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律师们千万别徒增焦虑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图片


作者丨亚哲


前段时间在出差间隙,我看到了不少律师转发某律协的官方通知,从朋友圈的转发文案中,明显感受到了律师们难言的百味杂陈。

在这份通知中,大致有以下这些内容——


  • 全国疫情处于“动态清零”攻坚阶段,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特别是今年国内上海、杭州、广东等地的疫情明显加重,导致部分省市法律服务市场购买力下降、客户服务能力减弱;


  • 上述地区的律师行业中,以合伙人自建自雇团队为代表的律所,已经有部分合伙人团队不得不降薪或裁员;


  • 为预防或减缓未来疫情反复对XX区域律师行业可能的冲击,期望各位主任引导本所合伙人预估疫情发展情势,合理控制成本,避免不当扩张团队。


总结一下,大致意思就是,因为大环境不好,导致律师业发达的城市都受到了极大冲击和影响,所以咱们还是要格外谨慎、稳妥。

说实话,如此充满善意的官方文件在律师行业还是非常少见。透过文字,能够感受到签发人内心的声音,很可能其本人也因受疫情影响,一季度的收益非常不理想,于是通过文件做一个行业层面的温馨提醒。


图片


但是,这份文件让我看得非常“懵圈”,不知道发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于是,我也问了在该区域执业的不同阶段的律师们的大致感受——


  • 律师A,执业3年。一季度,她基本没怎么去过律所,去年未处理的一些案子都有了眉目,感觉疫情对她的影响并不太大,她还准备今年大干一场。但是看到文件后却变得焦虑了,特别是看到“避免不当扩张团队”这句话。她问我:是不是让我们躺平来静待花开?


  • 律所合伙人B,执业12年。看到消息,他马上转发到了自己的团队群里。他想借此向内部表达自己的目的:你看,大环境多恶劣,官方都发文了!咱们团队既没有降薪更没有克扣奖金,大家都应当倍加珍惜啊!


  • 律所合伙人C,执业15年。他认为,这个发文很不妥,背后的意思难道是说律师就是为了挣钱吗?除了一定的商业属性,律师群体不应该有一些社会责任吗?环境越不景气,争议就越多,律师不是更应当迎难而上吗?况且,每年上千万的法学毕业生等着就业,律所不应该尽量担起类似的社会责任吗?


  • 律所主任D,执业21年。他认为,这种文件发出来并不合时宜。疫情对各行各业都有影响,更应思考如何引导、应对、组织各方实现逆势增长,不要传递恐慌和焦虑。


对于以上,我也不敢乱做评价。仅仅表达一些个人对“大环境与律师行业”的几点粗浅判断,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图片


01


大环境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


从宏观经济上看,尽管全国GDP增速放缓,但中国律师行业总收入一直高速增长。就拿四川来讲,2017年到2020年,GDP增长率为13%、8%、4%,处于不断下滑趋势;同样是这三年,四川律师人数增加了近1万人,行业收费增加35.8亿元,增长率为150.2%。


如果只看第一季度,可能颗粒无收,你会觉得天要塌了;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至3年来看,你一定不会那么难受。客观地说,经济不景气与律师业整体市场并无直接关系。


02


作为个体,少关注“面”,多关注“点”

从逻辑上讲,各行各业都受影响,与各行各业都没受影响是一样的。对于个体,基本面对你的影响微乎其微。过多关注环境,就是徒增烦恼。真正该关注的是个人需要如何应对和准备。那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才是真正能帮助你走出焦虑的办法。


其实,有很多要去做的事情,比如——


盘点老客户,列出拜访时间,定期互动、走访,看看是否有新需求,可以帮助他们共渡哪些难关;将之前一直想做的案例梳理、知识手册、实务文章做整合,一边总结自己,一边为未来准备;列出过去做过的所有业务,分析其中的关联、业务结构,理清业务来源以及共性,明确核心资源在哪,分析接下来可能做的最佳业务方向;等等。


图片


03


多把心思放在客户需求上

如发文所述,“部分省市法律服务市场购买力下降”,是怎么回事?我觉得,更多的是主观上的判断。事实可能是企业客户现金流受到了影响,非诉讼类业务的需求减少,诉讼类业务回款周期变长。但是,不是购买力下降的问题,而是需求变化的问题。


换句话说,当企业开始逐步削减额外开支时,你却仍想赚“常年法律顾问”的钱,肯定不行的。但是,当你了解到客户短期诉讼增多、现金流紧张,能采取一定程度的风险模式,并降低了客单价时,也许就会起到效果。


也就是说,购买力是否真的下降并不确定,而律师是否有业务,实则与客户实际需求有关。围绕客户需求,调整业务结构,聚焦在客户的现实问题上,律师真不用担心没业务做。说白了,没业务很可能不是客户的问题,而是律师自身的问题。


04


有核心竞争力才会有底气

时间退回到2012年,那时的律师从业人数也就20来万人,传统的基于熟人“坐着等案子”的方式是主流。如今内外部发生剧烈变化,不论有无疫情,不谋进步就一定面临淘汰。


能够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的最佳方式,就是强化自身能力。正如我特别喜欢的一位管理学家所言,具有核心竞争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关于核心竞争力,在《专业能力,真的是律师团队的护城河吗?》一文中有详细阐述)。


05


写在最后

经过以上这番思考,我还是基于律协的这则“温馨提醒”发了个朋友圈,大意是——


千万不要让疫情成为不努力的借口。如果疫情是常态,没必要恐慌,学会与之共存;如果疫情不是常态,更没必要恐慌,都会过去的。


人总要学着在危机下主导自己的人生。


与各位朋友共勉。


END


来源丨哲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