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数十位法总,发现企业遴选知识产权律师“关键标准”:信任背书&行业深度丨律新调研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图片

作者丨王笑寒

出品丨律新社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仅仅是法律问题吗?NO——


随着中国知识产权进入“强保护时代”,相关规制的不断完善与健全,带动了企业创新管理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知识产权不仅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技术、品牌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及核心承载体。


随着知识产权管理意识的提升,部分企业已成立了知识产权部门,或在法务部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团队。然而,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维权保护、交易谈判等问题时,多数企业的知产管理者仍会选择与外部知产律师建立合作,以保障案件管理的专业性,并降低时间成本。当下,企业无疑是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最重要的需求方。


2023年5月,律新社在《精品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3)》调研的过程中,对数十家各行业知名企业知产管理者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多数企业知产管理者认为当前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市场总体向好发展,但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主要市场体现在,一是知识产权与行业、产业的融合度不足;二是“信息不对称”导致恶意竞争等市场乱象;三是知识产权管理绩效难以体现。这样的市场环境也让企业知产管理者面临着诸多工作难点,因此,“行业深度”“商业视角”“协同沟通能力”成为企业知产管理者遴选知产律师的最重要指标。



一、市场发展总体向好,但企业知产管理仍存在诸多难点



随着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中指出,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指数达到116.3,较上年基期值100增长16.3,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效果初步凸显。

企业知产管理者对此也有明显感知,超过70%受访者在调研中表示,当前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市场总体向好发展,市场环境、服务规模与服务质量较前几年均有明显提升。然而,另有30%的受访者表示,“良莠不齐”是当前知产法律服务市场的总体特点。一方面是不同地域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各细分领域发展不平衡,如商标、著作权等领域发展已较为成熟,而商业秘密、域名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则稍显落后。

图片

关于当前知识产权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将受访者的观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 知识产权与行业、产业的融合度不足,外部机构、企业法务、企业业务团队之间存在“认知壁垒”;
● “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一些专业能力不足的机构“剑走偏锋”,通过低价竞争、过度营销等手段获取案源,扰乱市场正常竞争。
● 知识产权管理绩效难以体现,在成本压力下企业决策层的支出意愿受限。
这些市场问题也为企业知产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专利总监表示,如何在企业的具体业务发展形态下,为知识产权管理匹配最契合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思路,是当下企业知产管理的核心难点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业务之间仍存在隔阂,需要进一步加强需求沟通,打破双方的“认知壁垒”,从而清晰规划具体业务形态下的知识产权管理方案。
此外,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管理工作,涉及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协助与统筹。某生物医药头部企业知识产权总监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坦率表示,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沟通协调也是其日常工作中的最大难点。一方面,研发人员在产品的科学解释与专利说明上有较强的执念,需加强沟通,综合研发、商业与知产保护视角,得出合理方案;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激发决策层的知识产权意识,以得到更多的投入与支持。

二、选择知产律师:有“信任背书”是首选,有“行业深度”是第一指标



面对错综复杂、周期冗长的知识产权管理,绝大多数企业选择与知产律师合作,从而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性、减少法律风险、降低时间成本。然而,企业在选择知识产权服务方时又有哪些标准与偏好呢?综合多位受访者的反馈,律新社发现:

遴选范围看,所有企业的第一选择均为企业库内律师或个人在行业中有一定积累的律师,而后是熟人/同行推荐、线下活动论坛结识、榜单筛选。总体而言,“信任背书”是第一要素。

在对具体律师的遴选标准上,几乎所有企业均提到,行业深度和经验匹配度、过往案例的质量及胜诉率是其筛选知产律师主要的参考指标。其中,行业深度和经验匹配度可具体表现为律师对该行业的理解程度、是否与本行业客户合作过、参与过多少本行业案例等。某知名互联网企业集团知识产权总监表示:“不同行业的知识产权业务类型、业务模式与管理目标差异明显。未来,在细分行业中精耕细作的律师将会在本行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图片

