案件与资产处置业务。他指出,在当前经济与司法环境下,执行法律服务已从传统的程序辅助转向资源整合、方案设计与风险管控等高附加值领域,律师需具备跨领域知识结构和系统处置能力,做到“广开视野,博采众长”。与此同时,律所及团队应打破传统作业模式,打造协同化、流程化、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并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该机制应以理性原则和人文关怀为核心,融合物质、成长与情感三重激励,从而强化专业化分工与协同机制,最终形成多维驱动的综合服务能力。桑林强调,执行业务的专业化建设离不开深度研判、工具创新与团队协作,需持续对接法院、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构建闭环式服务体系。他呼吁同行积极适应执行领域的新变化,通过强化专业布局和团队建设提升法律服务的实效性与竞争力,共同助力优化执行生态。

正策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中心主任 方智成
正策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中心主任方智成结合其多年实务经验,分享了关于创新执行策略的专业见解,并系统性地提出了破解“执行难”的“三级跃升”路径。他指出,当前执行积案数量庞大,传统意义上的“青铜级”操作,如财产查控、限制高消费等基础手段,已难以有效应对现实中的复杂情况。进阶级的“白银”策略则强调充分运用《公司法》等法律工具,通过追加股东或配偶为被执行人、推动追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方式深化执行,但这些手段的实际效果仍高度依赖于财产线索的发现以及司法机关的移送意愿,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瓶颈。真正高阶的“王者级”打法,要求律师跳出常规执行框架,将资产发现与处置视野扩展至跨境资产追踪、刑事手段追赃挽损、以及应收账款质押与冻结等高价值财产领域。尤其通过启动域外承认与执行程序、强化刑民协同、精准锁定并司法冻结应收账款等创新方式,可切实将大量“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扭转为“有资产可清偿”的状态,实现债权实现的破局。

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强制执行中心主任 王玮
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强制执行中心主任王玮系统解构了拒执罪移送中的证据标准困局与破题路径。他指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拒执罪)的司法适用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刑法明确规定了该罪的构成要件,但实际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数量远低于执行案件总量,占比不足1%,反映出“入罪难”的现实困境。王玮强调,拒执罪的认定需同时具备主体特殊、主观故意、行为隐蔽、情节严重等要素,尤其强调“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核心特征。他提到,即便行为人在诉讼阶段即转移财产,若判决生效后仍拒不履行,也可能构成该罪。然而,实践中公安机关与法院对证据标准、行为定性、人员责任认定等方面仍存在把握不一、移送意愿不强等问题。此外,王玮还介绍了卓建强制执行中心通过财产调查多元化、法官沟通高效化、执行策略精准化等方式,切实推动部分案件进入刑事追责程序,甚至打破法院多年“零拒执罪”纪录。他认为,破解“执行难”需进一步强化法院、公安、律所之间的协作机制,统一司法标准,拓宽线索渠道,构建更加成熟高效的执行生态体系。

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李洪灯
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洪灯就“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情况进行细致剖析,系统阐述了相关法律原则与司法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他指出,执行程序中追加股东应严格遵循“事由法定”原则,不得任意扩大适用范围,其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的几种法定情形,而非直接援引《公司法》条文。李洪灯强调,实务中常见的追加事由包括股东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出资、抽逃出资、瑕疵转让股权、一人公司财产混同,以及股东未经清算即注销公司等。大量执行案件中径直追加未到期股东为被执行人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新《公司法》第五十四条施行后,股东出资加速到期看似无需特别判断,但也面临着究竟是入库原则还是直接清偿原则的争议。他结合多年审判与律师实务经验分析,追加股东不仅关系执行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更涉及多方利益平衡,因此在证据审查和法律认定上须格外审慎;并提醒同行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律师与法院应准确把握法定要件,强化证据收集与论证逻辑,避免因实体或程序瑕疵导致追加请求不被支持。
03
迎难而上:
生态共治守护正义
置身行业剧变,执行律师的职能正被重新书写,既要借技术工具重塑财产追踪逻辑,打通工商、税务、消费、链上交易等多维信息,勾勒被执行人资产全貌;又要凭程序预判拆解规则缠斗迷局,对恶意滥用执行异议、管辖权争议等拖延套路,预设前置化反制方案;更需以跨界协同唤醒执行生态,联合审计、科技等多元力量织就综合性协作网络。
在互动环节中,与会律师踊跃提问,围绕执行实务中的现实困境与策略思考展开深度交流。现场群策群力、共议难题,在交流讨论中逐步凝聚行业共识。
多位律师围绕多个债权人分配有限财产的现实困境展开讨论。尽管法律设有参与分配制度,实践中仍普遍面临财产线索发现难、程序成本高、撤销权行使周期长等问题。与会律师一致认为,债权人需理性评估维权成本与预期收益,灵活制定执行策略。该讨论进一步凸显了律师尽早介入案件、精准锁定财产的关键作用。
协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德通谈及执行律师的职业风险。他指出,重大复杂执行案件往往伴随较高的人身风险与成本投入,例如查找隐匿被执行人、跨域追踪财产线索等任务,要求团队兼具专业素养与应急处置能力。他强调,当前执业环境复杂多变,破解“执行难”不能仅靠单打独斗,亟须推动执行律师群体的专业化与协作化,呼吁同行打破壁垒、整合资源,通过分工协同提升整体破局能力。唯有坚守法律底线、强化风控机制、形成行业合力,才能共同构建更健康、更规范的执行法律服务生态。
上海申同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刘桂娥深耕婚姻家事领域多年,近年来深刻体会到执行环节在法律服务中的不可或缺。她前瞻性地指出,当前法律服务须实现全流程覆盖,唯有确保权益切实落地,才算真正完成律师使命。刘桂娥强调,通过前端业务与后端执行的高效衔接,可显著降低财产转移和隐匿风险,有效破解执行僵局。只有将执行思维嵌入案件全过程,才能为客户提供真正具有终局价值的法律服务。
展望未来,与会律师就行业发展形成多项共识:尽管当前执行领域存在低价竞争与内卷加剧的现象,但仍应坚持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客户真实需求为导向,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坚决保障服务标准不降低。大家一致认为,应在窗口期内迅速响应、把握执行时机,以在激烈竞争中维护专业信誉与服务实效。与此同时,随着市场逐渐下沉,借助“人情社会”特性捕捉“人”的线索往往至关重要,需因地制宜、顺藤摸瓜。资产线索的分享与人情资源的调动,可能催生更多合作机会与项目线索。面对执行环境区域差异大的现状,灵活调整策略、深化本地资源整合,被视作破解诸多执行难题的有效路径。

在热烈融洽的讨论氛围中,律新社2025系列调研“专业·力行——执行法律服务沙龙”圆满落幕。未来,律新社将持续搭建专业交流平台,发挥行业桥梁作用,及时分享前沿动态与建设性解决方案,汇聚专业声音,助力执行难题破译与攻克,共同维护法治正义与公平。“律新社2025年度风云榜-执行律师20佳”调研正在推进中,欢迎关注与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