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以下简称上海浦东法院)
自贸区法庭的创新举措
被国家发改委“点名”在全国推广
最近,又有喜报传来——
自贸区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
“人民法院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
这些荣誉的取得,得益于上海浦东法院近年来深入推进自贸区法庭国际化、专业化、便利化、多元化的工作机制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上海法院服务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要载体,自贸区法庭各项工作可谓是亮点多多。今天,就让我们来逐一进行盘点——

立足国际化,传播正向法治形象
在浦东设立全国第一家自贸区法庭,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浦东法院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保障任务,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与自贸区贸易投资便利化相适应的司法服务保障体系而进行的一项重大探索。
面对新形势,自贸区法庭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积极完善涉外商事审判机制,提升涉外司法效能。成立以来,自贸区法庭共处理涉及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涉外、涉港澳台普通商事案件1260件,审理了我国《外商投资法》实施后的首例外国隐名股东依据负面清单制度请求确认股权份额案等一批典型案件。
同时,“自贸区数字法庭”“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工作室”两项工作机制分别被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在全国予以推广;来自“一带一路”20余个国家以及世界银行、迪拜国际金融法院等境外机构的法官、外交官、专家等近百人次前来开展了国际司法交往。

立足专业化,打造精品审判机制
为不断适应我国涉外法治的新要求,自贸区法庭致力于通过打造精品审判机制,大力加强涉外商事审判专业化建设。
一方面,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尊重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和域外法,与外国法查明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迄今,已有3件案件适用了域外法,还有2件案件准确识别了外国管辖法院。
另一方面,认真履行国际公约、条约义务。适用国际公约及国际惯例审理案件12件,并积极办理国际司法协助取证,其中2019年越南法院依据双边条约提出的协助函,是首例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司法协助请求。
此外,自贸区法庭还探索与自贸区开放相适应的诉讼机制。例如,由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专业人士担任专家陪审员,确保案件得到专业审理;探索法官运用英语与在线方式开展认证、听证等诉讼活动,尤其是在全球疫情期间,快速解决了10余件涉外贸易投资争议,极大地提升了境外当事人的便利度。
近年来,自贸区法庭还大力推动智慧法院建设,率先探索了网上立案、举证、送达等诉讼事务全网络办理的网上法庭模式,率先认可了合同中约定诉讼送达地址条款效力,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审判站、开设中英文网站,深化繁简分流机制改革等,提升审理效能。

立足便利化,发挥体系保障功能
自贸区法庭着力构建便利化的诉讼服务体系,为不同国家、地区的市场主体营造公开、平等、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
2019年9月,自贸区法庭率先成立了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工作室,引入5家独立的调解机构、2家仲裁机构以及公证、翻译和外国法查明等专业机构,搭建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目前,已成功调解商事纠纷515件,总标的金额达 6.2亿元。
针对双方都是外国人或者当事人提出请求的案件,自贸区法庭委托外籍调解员并允许使用英语、在线方式开展调解,已有2位外籍调解员成功调解4起案件。
同时,自贸区法庭还依托平台,着力探索诉讼与涉外仲裁机构的工作对接和效力衔接机制,建立了与涉外仲裁机构的管辖争议磋商机制和反馈机制,支持境内外仲裁机构开展涉外仲裁活动,确保涉外仲裁协议效力得到稳妥认定。
2020年9月1日,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上海浦东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吴金水通过视频方式向最高法院周强院长汇报了该项工作情况,获得充分肯定。

立足多元化,不断延伸审判职能
自贸区法庭始终坚持能力培养的实务导向,成立了涉外商事司法研习社,围绕难点热点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并在审判中加以推广应用。同时,在国际司法协助取证、境外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等前沿领域,以专业法官会议纪要的形式形成规范性文件,指导审判实践。
自贸区法庭还积极开展院校合作,成立涉外商事专家委员会,邀请7位全国知名法学专家和实务专家担任专家委员,制作年度涉外商事案件审理报告供双方共同研究,并向高校提供实习基地等,全面加强涉外法治研究。
为促进审判工作成果的转化,自贸区法庭充分发挥风险提示和反馈功能,开发了自贸区司法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了自贸区案件情况的类型化监控。同时,与自贸区管委会共建数据情报共享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送简报和司法建议,其中,大宗商品进境和仓储管理风险的建议被自贸区规范性文件采纳。
未来,上海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将继续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法治经验,为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文字:曹赟娴 摄影:董雪皓 责任编辑 | 邱悦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浦江天平”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