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会炒花生米的律师,不是好律师。
走出法院,他顺道去了菜市场,在与菜农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经常脑子断片,付钱时只把微信二维码当成支付宝,因为法庭辩论的焦点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翻江倒海,不停折磨他。
回到家,厨房成了他的第二战场,经过火烧火燎的煎炒烹炸,端出了香喷喷的饭菜。
有人戏称:在外你努力表现是为了讨好客户,在家你努力表现是为了讨好老婆孩子。
他说:上得了庭堂,下得了厨房,才是好律师!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每户人家的厨房味道不一样,延伸来说,每个人做的菜的味道不一样,哪怕用的食材、调料一样,在同一个锅灶上做出来的菜,其味道也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
会做菜的人,其实很好理解,究其原因,无非是由流程顺序和时间把握的因素决定的。所谓流程顺序,就是做菜时使用调料和食材的先后。比如,先放油,油热后,放入葱姜和盐,炒一下,香味就出来了,但是如果先放水,再放油盐葱姜,没有了味道,菜做出来寡淡无味。但是,有人按照小红书的流程来做,做出的菜还是不尽如人意,那就是时间的把握问题,我们通常说的是火候。

比如炒花生米,我们先把花生油或者菜籽油放进锅里,加热一会,然后倒入花生米,不停地翻炒,使之均匀受热,问题来了:多长时间出锅呢?四分钟还是五分钟?没有一个标准时间,因为花生米的大小不一样,品种不一样,怎么把握呢?看颜色!待到花生米的颜色稍微变深,就要准备停火,不能太早,太早花生米不熟,吃着生硬不脆,不能太晚,太晚花生米就会焦煳,甚至炭黑,不能食用。还要考虑到油锅冷却的过程,在你给花生米出锅前,油锅还在继续给花生加温,所以不能等到花生颜色最好看时停火。那么变到什么程度的颜色才算完美呢?这个点最难把握,不可言传!你必须紧紧盯着锅里的花生,自己把握火候,这是由厨师的感觉决定的。
我觉得,炒菜做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做得美味可口,适合绝大多数的味蕾,太难了,所谓众口难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厨艺决定的,也不仅仅是流程和火候的问题,更多的是要用心,用爱投入,才会出精品。我深有体会,如果我一个人吃饭,或者心情不好时,做出来的饭菜就一般般,如果是高朋满座,我往往是超常发挥的状态,结果会迎来赞不绝口的美誉,和光盘行动的奖赏。
你知道他为什么从法院回到家就进厨房吗?因为厨师和律师的职业有相通的地方。法律程序是法定的,我们都要按照流程办事,一旦程序出现问题,就是致命的,判决结果都要被推翻重来,就像炒菜顺序错了,做成了一锅粥,我相信没有几个人喜欢食之无味的饭菜。司法实践中,相同或相似的案件判决结果不同,常有发生。有人会有疑问:相同的法律,相同的程序,相同的证据,为什么结果不同呢?除了法官的思维方式不同之外,我认为律师扮演的角色也是重要因素。试想:如果相似案件结果会完全相同,律师存在的空间还大吗?律师的工作不是ChatGPT能够完全替代的,因为看似相同的案件,其实有很大差别,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细细深究起来,可能有天壤之别。
就像同样的食材,经过不同厨师加工以后,会变成不一样的美味佳肴一样,同样的证据材料,在不同的律师眼里,发挥不一样的作用。筛选证据材料和厨师选用食材调料的过程一样,无关紧要的弃之不用,至关重要的突出使用,证据不足的补充取证,取长补短,彰显优势,隐藏劣势,然后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条,使案件达到事实确凿证据充分的状态,这需要律师的专业和经验才能实现。
有了专业和经验就一定能实现最好的结果吗?我认为还需要律师的敬业心和责任心。敬业心,就是对于律师职业的热爱,对专业的精益求精,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提高执业水平。责任心,就是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案件之中,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办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做到事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的问心无愧的境界。只有这样,才会使疑难复杂的案件出奇迹,使焦头烂额的案件出精品。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年轻律师听了几场大咖律师的课程,以为掌握了办案的技巧,就可以立马变成专业律师,但是做起案子来仍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只有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经过大量的挫折失败,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可以形成适合自己特色的执业模式。做菜需要掌握技巧和火候,办案需要专业和经验,但是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还是要用心。只有用心,吃货才能变成厨师,只有用心,小律师才能变成大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