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受到鼎颂法务创新集团旗下新媒体平台“访律”的邀请,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王凤梅对律新社的诞生与发展、法律服务行业“卓越品牌”的塑造、行业生态圈的调研、法律行业传媒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律新社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作为创始人一路走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2002年是中国的都市报刚刚兴起的时候,我毕业后进入了相关单位,在《新闻晚报》先后做社会新闻和政法与新闻版块,担任社会新闻部副主任,参与了《法制周刊》的创立并负责整体编辑运营工作,直到2015年出来创业。
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2013年底。那时候,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纸媒造成了很大冲击,上海两大报业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单位。这是一个历史性事件,《新闻晚报》在这次冲击中成为了全国较早停刊的都市报,某种意义上标志着纸媒黄金时代的落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转型做新媒体。在做《法制周刊》的时候,我对整个政法与新闻领域是比较熟悉的,当时我想尝试做一个法律领域的新媒体品牌。但我发现我们做的一些行业信息,在法律行业里很重要,但是在大众媒体上是不会被列入到比较重大的新闻序列中的。这种不兼容性导致我们做内容时经常要面临取舍,要么迎合大众,要么迎合专业板块。因为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经验,不知道做专业板块会不会有市场,所以一直在想如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后来读研究生时,我留心关注一些行业媒体建设中的成功典范,这让我开始思考,法律领域是不是也会有这样一个契机?后来我又去做了一些调研,发现这里面大有可为。首先,专业人士需要一个“懂行”的媒体来提供行业动态和行业信息;其次,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它对接到大量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再次,国家层面对于法治建设越来越重视,法律服务和法治文化一定会有发展机会。
2014年1月1日,我调岗到单位的新媒体中心后,带一位同事试水做了一个垂直法治领域的微信公众号,仅用一年时间就把这个公众号做成了上海十大微信公众号之一,这也是我在探索新媒体运营方面的最初尝试。这更加坚定了我在新媒体领域长远发展的想法。于是,2015年7月,我提出了辞职。2015年8月1日,律新社公众号正式上线了。
律新社可以说是一个凭直觉建立起来的媒体平台,创办之前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商业规划,只是出于我们对媒体初心的延续和对市场的一种探索。我们的 Slogan是“记录法律人前行足迹,打造精英者品牌传奇”,这么多年一直没变过。我们把一些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然后标签化,再去帮助业内人士凸显自己的品牌和价值,同时也帮助有需要的人更容易获取这些信息。抱着这样的初心,律新社就这么开始了。
从出发到现在,我们可以说是“七年磨一剑”。我刚从报社里出来开始创业时,并不是真正了解法律服务行业,从新闻报道到法律服务行业自媒体或者是商业媒体的建设,看起来好像只有一厘米的距离,但这个一厘米的距离,却花了我们七年的时间。这种从思维认知到工作模式的变化,对一个媒体人来讲,是一个再造的过程,是一个“抽筋扒骨”的巨变。不是说你有一个好主意和好方向,就自然会成为一个好的创业者和好的老板,这完全是两回事。我的职业生涯里从来没有公司经历,纯粹就是从媒体人到一家创业公司的负责人,因此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调研和学习的过程,前前后后做了很多摸索和尝试。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比如,什么叫做商业、战略,什么叫做组织分类、业务分类,业务模式,以及公司的组织建设、运营、财务、品牌、人才选拔、产品设计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整个过程下来,不亚于读了一个MBA。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做日常新媒体运营之外,还打造了两个行业里比较有影响力的品牌系列主题活动:一个是法律科技品牌,一个是公益品牌。我们发起了中国新兴法律服务产业高峰论坛,连续5年发布《新兴法律服务产业发展报告》和相关指南,助力法律科技,这一论坛已经成为法律创新者年度盛会。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对全球法律科技创新进行了研究,在公益和社会责任方面,律新社连续多年发起律界公益论坛,发布公益法律服务报告,并推出律界“公益奥斯卡”,形成了法律公益新风尚,提出好律师好律所一定不只是创收和规模,一定会参与公益和承担社会责任。2020年,我们还根据多年积累,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律界公益故事书《没法不爱》。