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上海仲裁行业发展历程,从上海自贸区到“一带一路”桥头堡再到“五个中心”建设,上海一直将仲裁与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联系在一起。扎根于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国际经济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也一直在服务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深耕不辍。

9月18日,由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安迈企业咨询公司(Alvarez & Marsal)主办的“国际仲裁与金融争议解决实务交流分享会”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举行。分享会以“仲裁”串联起“国际”与“金融”两个当下流行的关键词,八位在仲裁与金融实务领域颇有造诣的大咖围绕“境内外商事仲裁的实践与区别”与“金融争议解决的发展与挑战”两组议题,与在场观众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举办本次“国际仲裁与金融争议解决实务交流分享会”的邀请函一经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的官网、公众号发出,即得到了广大法律同行的积极响应,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会议预期人数。大家对活动的支持,一方面体现了国际仲裁、金融争议在时下法律圈的热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的广泛朋友圈。
近年来,凭借政府的支持、巨大的市场资源和专业的团队,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在推动仲裁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基于上述国际化战略成果,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于2016年3月被《环球仲裁评论》评为“2015年度最受关注的仲裁机构”,并获“2015年度创新奖”提名奖。
本次“国际仲裁与金融争议解决实务交流分享会”上,上海国际仲裁中心邀请了在国内外商事仲裁和金融纠纷解决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的嘉宾参与交流发言,其中不乏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和上海仲裁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 王唯骏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王唯骏致欢迎辞,她提到,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是中国涉外仲裁法律服务的诞生地之一,也是中国目前仲裁机构最多的城市。本次会议聚焦国内外仲裁实践的比较以及展望金融仲裁的发展,探索比较国际仲裁与国内仲裁的近期发展,研究国际金融和国际仲裁“双中心”城市的形成经验,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主题。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衷心希望以优质的仲裁法律服务,投身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全球卓越城市建设大局,让上海仲裁走进国际仲裁的朋友圈,提升中国仲裁的国际化和专业性。分享会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事业发展部副部长许索晟的主持下正式开始。在第一组议题中,四位嘉宾围绕“境内外商事仲裁的实践与区别”对仲裁实务界的四个主流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 刘海涛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刘海涛以“境内外仲裁中仲裁庭与仲裁机构的角色”展开,分别介绍了香港、新加坡和中国仲裁机构担任的不同角色。与其他仲裁机构相比,可以自行调查事实并收集证据,是中国仲裁庭的一大特色。中国企业在境外仲裁时,往往因为程序性争议众多、费用金额难以预估、费用结构复杂,对中国企业和中国法律了解不够甚至存在偏见,而面临效率性、费用成本、公正性等问题。
安迈企业咨询公司中国区法证技术团队负责人 陈霦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安迈企业咨询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83年的全球性咨询公司,在亚洲和中国地区深耕多年,为各行业客户提供运营及财务绩效改善服务等一系列企业咨询服务,并为美国雷曼兄弟等知名企业的破产清算、争议解决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安迈企业咨询公司中国区法证技术团队负责人陈霦以“境内外仲裁跨国取证实及证据披露事务”为主题,通过具体案例,结合亲身经历,分享了自己在跨过取证领域的实务经验。国内电子证据的使用、相关法规、专家机制均处于起步阶段,陈霦建议律师在跨国取证时要进行中国国家机密筛查,个人隐私信息筛查,英美法系下的守秘特权筛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 王钊
由于大陆法系的影响和境内诉讼实践的影响,境内外仲裁举证在举证时间、举证责任范围、证据保全等方面有所不同。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王钊从“境内外仲裁举证原则与实践”角度出发,将中国法律实务中对证据的重视程度、提交时间、效力等要素与国外进行对比,让现场嘉宾对境外仲裁举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唐汉洁
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唐汉洁以“境内外仲裁成本的合理控制”为主题,从境内外仲裁的成本组成、律师费用作为仲裁成本在整个仲裁期间的分布、怎样合理控制境内外仲裁成本三方面内容,生动简明地介绍了在仲裁中应该怎么花钱、如何省钱。唐汉洁对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国际商会仲裁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仲裁机构的收费、仲裁员收费方式进行对比。最后,她建议要合理控制境内外仲裁成本,避免争议的复杂化;双方根据案情,本着合作的精神就程序达成一致意见;考虑聘请能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的律所,并把钱花在刀刃上。
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已经有不少仲裁庭全部由国际仲裁员组成,根据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仲裁程序规则和国际仲裁的庭审方式,适用国际公约裁决案件,最真实地体现了“中国仲裁的国际化”和“国际仲裁的中国化”。在将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还将进一步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国际先进做法,推进仲裁规则的创新发展,积极、及时地总结国际仲裁的新经验,达到国际仲裁中心的标准。
