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低质量办案,做一个“奢侈品型”律师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图片


作者丨董远航

原标题:《做一个“奢侈品型”律师》


刚执业时,笔者认为“将案子尽可能地做好做精”是每个律师的共识,是毋庸置疑也不言自明的道理。


在执业过程中乃至自身独立的一段时间中,却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同行,抛开个人的法律理论水平、案件分析处理思路等能力上的事情不谈,只是在办案态度上,就有很多律师并未认真准备案件,对于案件材料不清晰,或是对于自身的庭审思路未梳理明白,导致了庭审过程的不甚顺畅。


并且随着办案眼界的开阔,越发觉得“把案件做好”这件事儿是没有尽头的。如果时间允许,一些有争议、难度较大的案件可以不断深挖,并且产生新的问题。


因而,笔者越来越觉得能够全身心投入某一特定案件中是一个奢侈的“选择”。 


主观上,需要律师个人有意向也有初步的能力将每个案件办到当前阶段能力范围内最佳的程度。客观上,也需要有能够维持律师生计的案源。法律服务是一件市场上的商品,必然有其目标客户群体。在个人精力允许的范围内,要做薄利多销还是高价高质,实际上与商品的营销策略别无二致,两者各有各的不同思路,并不分高下,且都有通过不同的策略成为大律师的现实路径。


01


什么是“奢侈品型”律师


笔者认为,目前律师提供的服务质量差异事实上不会导致类似普通商品与奢侈品间的价格差。法律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客户对于处理事务的预期损失/收入是有限的,从这个逻辑来说,律师行业也不可能存在“奢侈品”一说。


以目前所在的团队为例,虽然平均客单价相对较高,但并非是因为将小案件收出了高价,而是与每一案件预估实际投入的时间、人力相匹配,对每一案件收取应有的价格,并提供能力范围内的最佳服务。


因而可以说,“奢侈品型”律师的实现仅是拒绝了“低价承接,低质量承做” 的业务模式,而非是对案件收取溢价。“奢侈品型”服务是主观上将自己提供的服务作为奢侈品,而非服务的价格“成为奢侈品”。



02


成长的陷阱


现今由于团队化在行业内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初级律师会在一个结构相对稳定的团队内成长。笔者以自身经历,将一名律师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一个律师独立执业的初期,其业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伙人的要求、合伙人的业务层级和合伙人自身的业务能力。


总体来说,由于由于合伙人的业务水平整体较高,也能接触到相对高层级的客户和业务,因而在这个阶段可能构成了律师初期业务眼界的天花板,许多优秀习惯也形成于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


随后,大多数律师的职业生涯中还是有一天会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独立执业,从这个时间开始,每个人对于业务的承做方式就开始发生变化。初期没有业务时可能会存在低价竞争,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又会发生业务事务过多,无法对每一事宜如初执业时那般上心的情况。可以说,在成为一个提供“奢侈品型”服务律师的旅程中,岔路、诱惑千千万,而实现的道路反而是万千道路中较为曲折坎坷的一条。


03


劣势所在


做一个“奢侈品型”律师,意味着选择了一条更困难的途径。


律师这个职业的收入永远与承受的压力相匹配。“奢侈品型”律师需要承受执业初期缺少案源时的焦虑,需要承担承做复杂业务过程中业务开展的压力、对方律师反击的压力、当事人服务的压力。到最终很可能会发现,这样的律师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所谓“自由职业”,花同样的心力可能在任何行业都能赚取更高额丰厚的收入。


图片


04


为什么还是要做“奢侈品型”律师


但同时,笔者仍然建议你在万千道路中,选择做一个“奢侈品” 律师。


如上所述,“奢侈品型”律师主要是从案源上进行筛选,承做那些案件收费、工作量符合自身能力的案件,并提供能力范围内的最佳服务。


客户需要的也是能切实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办事认真富有责任心的律师,而非是廉价但办事听天由命的人。在承接案件时,客户希望在支付委托款项后,能得到有质量的后续服务保障的承诺。


其次,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毕竟人生在世,不仅有物质的收获、俗世的享受,更有精神上的满足、精进的欢喜与不负信任的成就感。


童年时我们就知道,与怎样的人同行,你就能成为怎样的人。同样,越是办理事务复杂、影响深远的案件(注意,这样的案件并非一定是标的额大、收费金额高的案件),你也能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运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家法治的进程。


我希望再过十年、二十年,我回望自己的执业生涯,能看到的不只是我赚取了多少律师费用,而是我怎样地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怎样地推动了地区的发展。另外,也许与最优秀的人同行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吧。


END


来源丨白玉闻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