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宝
上海市信义律师事务所主任、博士、专利代理师
2022年8月司法部发布的《2021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报告中显示,我国律师事务所从规模角度来看,50人以下的律所数量超过3.5万家,占全国律所总数的96.95%。而上海律协发布的《2021年上海律师行业大数据报告》中同样显示,上海50人以下的律所数量为1680家,占比为94.6%。
相较于人员众多、业务类型全面的大规模所,中小规模律所往往缺乏适应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定位不明确、业务细分不清晰,甚至对于整个市场环境也缺乏了解,这也成为了许多中小规模律所的发展掣肘。
虽然,从上述两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律所数量无论从全国(2020年的3.4万家到2021年的3.65万家)还是上海(2020年1079家到2021年的1776家)都有所增加,但是中小规模律所所面临的挑战并没有减弱。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推介和营销模式难以展示律所的价值,客户在选择律师或者律所的时候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阔,选择机会更多,更倾向于“货比三家”,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更是推动了法律服务对于社会广泛层面的普及度,律所如何提升和展现自我价值变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虽然大规模律所的占比在全国层面来看平均不超过5%,但是头部律所的扩张势态已不断增强,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提升对优秀律师人才的吸引力,中小律所受到的冲击更大,律所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的,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疫情大流行还尚未结束,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对于各个层面的挑战也越来越明显,中小企业和个人在这一情形下同样受到冲击,这也导致他们的法律服务需求或支付能力受到影响,进而使得以这一客户群体为主要目标的中小律所难逃影响,传统业务无法开展,市场竞争力进一步降低。
大变局时代中,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律所必须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把“专精特新”这一概念移用到律所发展领域或许可以成为中小律所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通过提升律所专业水平,强化服务精度,寻找定位特色,创新服务方式,中小律所也可以做到小而美、小而好、小而优、小而强。
►►►
律所如何做到“专精特新”?
法律素养专业化
律师是通过自身的专业法律素养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中小律所在市场中本就背负更大的压力,律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市场竞争力,提升自我专业水平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分析市场,选择适于实际情况的细分行业,深耕专业领域,“在深不在广”,虽然短期来看会有一定压力,但是着眼于长远利益,这将是未来律师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律师是一个需要永远学习的职业,没有智力投入和专业产出,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精进,就将被市场所抛弃。中小律所选择专业化,就是在另一条合适的赛道上驰骋。
客户服务精细化 对于律所而言,寻找自身定位特色,也就是强化自身差异性,打造律所品牌的过程。一个好的品牌背后是强势的市场地位和可观的利润,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打造品牌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前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是效果马上显现的,所以很多律所并不重视自身特色定位的打造和品牌宣传。 业务产品新颖化 特别是2020年以来,市场遇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律师行业更甚,受制于线下人与人直接交往的限制,法律服务市场有所萎缩。但也正是在这一情形下,很多中小律所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疫情的影响,很多中小律所在各种平台上开设了法律网课、咨询直播等,还有一些律所开展了服务产品路演、律师实务课程等,这都是法律业务产品的新颖化。同时,很多律所也对新媒体的宣传推广投入了目光,包括拍摄宣传视频、法律知识普及视频等在各个长短视频平台进行投放,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这种顺应困境并突破困局的创新,将是中小律所日后需要不断关注的方向。 大变局下,中国律师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律所的发展必须要回归到价值和专业上。数量众多的中小律所是中国律师行业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推动法律服务市场不断繁荣发展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论断,打造“专精特新”律所,是营造“专精特新”企业良好营商环境的催化剂。后疫情时代,市场已经淘汰并将继续继续淘汰跟不上大变局时代的律所,中小律所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提振信心,提高定力,提升专业化水平,打磨精细化服务能力,打造特色化品牌定位,创新业务模式和产品,强化不断前行的信念,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专精特新”道路,是中小律所必然的选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