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特殊的中国法治课。讲课老师是来自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以下简称上海长宁法院少年家事庭)的法官徐莉,台下的学生则是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下简称耀中学校)的外籍学生。为方便学生们理解,提高上课效果,法官全程采用英语讲课,同时法院还配备了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课程互动,并为旁听人员进行同声传译。
充满“中国元素”的国际型法治课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徐莉指着PPT上的一张图片,用流利的英语问道。
见无人回答,徐莉继续解释道:“它的名字叫獬豸,也叫独角兽,传说它能辨别是非曲直,用独角顶触有罪之人,所以它是中国文化中司法公正的象征。”
紧接着,徐莉向同学们展示了上海长宁法院门口摆放的獬豸雕像,并举起了一个亮闪闪的小玩意儿,大家定睛一看,WOW!原来是两款獬豸形象的古风书签。徐莉告诉同学们,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正确回答问题或者表现惊艳,就可以获得一张书签作为小礼物。
特别的定制书签为课堂注入了“中国元素”,同学们喜欢这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小小书签。徐莉继续结合中国和其他各国法律符号展开延伸:中外不同的法官服饰、不同的法庭陈设、不同的符号象征……种种不同的背后,是对公平正义统一的价值追求和理念。
“谁能猜出,图片上身穿红色法袍的是哪个国家的法官?”
徐莉展示了几张不同国家的法官照片问道。
同学们七嘴八舌之际,一名女生举手说道:“德国!”
“答对了!你怎么知道的?”徐莉赞许着问道。 “因为我就是德国人。”
瞬间全场乐开了花。
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有知识的汲取,也有对法律文化的思考。
“公平是什么?公平意味着无差别对待每一个人吗?”
徐莉用一张形象的图片引发同学们一起思考,“大家认为,左边这张图片更加公平,还是右边这张图片更加公平呢?”
短暂思考后,一名男生举手认真说道:“右边那张更公平,不同高度的椅子让他们都能站在同一个高度看到球赛。”
“说得很好!”徐莉继续说,“公平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不仅是形式上的公平,更加是实质上的公平。”
一场足球赛引发的思考
一起校园伤害案例,引发了同学们的一场“小辩论”。
案情是上海长宁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团队设计的:在中学校运会足球决赛中,赛况激烈焦灼,距离比赛结束仅剩1分钟,双方2比2打平,前锋小王带球突破直逼球门,后卫小明眼看防守不住,跳起飞踹,正中小王腹部构成小王重伤。问题:小明同学对于小王同学的受伤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
屏幕上呈现了三个选项:
■ 观点A:小明不应该承担责任 ■ 观点B:小明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 观点C:小明应该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
“请每个小组展开讨论,得出你们的最终结论。”教室立马变得热闹起来,同学们围绕案例热烈地讨论起来。上海长宁法院的志愿者刘一轩也一同参与进了学生的讨论。
10分钟的讨论时间过去,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有同学说:“小王自愿参加竞技比赛,应该能够预估到这是具有危险性的,所以应该自己承担损害后果。”
也有同学说:“小明踢了小王,确实存在过失,需要承担民事上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又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小明的行为不仅涉及民事侵权,还涉嫌刑事犯罪,因为小明飞踹的动作,将小王踢成重伤,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超出正常比赛的风险,所以应该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因为小明是未成年人,应该从轻、减轻处罚。”
不同观点的碰撞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同学们积极地发表着观点,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会迎来热烈的掌声。
那么正确答案是什么呢?
面对台下期待的目光,徐莉缓缓说道:
其实,这是一个开放型的案例。法律的魅力,不在于标准答案,而在于形成思辨的过程,你们的每个回答,都有自己的逻辑和思考,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好好使用这样的智慧。
短短40分钟的课程,却是精彩纷呈。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思维的活跃、表达的自信,给在场的所有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徐莉法官优雅的形象、流利的英语表达、渊博的法律知识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后,有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种上课形式,“案例讨论环节能够小组一起合作,听到大家不同的观点非常有趣。”
“课上了解了很多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希望以后能够学习更多法律知识。”
“这是一次很有教育性也有趣的体验,之前没有预料到这样的讲堂会来到我们学校,很惊喜。”
……
同学们的反馈给了徐莉很大的信心。之前听说这里的学生对老师上课的内容挺“挑剔”,要求比较高,徐莉心里有些忐忑,当她看到同学们不仅全程认真听完,还热烈参与讨论,特别开心。“能够向外籍学生传播中国法治理念,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徐莉说。
量身定制的“百校百讲”最后一课
作为一名少年家事法官,给学生们上课对徐莉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使用英语为外籍学生上课,对她来说是第一次,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两个月前,徐莉接到讲课邀请,心里是打鼓的,“我现在的英语水平,能行吗?”虽然读书时英语成绩优秀,曾获雅思高分,但她知道,多年来不接触不使用,多少有些退化。
面对困难,徐莉鼓足勇气接下了这项任务。她重拾英语学习,每天进行恢复性的书面和口语训练。为了呈现完美一课,她与团队同事们持续与耀中学校校方接洽,了解校方的要求、课堂的软硬件环境、学校的教学方式、同学们的兴趣点等等,还多次到学校实地感受学习氛围。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一份为国际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滚烫出炉。
精心的筹备和努力取得了实质效果,不仅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老师们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
“可以看出同学们非常积极,学到了很多,最后的案例分析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看到他们那么努力地进行讨论并得出一个结论,我觉得很棒。”耀中学校浦西校区外籍校长毕睿恩认为,这些孩子们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他们都生活在中国,都应该遵守和了解当地的法律,这样的活动对他们非常有益。 “举办法治课堂走进国际学校,这在上海是第一次,非常值得纪念,”耀中耀华教育机构上海管理公司总经理章段表示,“通过这个活动,既可以让我们的同学们了解和走进中国法律,同时也希望大家可以把中国‘依法治国’的理念和实践带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与市教委联合推出的“百校百讲——青少年法治讲师团进校园”活动的第116次讲座,也是最后一场讲座。活动启动于2021年4月,旨在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律文化,在青少年学生心中播撒尊法、守法、护法的种子。下一步,上海高院将继续开展优秀讲师、优秀课程的评选工作。
“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场讲座,”上海高院副院长黄祥青全程观摩了课程,他表示,“这是上海法院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法治文化、普及中国法律的一次有益探索。”他还指出,中外法治文明体系各异,但追求公平正义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与国外法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大发展,中国法律根据中国实际,从世界法律文明宝库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国际元素,为全人类法律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40分钟的课时只是将中外法治文明的泱泱长卷掀开一小页,但这是上海法院将国际传播引入校园法治文化的一个开端。未来,上海法院将与更多的外籍师生所在学校开展交流合作,向外籍师生们更加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法治,也希望外籍师生们能够成为中外友谊的桥梁,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的中国。”黄祥青说。
耀中学校约50名学生参与课程。上海高院副院长黄祥青、上海长宁法院院长米振荣、耀中耀华教育机构上海管理公司总经理章段、区域教育总监郑雷以及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相关负责人、耀中学校相关老师、部分媒体记者参与课程旁听。
来源|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
作者:陈凤、王夏迎
图片拍摄:金文斌
视频拍摄/制作:奚晓诗
责任编辑 | 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