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过圣诞节,中国企业上好知识产权必修课了吗?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群体持续激增。根据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暨全球跨境电商发展报告(2021)》来看,2020年跨境电商出口商品总额达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1%,占总额的66.27%[1]

今天是西方最为重要的节日——圣诞节。琳琅满目的圣诞用品更是每个西方家庭节日采购清单的重中之重。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圣诞用品的最大生产基地,全球约八成的圣诞用品来自中国。在这种大浪潮下,很多圣诞用品的中国外贸企业通过各大海外电商平台将自己的产品出海到西方国家,但他们收到的“圣诞礼物”却是海量的知识产权投诉和诉讼,小则产品下架,大则遭遇诉讼面临巨额索赔。近年来,随着这一问题日益突出,让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障碍重重。



那么,出海过圣诞节,如何避免在经营中遭遇不必要的知识产权投诉和诉讼,中国企业必须上好知识产权必修课。


01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常见问题


根据我们对中国产品在跨境电商平台遭遇的知识产权投诉或诉讼问题的梳理,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在电商平台主要面临三类知识产权纠纷,包括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知识产权权属纠纷以及其他市场主体的不正当竞争纠纷。其中归根结底是源于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还不够规范。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的存在,并逐渐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动防范知识产权风险。但仍存在一些海外电商平台的竞争对手,利用电商平台的投诉规则,以保护知识产权之名,行消除竞争或维护价格体系之实。其中常见问题主要包括如下:


 1. 中国企业疏于海外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与风险防范 


中国企业虽然在国内申请注册了知识产权,但在未进行海外知识产权的检索分析与风险防范的情况下,便将自己的产品出海销售。而国外竞争对手早已在中国产品在出海前率先就类似产品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尤其是商标、专利、著作权等),待中国企业产品落地海外电商平台时,他们便可以借此投诉或起诉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侵权,使得电商平台下架中国企业的产品销售链接。


 2. 竞争对手在电商平台上的恶意投诉 


即使中国企业在将产品出海前已做足了充分的知识产权检索与布局,但仍会遭到部分恶意的竞争对手的“无理取闹”。这些竞争对手利用电商平台在接到投诉后一律先行下架商品的规则漏洞,在自己没有合法知识产权的情况下向中国企业发出警告函,要求中国企业给予大额和解费,否则就向电商平台提起诉讼,迫使电商平台下中国企业的产品销售链接。


 3. 竞争对手的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 


国外竞争对手将中国企业的商标或企业名称抢注为网址域名,并以仿造官方网站的形式搬运中国企业的电商平台商品链接。同时,还有部分国外竞争对手在跨境电商平台仿制中国企业的产品并进行销售,或直接对中国企业的产品进行假冒,使得消费者发生混淆,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销售。



02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风险原因分析


知识产权制度历经数年变革,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大同小异。但是,对于走出国门的中国外贸企业来说,这些“小异”往往导致在跨境电商平台销售时频繁“踩雷”。跨境电商知识产权风险有一部分来自知识产权制度层面的地域性,与此同时,也与我国企业在产品出海前主观客观都未做好准备的问题密不可分。


 1. 跨境电商的无界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特征之间的矛盾 


在跨境电商平台运作的过程中,平台所涵盖的各方往往不受地域、国界的限制,交易对象也不仅限于境外的单一的国家或地区,因此商品的流转可能会经过两个甚至多个国家。但是知识产权作为区别于有形财产的无形财产权,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参考《法学大辞典》中的表述,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依照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原则上只在该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有效,超出该地域范围,该项知识产权即不复存在[2]这种跨境电商的无界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特征之间的矛盾,往往会让企业忽视海外知识产权的检索分析与风险预判就急于开拓海外市场,最终导致侵权行为的产生。


 2. 企业主观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重视 


我国企业自身确实存在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以圣诞用品为例,大多数出口产品为玩具、纺织品以及等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这些产品因其在竞争力上并不具有较大优势,使得部分企业为了提高销量,往往会以国外知名产品为样本来进行模仿和设计。同时,还有部分企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认为即使自己的产品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也可以在国外直接进行销售等行为。正是这些对于知识产权的漠视,使得侵犯知识产权事件频发,大量的诉讼以及高额司法赔偿也随之而来。


 3. 企业客观上对域外法律以及司法程序了解不充分 


部分企业在遭受到明显恶意、无理的投诉后,由于对域外的法律制度以及司法程序缺乏了解,以及对于应诉成本的考量,再考虑到中国电子商户由于语言的障碍、空间的距离、财务能力、法律认知和意识等局限,很多情况下会选择自认倒霉,将自己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中去。



03


跨境电商行业知识产权必修课


虽然跨境电商平台的知识产权问题多种多样,但随着中国对知识产权的愈发重视,各大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与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可采取的维权方式、维权的成效相较过往均有了实质提升。针对上述电商行业的常见知识产权问题,企业需要上好3节知识产权保护必修课,避免陷于不必要的纠纷中。


 1. 谋定而后动 


企业应该秉持“产品未动,知识产权先行”的观念,迈出企业新时代发展的坚实脚步。中国外贸企业在将自己的产品出海前,首先应对自己的所有产品的知识产权状态进行梳理与分析,认清同行业的知识产权总体发展水平、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发展前景等。对于部分具有侵权风险的产品,应在对该产品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后,决定是否进行海外专利布局。以专利为例,中国企业可以通过PCT以及巴黎公约做好海外全球专利布局申请,也可以通过在目标国直接申请的方式做好布局,借此来对企业自己的产品进行充分保护。


 2.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企业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客观分析即将进入的海外市场的产品的知识产权状态和本行业的海外市场环境,充分了解当地法律法规与司法程序,以及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另外,企业应在着手安排知识产权海外布局的相关计划的同时,结合所获信息做好风险防控措施,采取理性的而正确的策略将产品进驻海外市场。


 3. 静以幽,正以治 


在遭遇到竞争对手的投诉后,中国企业相关负责人应沉着冷静,积极主动地去核查相关投诉问题。若确实为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问题所带来的投诉,应即刻予以改正,切勿置之不理,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法律问题;若核查后发现是竞争对手的恶意投诉,中国企业也应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咨询相关机构并聘请法律从业人员来为企业维权,从“被动应战”到“主动参与”,变“单兵作战”为“合纵连横”。



2021年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元年,各大企业应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政策号召,将知识产权看作企业发展的关键战略性资源和提高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应做好知识产权检索工作与知识产权全球布局计划,认真学习了解各国知识产权法知识,做好知识产权风险排查工作,在遭遇恶意侵权行为时勇于运用法律手段捍卫自身权益,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圣诞佳节之际,衷心祝愿每一个优秀的中国企业都能为自己出海的优质产品交出满分的知识产权试卷,收到一份令大家都满意的圣诞礼物。


# 注释 #

[1]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疫情下的中国跨境电商图谱:“宅经济”迎快速增长,2021.10.18

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1/10-18/9589472.shtml


[2] 邹瑜.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12


END


来源丨段和段金牌知识产权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