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律新社迎来了很多新鲜血液,也经历了创业6年以来最大的阵痛。面对困难,我们不曾妥协,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收获赞誉,我们不曾自傲,依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身处专业服务行业,我们深知专业才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也一直都在精进专业的路上,永不止步。那么你是否也曾好奇过,传说中会运营、懂设计、通市场、善研究,还能拍视频的律新社小伙伴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这一年来,他们都收获了哪些成长?对于工作都有哪些感悟与体会?2022新年期间,“我在律新社”就带大家一起走近这群“神秘”又可爱的小伙伴!
怎么会有人这么热爱自己的工作呢?

廖丽君
律新社撰稿人
律师和其他人确实不太一样。
你很难在其他群体里看到这么高比例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见地深刻、言辞利落的人。
难得的是,他们还很坦诚。
无论我的问题是“不好回答”或者“不想回答”,他们都会给出认真思索的答案。
媒体行业有句话说“记者职业仰仗陌生人的慈悲”,我觉得放在这里同样适用。

每当行业里有人取得了新的成就,律新社总是冲在一线去了解的,我们会竭尽所能地挖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并不加保留地报道。有时候,我都奇怪,为什么愿意不加保留地分享呢?不担心给自己增加竞争吗?
我也这样问过。他们很坦然。
有时是因为自信——我们的模式大家都可以看到,但没有办法复制。
有时是因为合作精神——目前的市场完全是蓝海市场,需要更多的团队加入进来,一起开荒拓土、教育客户,还远远没有到要竞争的时候。
更多时候,只是因为愿意分享而已——把好的理念和方法在整个行业推广,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大家良性竞争。
这让我时常觉得,法律服务从业者或许是同行间交流合作意愿最强烈的群体之一了。
也因为这种分享精神,律新社得以记录下法律服务业从业者在法律科技、律所管理、律界公益、品牌打造、社会治理、个人成长等方方面面的经验与智慧,通过稿件传递给数以万计的读者。
并在很长的时间内,让这些“经验与智慧”沉淀下来,读者只需要进行“号内检索”即可找到自己关心的问题的答案。

▲ 律新社与曹云金的肖像权案在闵行法院开庭,那天阳光很好,闵行法院很美
律新社工位旁的
徐家汇落日观景点
所以今年“律新社”公众号被屏蔽的时候,我很遗憾。
法律服务行业中,能够如此方便快捷地获取到如此广泛的“经验与智慧”的地方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可是没有了,因为至今仍未明确的原因。
我们在想办法将这些内容以更好的方式分享出来,也在寻找更好的方式,让我们未来可以继续记录法律人前行的足迹,让珍贵的“经验与智慧”能够在业内传播。
我们始终坚信,这是一件值得去做,也需要有人做的事情。
无论形势如何变化。

▲大成广州20周年庆典的庆祝语在小蛮腰上播放,那时我正在花城广场,见证了这璀璨的时刻


▲ 至合会议厅外的陆家嘴
作为记录者,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法律人有多忙这件事情,相信律新社的读者都不需要解释。但当我们需要与他们聊聊,大多数法律人都会空出时间,给予最真诚的回应——且不会按小时收费。
我得以“名正言顺”地去和这些聪明人聊聊,探究他们是怎么做事儿的,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律新社撰稿人这份职业最吸引我的地方。
我也时常会被他们的职业热情迷住。
在这个大多数人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狗屁工作(Bullshit Job)”的今天,怎么会有一个群体这么热爱自己的职业呢?
他们在这份职业中实现童年的理想,成为理想的自己,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或许这就是法律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征吧——它不只是一份职业。
感受、传播这份热爱的我们也感到幸福,并参与到这份“价值”之中,让这份“价值”更为宽广、深厚。

2021,挫折不断,但热忱依旧。
2022,让我们用这份热忱,一起开创更好的局面。
END
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