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很用心,用一种“死磕”的精神坚持把一个领域搞透。这也是行业里大家对我们的评价,说律新社的造梦能力和执行能力一样好,因为我们不仅做梦,我们还把这个梦实现了。其实,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当中,还收获了远远比当初规划的时候多得多的东西,这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创业这七年,基本上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外部的“墙”和内部的“墙”,我们几乎把“南墙”全部都撞了一遍,撞了一头包,还撞得很开心,因为知道“墙”在哪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心酸和打击,比如费心费力培养的团队业务骨干人员的流失,再比如关注我们的朋友都知道的公众号在去年被莫名关掉。
其实这些经历都让我们对于自己能做的事情的边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帮助我们把心里那堵叫做“执念”的最大的墙推倒。现在回过头来想,这反而让我们获得了一种更加多元的价值观,是团队经历的一次重要成长。经历了这么大一件事情之后,我们的核心团队都留了下来,大家愿意共渡危机。我们获得了一个打不散的团队,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贵资产,比什么都重要。
有了这样一个团队,我们就不怕重新出发。事情发生后,我们内部做了一些优化和调整,而且继续坚持初心,坚持做有价值的事,把法律服务圈好的品牌、好的团队和好的产品向外部推荐,比如我们正在推出的法律服务品牌指南项目。我们内部的运营也更加规范和合规,也更加注重数据的及时收集、归类和保存。
目前,我们的新公众号“律新V品”已经运营了一年,几乎所有的客户都还在,离开的员工很多也都变成了我们的合作伙伴,这对我们来讲是莫大的欣慰和鼓励。
巧合的是,2021年10月30日是老号被停运的那一天,而今年的10月30日,我们发布了律新社第一个法律服务品牌指南,《精品婚姻家事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2)》,新华社和法律圈内15家平台同步直播,线上线下70万流量,刷屏朋友圈。(原文链接:看向家的方向!70万观众见证百余位精品婚家律师“家和”行动)我们其实并没有特别策划,但一切是如此偶然,又如此必然。我现在经常说的一个词叫“借事修人”,通过一件事情悟到一个道理,其实收获也是非常大的,我们会用“获得”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挫折,乐观地接受每个挑战,把眼前的事做好,就会收获更多的正向回馈。从成立那天起,律新社就开始不断对法律服务业的生态圈做调研,也发起过很多讨论,最近我们每周都在线上直播的“卓越律所品牌发展之道”和“法律品牌运营50讲”项目,邀请到各位内业大咖一起坐而论道,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们在所做的调研中,一直在寻找。这个行业的规律是什么?它的行业价值是什么?我们为这个行业鼓与呼的核心动力是什么?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观察,我们总结了三个方面。第一,这个行业内有许多很优秀的人,尤其是一些创始合伙人,是精英中的精英。在与这些先行者交流的时候,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具有情怀,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因为法律而更美好。这群人的探索精神和利他精神,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值得我们去支持。第二,我们正在目睹中国律师史上一些大事件的发生,比如一些律所从籍籍无名,在众人的质疑中成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创新在行业内屡见不鲜,非常有探索精神,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记录。第三,我们越来意识到文化其实是一个组织或者是一个行业生存的核心,我也寄希望于我们能够在这个行业里用文化来促成一个局域的理想国,或者说一个理念性的潮流,我们愿意成为优质文化的倡导者和建设者。我最近访谈了二十多位律所主任和十几位运营管理人员,对我来说,这种一对一的深度访谈,每次都是非常愉悦的交流,是“卓越之道”的一种碰撞。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大部分人对于如何做到“卓越”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且具有共性。他们都说,我们只是在前头把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了,自然而然就带来了一些效果。我们也希望能够把这样的理念传播出去,让大家更好地安于当下,更好地去找到并尊重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们常说,如果成功有法则,那这个法则其实也很简单。万变不离其宗,大所也好,精品所也好,当你回过头来探寻他们最初始的状态时,其实都是源于一个小小的初心和后来长期的坚持。所以“卓越之道”和“大道至简”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道理,律新社自己又何尝不是做到了这些,才能在今天焕发蓬勃生机?