短暂的茶歇过后,观众们迎来了第二组议题——“金融争议解决的发展与挑战”。我国金融业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金融纠纷也日渐增多,不断升级的金融事件背后跟随着更加纷繁复杂的争议解决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仲裁因其自身特殊的优势扮演着化解纠纷的重要角色。但随着金融市场监管措施的日趋严厉,金融投资所面临的困境也相对增多,在争议解决过程中对于裁判机构和裁判人员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
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杨培明
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培明以管理人违规的民事法律后果为主线,介绍了“私募基金纠纷中的监管与审裁逻辑”。制订合同时,越来越多的合同方把仲裁作为解决合同纠纷的一种方式。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卖方机构与投资者责任分配比例的认定差异巨大,即使同一法院、相同事由的案件,不同时间的判决责任分担比例也存在巨大差异。对于产品违规,可能是由于管理行为违规,也可能是交易结构违规,对于前者,管理人有过错、管理人违约,都应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后者,合同有效则可继续履行,合同无效则应承担责任。
2019年8月7日,最高院发布《九民纪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就审判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作为法官在具体法律适用进行说理论证时的参考,统一全国法院的裁判思路,约束法官自由裁量空间。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马晨光
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马晨光围绕“资管领域仲裁法律适用新问题”,以《九民纪要征求意见稿》展开,系统论述了对这一文件的理解,以及在未来应该如何适用。实践中,法院与仲裁庭对于类似案件的认定不同,如诉讼与仲裁对于“对赌协议”是否有效有着不同的认定;对于“明股实债”的性质也有着不同的认定;诉讼与仲裁在裁判依据和方法论方面也存在差异。造成仲裁庭审理案件矛盾性的原因在于立法的滞后。对此,需要完善立法,提高审判与仲裁两种争议解决制度的协调性。仲裁庭审理案件需要恪守双方意思自治的原则,按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等裁决案件。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霍伟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霍伟的发言与“四”这一数字密切相关。他提到了强监管下金融争议的四种趋势,即复杂化、扩大化、巨量化、群体化;强监管下金融争议的四种表现形式,即融资方成为违约方,金融机构之间反目为敌,刚兑不再、投资者向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要说法、寻求救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应对监管、检查、处罚所形成的争议。对此,他提出以金融仲裁应对金融争议四化趋势的四个有效手段:金融仲裁适应“虚伪表示”规则,刺破“猫鼠游戏”的面纱;金融仲裁不得违反监管政策,以免交易合同无效;不得盲目扩大中介机构职责范围的边界,降低风险和责任;金融仲裁应保持适当的独立性,但应以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为限。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案件管理一部部长 宋茹祎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案件管理一部部长宋茹祎则向在场观众公布了与金融仲裁有关的几组数据,并论述了“金融领域仲裁实践新趋势”。近年来,金融领域仲裁实践领域出现了批量案件数量显著增多使得仲裁程序的把控难度加大,争议解决方式衔接不畅等情况,由此产生的问题又增加了当事人的时间、费用成本,增加了仲裁庭查明事实的难度。宋茹祎建议,要了解交易市场,尊重行业特点,鼓励交易创新,保护商业诚信;正确适度理解金融监管规定,不轻易否定金融创新成果的合法性;与上海金融法院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仲裁水平。安迈企业咨询公司中国区法证技术团队负责人陈霦在闭幕辞中对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提供的高质量交流平台表示感谢:在活动中,嘉宾通过案例还原事实,提供了满满的干货;参与到活动中,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法律知识,还可以了解一些新的动态和趋势。
截至目前,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拥有仲裁员965名,分别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外籍及港澳台地区仲裁员361名。案件管理秘书24名,平均工作年资8年,硕士占比88%,海外求学占比50%。在专业团队的精诚合作下,正积极致力于充分发挥仲裁在争议解决及法治环境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服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国家战略,持续提升仲裁业务国际化、专业化程度,奋力打造亚太乃至全球仲裁中心。由于金融市场的特殊性,纠纷案件的处理都不是纯粹的个案处理,而是具有普遍意义,仲裁特有的中立性、专家断案、保密性、规则灵活、裁决跨国可执行性等优势,适应金融纠纷的争议解决需要。2018年,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受理金融案件381件,占全年受案比例的34.07%,基本与伦敦、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持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商会仲裁院2016年发布的《金融机构与国际仲裁》调研报告显示,在其采访的50家金融机构和银行顾问中,70%的金融机构没有大量国际仲裁的经验。因此,在金融纠纷中进一步运用仲裁机制、进一步发挥金融中心与仲裁中心联动效应,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值得金融法律界和仲裁界为之努力。律新社期待看见更多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为代表的仲裁机构提炼上海经验、凝聚中国智慧,汇聚全球仲裁资源,惠及全球当事人,促进上海打造成为国际主流仲裁机构集聚、高端国际商事仲裁平台覆盖、国际仲裁法律服务市场活跃的“国际仲裁中心城市”,让上海国际仲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