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常金光
01 2022年,比想象的困难更难
2022年初,虽然经过前两年的疫情,相信不少人还是抱持着乐观期待,但至今为止,困难比想象的更难。我身边有不少律所负责人跟我说,过去几个月“负增长”了。“负增长”,也不知道哪个天才发明了这么个词。分别看看各地情况。
北京:93.7%的中小律所“负增长”。
2020年5月初,北京朝阳区律协发布了一份《疫情影响下中小规模律所生存现状和发展建议之调查报告》。调查显示,第一季度签约合同金额同比去年同期:减少的达到105家,占总数的93.7%(其中,减少20%以上的共有98家,占总数的87.5%);持平的为5家,占总数的4.5%;增加的仅2家,占总数的1.8%。
数据还显示,中小规模律所的业务收入同比去年同期普遍减少60.28%,腰斩都不止。关于律所对今年业务的影响,74.1%律所认为有很大影响,15.2%认为有比较大影响,只有1.8%律所认为影响很小。
请注意这组数据来源于全国最大的基层律协——朝阳区律师协会,可以说是律师行业的缩影,现在可能相当或更难。
重庆:律协发文提醒控制成本。
不久前,重庆市律协,作为律师的娘家,很热心地发了个红头文件,大意是告诫律所主任们预估疫情发展情势,合理控制成本,避免不当扩张。有人说律协管得多了,但我想,发文件的人是好心,一定是切实发现律所较大的困境,才做出这样的提示。
发现没有,今年上半年的情况,跟2020年疫情之初很不同。
过去两年,相当比例的律所,还是实现了30%或更高的增长。当然也有不增长的。总之,虽然有困难,但没那么难。
其中原因,可能是法律行业天然的逆周期对冲风险效果。宏观经济好,投融资、交易多,律师赚钱;宏观经济差,倒闭、破产、纠纷多,律师也可以赚钱。
但法律行业终究是宏观经济的一部分,时间久了,就难逃大环境的影响。客户没钱了,付费能力和意愿自然就弱了。不能出差、不能开庭,不能见客户,收入自然也就少了。
现在的压力与两年前不同,有何不同呢?
压力其实不只是营收降低,没有增长;更是来自未知。不知道这疫情反复无常,会持续到何时。一天两天扛得住,一个月两个月扛得住,一年两年也扛下来了。但要这么三年五年下去,就不好说了。
收入减少,律所的房租不会减少,家里房贷不会减少,孩子的学费不会减少。
2022年,比想象的困难要难。
02 对当前局面的三点分析
下面分析下形势,关于律师行业,我总的意见是:稳住别慌,不用太担心。
原因有三:
第一,律师行业轻资产。
几乎没有供应链,没有太多固定资产和硬件投入。想想看制造业,工厂一天不开工,设备、厂房、库存,就都是成本。供应链上下游断掉一环,就会给自己带来严重影响。
我跟一个钢铁公司的法总聊天,他说你知道炼钢的炉子要是停一天的话,得有多大的损失吗?我说多大?他说上亿元。我惊了,说怎么会这么大?