“道”会感染和启发很多人,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有了这个共鸣,很多东西我们不需要说明,就能形成一种默契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依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做的事也是在建立一个“道场”,能够促进大家共同悟道,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生态共同体,让大家相互赋能。
律新社一直在做为律所和律师品牌赋能的事,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不像一般的商品,专业化服务最难的就是它的无形化,很难被认知,那如何让客户知道你很专业?
我们认为,一个方法是通过自己来证明, 要有专业文章输出;还有一个方法是通过外部来证明,这就涉及到品牌呈现的数据。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你的品牌要想被更多人知道,就需要可以被检索到,在线上有足够多的数据留存。而传媒品牌所能提供的服务,通过一些专业性的文章、访谈或者报道,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我们认为它是符合专业人士品牌建立的一个最好的呈现方式。对此,律新社提炼了一个品牌建设方法论——“三维九步法”,用九种传媒手段来帮助律师和律所在专业影响力、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这三个维度塑造法律品牌形象。这三个维度做完了,基本上就能打造出一个比较好的品牌形象。我们会首先来评估品牌的指标和维度是否健康完善,之后会定向根据客户的特点和需求,去完善品牌建设方案,通过“三维九步法”构建品牌的专业数据、媒体访谈数据、专业信息动态等等,再在律新社的新媒体平台的专栏里面去呈现,内容也会同步上传网站和其他平台,提高网络检索检出率。这样在律师要去向客户推荐自己的时候,就能用这些来证明他的专业能力。所以我们是一个有方法论的品牌服务,也在尽我们的所能用这个方法论去帮助大家赋能。目前,行业里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但是当大家都在焦虑的时候,我们反而不想传播焦虑。我们认为每一家机构都要根据自己的节奏来走,不要乱了步伐和规划。虽然未来可能会有难点,但是整体还是向好的。所以还是要专注自己、专注当下,而且现在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远未做好,很多的道理和事情也都在发掘当中,不要只着眼忧虑。可能短期内看起来钱少挣了一些,但还是需要回到最初的起点,回归初心。
就像前段时间我采访的一位律师所说:“我们的初心是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律师,而不是成为一个有钱的律师。”(原文链接:王凤梅对话徐猛:不必纠结爬“金字塔”,万商天勤的“电路板”更香丨卓越品牌之道)如果说你想在这个行业里做下去,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那必须先抵抗住疫情的考验。如果在这个时候,你还是选择了继续做一个专业人士,那就去锤炼自己,去积蓄力量,任何一次暂停都是老天给你积蓄能量的最好时候,这才是修行之道。

律新社还是会把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得更完善。我们给自己设立了几个目标,第一是形成中国法律服务业的品牌建设理论,相应的我们会做相关的书籍和课程,让大家都去学习和掌握这样的方法论,惠及整个行业,然后共同推动我们整个行业品牌来实现一个现象级的发展。第二是力争用五年把我们的法制文化生态打造起来,我们的初心也会一直贯穿始终,让优质的法律服务更容易被看到、被找到,在普法和社会公众的法律服务应用上起到桥梁作用。
我们是长期主义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怕远,朝着对的方向一步一步走,就一定会抵达。
而对于我自己而言,任何时候,保持一种自在怡然的状态是我给自己的目标。最近这一年里变动很多,尤其是今年春天上海的不能出行的几个月,虽然从公司角度而言很有压力,但是居家工作中,我坚持健身和冥想,读了瑜伽和身心灵方面的书,在国学方面也有了更多的涉猎,也激发出了我更多的人生感悟,创造出了我现在的自在观,内心平和宁静,经常能感受到真诚利他的喜悦,也许这就是链接源头的感觉。
我很认同一句话:“你能好,一定是因为很多人希望你好。”这句话也送给很多在思考不确定性时代如何确定“好”的朋友。未来希望能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同探讨法律服务行业发展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