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上午,2018“一带一路”高端经贸法律人才实践基地项目实习启动仪式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隆重举行。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俞卫锋、上海市静安区司法局局长凌淑蓉等嘉宾以及组成此次校外实践基地的14家律所代表、华东政法大学“一带一路”中国对外经贸法硕士项目来自20余个国家的35名留学生等出席了启动仪式。仪式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夏菲主持。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
陈晶莹副校长首先代表华政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上海市司法局、静安区政府、上海市律协对华东政法大学留学生培养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华政作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中国法律的首选学校。
2014年,华东政法大学成为“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卓越奖学金项目”承办单位,全国700余所具有法学教育项目的高校中仅有两所获此殊荣。承办至今,华东政法大学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今年更是在各合作单位的助力下创新培养模式,引入“校内外双导师”制,为留学生了解中国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与业务实践提供渠道、搭建平台。
同时,陈晶莹副校长还对参与项目的35名留学生提出了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次不可多得的机会,可以通过实习和与律所指导老师的交流,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中国法律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司法部门和律所提供的机会,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地向带教老师请教。在获取提升知识的同时,为增进你们所在国家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树立典范。”
静安区司法局局长凌淑蓉
上海市律协会长俞卫峰
随后,静安区司法局局长凌淑蓉、上海市律协会长俞卫峰先后发言,充分肯定了项目意义,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法律精英深入交流表示期待,并衷心祝愿本次实践基地项目能够筑起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成为中外法律精英的孵化平台。
此次校外实践基地经过前期的报名遴选,从静安区253家律所、4400多名律师中,优选了14家涉外业务较强的律所作为项目实践单位,邀请了35名精于国际法律业务、擅长英语交流的优秀涉外律师担任一对一带教老师,严格把控项目质量,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做足准备。
凌淑蓉局长对律所和律师提出了要求:“带教律师要用心带教,增进学员对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特别是中国法律实务的了解。另一方面,参与项目的学员有律师和法官,双方应该教学相长,珍惜机会,深入了解彼此国家的法律实务,建立友谊,包容共享,推动一带一路的互融共通。”
俞卫锋会长最后表示,“希望35名学员的大家庭能进一步扩大,和14家律所组成一个更大的家庭,快乐学习,将这个项目做成静安区的品牌项目。”
项目留学生、亚美尼亚国会议员格力高安·海克(Grigoryan Hayk)代表全体2017级项目学生表达了对学校及各合作单位的感谢。他强调,通过一个多学期在华政的学习,大家对中国的法律制度和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六周中走进中国最顶尖的律师事务所,“零距离”学习并体验中国法律实务开展的现状。格力高安·海克(Grigoryan Hayk)最后以一句中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表明了学员们的决心。
启动仪式后,各律所指导老师与项目留学生进行了对接并展开愉快的交流,与会领导嘉宾与全体留学生亲切合影留念。
律新社在仪式结束后也对参与项目的部分律所代表进行了采访。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黄宁宁指出,此次项目起点高,是教育部认可的高端经贸法律人才硕士项目,也将对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提升了一个高度。比如很早之前商务部已安排组织多层级的经贸官员、高端人才的培训。从阶段性培训到正式进入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是质的飞跃。
但同时,“国内的高端经贸法律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得到重视,只有自己的兵强了,相匹配的中国涉外法律领域才有更多的可用之人才。”他指出,除通过与这个项目类似的高端培训项目培训其他沿线国家的高端经贸法律人才外,中国在培训我国自身高端经贸法律人才也不遗余力,比如司法部、全国律协已运作多年的“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了一大批涉外律师。
“就目前情况来看,涉外法律服务高端人才是不够的。按照中国三十多万执业律师,涉外律师的比例非常少,除了该专业的准入门槛较高以外,涉外业务量相对较少也是原因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法治精神越来越得到关注,对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必将大幅度提升。 ”
北京尚公(上海)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执行主任邵开俊律师认为承接此次项目不仅顺应“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符合《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意见》主要任务中的部分内容,同时也是律师履行社会责任、行业责任及公益责任的一种担当。邵律师指出在为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开展对外法治宣传,向有关国家宣传我国法律制度,特别是有关投资、贸易、金融、环保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法律制度的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我们国内律师也可以在与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从她们那里了解到她们所在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体系,提升我们国内律师的涉外法律服务能力,这是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邵开俊律师也表示,“希望这个项目能持续进行,且越办越好,以期让更多的国内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参与到此类项目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
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焰也认为,当下国内真正可以走出去的高端法律人才仍然欠缺,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全球化,国内高端经贸法律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反倾销、反补贴、国际争端解决这些方面的人才比较少。这次项目对国内高端法律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借鉴。

2013年,为积极配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总体外交布局,培养发展中国家知华、友华领导人才,教育部设置“来华留学高端硕士学位奖学金”项目,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六所高校作为首批承办院校,其中法学类项目仅有北京大学与华东政法大学获承办资格。
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政府决定设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卓越奖学金”,此后,教育部将“来华留学高端硕士学位奖学金”改为“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卓越奖学金”,并逐步扩大其招生规模。目前,卓越项目已经成为“一带一路”、“金砖五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外交政策下的品牌留学生奖学金项目。
“一带一路”高端经贸法律人才实践基地项目于2017年9月正式签约,旨在通过校所合作,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法律实践的理解,从而搭建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培育国际法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