他说炉子失温,那个铁水就浪费了,一座500立方的高炉,光是500立方的铁水,就是2000万左右;炉子重新点的话要预热,烧油各方面大概1000多万,炉体的一些保温材料要重新更换,也要将近1000万;加上电和其他间接损失啊,总共是要上亿的。
法律行业不同,律师拎包就上班,空手光脚也可以下班。赚钱的基本方式,就是说话、写字。几天不说话,不写字,也没什么大损失。
前面提及的调查显示,律所最大的成本(高达37.54%)是房屋租金。
所以扩张期的律所主任压力是比较大的。北京国贸三期、上海的上海中心等核心地段的律所办公室,价格不低。如果是主任或几个合伙人承担成本,处于扩张期,楼租了,人却没坐满的话,压力会比较大。
除此之外,就相对还好。相比旅游行业、电影院行业、航空业,甚至餐饮行业、各种需要出口的生产制造业,律师行业肯定是好很多的。教育行业?教育行业就不用说了。
第二,最低生存成本低。
工作5年以上的律师,只要还在这个行业,多多少少就有些积累了。节约开支,日子大致过得下去。
比较困难的,是实习期或刚工作一两年的律师。原本收入就低,读书多年,好不容易工作了,眼下还得向父母借钱度日?会感觉格外艰难。
但总的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个时代已经是饿不死人的时代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真的是有一代人在饥饿中长大,甚至饿死的。
这个时代不要慌的原因,是随着科技进步、农业工业的进步,社会物质总供给能力大幅上升了。粮食安全这些,根本上是有保障的。
大部分人应该不至于吃不上饭,当然这已经是最坏的打算了。
第三,律师行业的发展水平,包含着机会。
过去几年,中国律师人数一直是以大约10%的速度增长,相比很多行业是要快的。为什么快?因为主管机关希望增大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换言之,有不少市场需求是没被满足的。从供需两端来看,供给过剩,是行业灾难;供不应求,是行业发展的机会。
律师行业有不少关于内卷的吐槽,但你得看跟什么行业比。总的来说,是前些年律师行业的钱太好赚了。如今竞争激烈一些,大家就吐槽。相比那些真正竞争激烈的行业,律师行业的竞争还是比较宽松的。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律师行业就还是有机会。
什么机会?就是通过提高服务效率、优化作业方式,提高个体和团队能力,最终提高竞争力。遇到同样的疫情困境,一个增长的行业,机会必然多一些。
简单说就是,律师日子没以前好过了,未来竞争会更激烈;但整个行业是供不应求的,与很多其他行业比,机会还是多一些。
这一点,是最大的希望和安慰。
03 三碗“鸡汤”
“鸡汤”是加引号的,平常很反感鸡汤;别说鸡汤了,就是那种带着点无脑热血的句子,也很反感。但当下局面,不同寻常。适当补一补,没准儿对身体有好处,况且我会给出理由。
一共三点:
第一,不论什么时候,真正牛的人和公司,一定是逆势成长的,而不是靠顺境才成长的。
回顾互联网发展史,2000年前后,美国互联网公司迎来第一波泡沫破灭,众多乘风而起的公司随泡沫轰然倒塌。有些公司几个月内丢掉99%的市值,大量公司濒临破产。比如当时名声大噪的pets.com和webvan。
新创业公司拉不到融资,大多数人认为互联网成为明日黄花。而恰恰在那个时候,亚马逊、谷歌、百度等公司走过寒冬,成为互联网巨头。
说明在顺境中,即使活着的公司也并没有证明自己,但逆境之后起来的这一波公司,才是未来真正的龙头公司。
而且仔细想想,从心理上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好时候。
疫情开始之前,2018年底,2019年底,也到处都是资本寒冬,总有“今年是过去十年最难的一年,但可能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的说法。大学生就业市场,也动不动就是最难就业季,好像年年都是最难。
什么时候会觉得有好时候?就是事情过了十年,遇到了坏年景,回忆起来,才会说,还是当年好。这是真相,也可能是人性。
再怎么坏的年景,也有发展好的公司。哪怕是不好的行业,也有想办法受得损失小一些的。
这样想的话,不妨把疫情当做一场压力测试,看看自己究竟是不是有真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趁机检视一下自己的能力和做的事,这是危机和压力给我们的机会。
第二,想想使命,如果知道了为什么去生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方式。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被关禁闭,黑人朋友问你在里面干啥?安迪说,听音乐。朋友问,他们会同意你把那玩意儿(唱机)带进去?
安迪说,音乐在脑子里、在心里,就是在监狱里,音乐才变得更加有意义,有音乐才不会忘记这世上有些地方,是这些高耸的石墙关不住的,还有一些东西在人们内心,是他们这些人碰不到夺不走的,完完全全属于你的,那就是希望!
