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法治教育的关键阵地和重要场域,担负着教育、创新、研究、培养等重要使命。政法行业与高等院校如何联手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学校如何发挥好资源与学科优势与政法行业协同对接?
11月17日下午,值上海政法学院建校36周年,一场大咖云集的座谈会——“服务政法共谋发展”在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简称“中国—上合基地”)召开。上海市法学会会长崔亚东、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刘晓云、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本才、上海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章华等政法机关领导出席并就学校发展以及如何与政法工作相融共进开展座谈。上海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夏小和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伊始,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晓红就学校历史沿革、办学定位以及改革发展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在座谈中,崔亚东对近年来上海政法学院在中国—上合基地建设、人工智能法学教育等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肯定。他指出,面向未来,站在改革开放新征程的起点,科技和人才是实现发展强国的重要保障,希望上海政法学院继续紧跟时代步伐,深化办学特色,为上海法治事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第一 紧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方式,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第二 正确理解和把握理论与实践、教育资源与司法资源优势互补、法学人才与司法人才互动交流三个方面的关系,共同推动法治发展。 第三 积极推动法院与学校在专家智库平台、实践基地平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发展完善合作机制。
张本才指出上海政法学院始终与检察机关保持着密切互动。上海市检察机关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与学校的合作,学校多位教师先后在检察机关挂职,在课题研究、专家论证等方面开展合作。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上海市检察机关将继续深化同上海政法学院的常态化合作,加强理论和实践融合交流,创新合作形式,共同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在自由发言环节,围绕“政法行业如何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联合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学校如何发挥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更好地服务上海法治建设”“如何发挥政法行业与学校双方优势,共同推进中国—上合基地发展,将基地打造成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等主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上海市国家安全局局长黄宝坤、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蔡田、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董海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黄祥青、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郭伟清、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俞秋玮、上海金融法院院长赵红、上海海事法院院长汪彤、上海市检察院一分院政治部主任顾云寅、上海市检察院二分院副检察长刘晶、上海市检察院三分院副检察长谈信友、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季诺等与会领导结合各自行业领域,就推进学校和政法行业共同发展等提出了真知灼见。夏小和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将认真总结、转化这次座谈会成果:
一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结合国家和上海的法治建设需要,以及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编制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 是主动加强与行业部门对接,探索服务政法事业发展新路径。 三 是进一步发挥学校与行业双方优势,依托中国-上合基地资源,加快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法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上海政法学院自建校以来就与政法机关保持着紧密联系,在36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立足政法、服务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秉承“刻苦求实、开拓创新”的校训精神,为上海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法治人才。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如何办好法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政法学院将围绕新理念、新目标,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砥砺奋发,为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贡献“上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