资料来源:律新社研究中心调研整理
同时,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提到,是否拥有业务发展的视角和思维也是他们衡量知产律师水平的重要标准国内知名视频分享互联网社区平台的知识产权负责人在接受律新社研究中心的调研对话中谈到,传统律师往往是“case by case”的思维,但他们希望知识产权律师能够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业务发展、商业发展为优先,而不是单纯地执着于“输与赢”。对此,某知名跨国工程企业法务总监陈云晓总结道:“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提供商需要提升专业与产业、商业相结合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就法论法,而是可以帮助企业从产业技术和商务策略角度,制定切实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措施。”
其次,有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表示,知识产权律师的协调沟通能力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某国际知名企业总法律顾问何忆凡表示,企业不仅希望知识产权律师承担法律支持的角色,更期待他们对企业内部架构和工作推进痛点有所了解,运用其知识产权的专业认知,帮助企业法务做出合理的、可行性高的、适合内部推广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以便于法务做好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激发企业上下的知产意识,从而让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得到更充分的内部支持。
除此之外,响应力与执行力、成本优势也是企业较多提及的遴选指标。

三、放眼未来,企业对知产律师还有哪些期待?



虽然多数企业管理者对其合作方提供的知产法律服务较为满意,但他们仍对知产律师有更多期许。

● 帮助企业发挥并衡量知识产权管理效益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在知识产权的投入与回报方面遇到了新的挑战,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益体现尤为重要。海信集团知识产权总监韩涛表示:“如何衡量和发挥知识产权管理的价值,是当前企业知产团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希望律师能够协助企业去评估和提高知识产权的价值,以效益视角帮助企业提升知识产权规划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知产绩效管理意识。

图片

● 成长为企业知识产权的“商业军师”
知识产权并不只是一种法律权利,更是一种竞争工具和商业策略,可以成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获利能力和市场地位的“秘密武器”。正如上海东方大律师陶鑫良教授所言:“法律背面是商业,案件背后是利益。醉翁之意不在酒,讼争本质是商战。”当前,更多企业希望律师不仅能够为企业的知产管理提供法律支持,更期待律师能够进一步协助企业规划竞争策略,寻找最优的知产规划方案,协助企业完成商业谈判等,真正成长为企业知识产权的“商业军师”。
● 共同推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与法律环境的优化
知识产权虽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保护自身发展的“秘密武器”,但因知产案件持续时间长,不稳定因素多,需要的资源和成本较高,往往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担。某医疗器械行业世界500强企业知识产权总监分享到:“当前,专利授权、专利无效等事项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也许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最终可能会转嫁在产品成本上,导致产品价格提高,增加患者的费用和医保支出。知产律师应与法务、司法机关、政府机构一同推动知识产权法律理论与实践建设,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各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真正让知识产权利企、利民。

图片

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知识产权律师应进一步深入了解、融入企业,真正将自己视为企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在实践探索中补齐短板、发扬优势,与企业共同成长为知识产权的“六边形战士”,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构筑坚实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

为了更好地展现精品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产品、团队及机构信息,有效推进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便捷应用,在相关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律新社研究中心推出《精品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3)》调研及申报。更多信息,请关注:谁是知产“品牌之星”?《精品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3)》申报开启!

图片

相关阅读

● 知产法律服务稳步“爬坡”!九大热门产业催热服务新生态丨律新观察

● “中国品牌日”那么火,知产法律服务品牌还不顺势而为?丨凤梅姐说

● 跨越百年,在这里看见中国商标品牌的前世今生丨律新观察

● 对话王正志:风口业务,知产律师如何“挖呀挖”丨律新对话

● vivo德国败诉,但天平正在向SEP实施方倾斜丨律新观察

● “AI孙燕姿”爆火背后 谁侵了谁的权?

● 是担当也是机会!多元化知识产权争议解决机制有多“火”?丨律新观察

● 明星如何选“明星律师”?文化传媒领域知产服务最看重全局思维丨律新观察

● 对话通力车小燕:深耕行业13年 大湾区知产翘楚的传奇人生剧本丨律新对话

● 对话78岁知产泰斗朱妙春:打造专业化、一站式服务的知识产权精品所,我的抱负还未实现丨律新对话

● 对话李嘉桐:行动派梦想家的知识产权大漂流丨律新对话


图片


END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