这片子每过一段时间看看,都充满希望。“知道了为什么去生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尼采说过很多这种很牛的话,可以当鸡汤,也可以当箴言。
把时间的尺度拉长一些,放在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看,会觉得疫情未必是个关乎生死的大事儿。基本盘是稳定的,不用慌张。
就法天使来说,使命是建设中国合同库,提高社会合同水平。没疫情的时候要建,有疫情的时候也得建。在办公室办公要建,居家办公也得建。只要使命坚定,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怕的是疫情结束了,自己先垮了,没劲儿继续折腾了,那才是灾难。
最可怕的不是抓了一手烂牌,而是有机会赢的时候,你已经不在牌桌上。
第三,化繁为简,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丘吉尔的话广为引用。当时二战即将结束,与罗斯福和斯大林商讨势力范围。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共同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在这份文件中,提出了在打败法西斯之后,要在国际社会建立“广泛而持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后来导致了联合国的成立。
我想这句话的本质是说大的危机是格局重塑的机会。
疫情是否给了律师行业重塑格局的机会?我想是的。前面的数据调研说,在一百多家调查对象中,20家律所有与其他律所合并的意向,11家律所有解散意向。这样下去,格局确实会变。
律师个体的发展方式也会变,以个体发展还是加入团队,各自开小所还是向平台所聚合,保持传统作业方式还是拥抱数字化。不主动选择,也会被动被选择。三五年后,就会是新的格局。
这是我觉得丘吉尔这句话的含义,不是说要投机取巧或趁火打劫,而是给我们重新思考的机会。想想怎么化繁为简,也不一定要想什么宏大的格局,就想想自己的时间分配和机会是什么。
就我自己而言,疫情之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各地出差讲合同课,让更多朋友了解法天使的合同方法和工具;疫情发生以后,想到2022年上半年至少会少讲20场大课,但过去三年,我讲了几百场课的经验,懂得了怎么把课讲得好一些,似乎是有点价值的。很多律师也想成为擅长讲课的人,也想了解讲课的方法。
于是趁着春节空档,静下心来,写了本书,主题就是律师怎么讲好课。过去几个月抽空完善,如今已经三审三校结束,赶在上半年6月份就能出版了。
要是没有疫情,我八成还在各地东奔西跑讲课,也就没机会写这么一本书出来。这本书如果卖5000册,就填平了少讲20场课的缺失。没准儿花钱买书的朋友,会比免费听课的朋友更认真一些。
前几年在互联网领域,有个国民总时间的概念。意思是,十几亿人口,总共花在线上的注意力时间总量是确定的,各个产品的竞争,其实是在争抢用户的时间。
律师的获客也是如此,线下活动的减少,意味着线上注意力的时间变长。疫情限制了线下,某种程度是给了线上更多机会。很多律师也的确开始了线上的尝试。肯定是有得有失,有成有不成,但尝试的人,就可能在下一个格局占领先机。
向内可以简化工作和生活,建立稳定的内心秩序。从俄乌战争、国际争端、疫情困境的宏大叙事中走出来,建立自己的小环境,强身健体,练好内功。当下的生活永远是琐碎具体的。
疫情这两年,法天使线上合同实训营有多达9000人参与。相比平常的工作忙碌,现在正好有时间花21天在微信群与全国法律人同行一起,学好合同这种重要的基本功。当然未必要学合同,也可以学别的平常想学但没时间学的事情。
所有这些话,其实都是为了说给自己。我依然反对鸡汤,也给自己的鸡汤打了引号。根本问题是,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内心深处,总得相信点什么。
最后,梳理下结论——
第一,困难是真实的,普遍都难。
第二,法律行业比很多别的行业还是要好一些,包含着机会。
第三,一些建议:
(1)不用慌,慌也没用,把它当做压力测试。
(2)趁机以未来3-5年尺度,重新思考真正重要的事,做判断,做取舍。
(3)开始行动,或者躺平。躺平也是一种行动,要躺就躺得心安理得,舒服一点。
当然说得不一定对,我的微信:fatianshi317,欢迎与我交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