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文晴
来源丨哲响
品牌的话题,在律师行业里愈发被反复提起。从某种大层面上来说,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做律所,就是在做一种有长期主义坚持的品牌,只有经过沉淀的律所品牌,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赛中活下来,并越来越好。 当前,我们看到,律所在品牌方面的投入,和律所的发展阶段大体是相当的。 越大的律所,越会重视品牌工作的长期建设与维护,也舍得在品牌层面进行投入。不管是在人才还是经费,都敢于下血本。 越小的律所,或成立时间短暂的年轻律所,由于可能尚且处在生存线等现实原因,在这方面的投入,时常容易表现出犹豫不决。大到可能是聘一个品宣专员的薪资成本,小到办一场品牌活动时的细节花费。 其实,这些律所权益合伙人们最大的担心是:“咱们钱花了,效果没达到咋办?”。奈何,品牌建设本身就绕不过长期经营,短期内难看到实际价值,所以如何看待或评估律所当前在品宣岗上的投入,就成了一些律所合伙人常常问起我们的高频问题。 虽然目前来看,这并不是一个适合量化回答的问题,但有几方面的建议关注点,结合近几年在律所品牌一线的实践感受与辅导经历,想与各位分享,或供您参考。
01 评估律所品宣投入是否值得
实践中,我们常见一些这样的案例。
比如,合伙人们以为,律所品牌宣传工作的门槛并不高。于是,参加了几场“走马观花式”的面试,以神速之举招进一个伙伴。然后,对方开始干各种“杂活”。 经过一段时间,部分合伙人们看不见任何变化与起效,觉得有没有这个岗位,对律所的影响几乎为零。开始下定论,品牌宣传不是律所当前必要,没啥实际作用。
以上现象,都属于对律所发展的认知不同所产生的观念问题,没有绝对对错。
不过,对于一些品牌建设工作还处在早期阶段的律师事务所,想要评估在品宣岗上的投入是否恰当,我们认为,至少有两个前提基础,值得注意。
第一,律所合伙人对品宣岗,在认知上要基础保持一致。
品牌宣传,是来帮助律所扩大影响力的,是律所“对外发言人”。如何让更多的人听说我们、知道我们,是品宣岗日常要琢磨的事情。品宣不直接为律所创收负责,但律所有想要更持久地创收发展,一定要提前考虑做品牌建设布局。
第二,律所合伙人对律所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需要匹配什么角色,要能形成共识。
专业能力,我们要寻找优秀律师;案源增长,我们要链接优质的律师团队加入,或者找到有多渠道开发能力的律所市场人;律所整体形象感知提升,我们才是要找到品牌宣传人。
02 律所品宣带来的焕新变化
不得不说,一名与律所匹配度极高的品宣专员,能为律所在外部形象感知上、发展信心上,真的带来巨大变化。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
我们用相同的岗位预算,推动律所“忍痛替换”一个不太合格的品宣岗。此后一年时间里,该律所在品牌感方面,逐步成为了区域律所中的记忆点。
同时,随着这位品宣伙伴的到来,律所大运营团队内部还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鲶鱼效应”,使得原本极其缺乏活力的一个“被动型团队”,竟变得争先恐后起来。
当然,这里并不是表达要刻意利用“鲶鱼效应”,而是强调,律所品牌发展阶段的不同,对品牌人才的能力需求也是动态发生变化的。符合当下需求的品宣岗,能给律所带来更大的想象力与可能性,实现过去很多做不了的实事。
拿上边实例来看,对品宣岗的“求新”与“求变”,竟然让这家律所的大运营团队一改往日萎靡,开始整体向上呈现,这实属意外之喜,相当超值了。
03 专业的事交给了专业的人
都知道,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但现实中,律所主任或合伙人们没少撸起过袖子,为律所宣传亲自写稿、改稿甚至手动发送,只为了能在品牌内容上不出错,或者节省人力成本。
也是一个真实案例。
一家暂时未设品宣专岗的律所,时常会有律所宣传报道的必要需求冒出来。为了解决这样的现实问题,经常是年轻律师帮忙代笔,合伙人律师团队负责修改,主任团队负责内容优化把关,直到半夜推送。 算下来,一篇宣传推文的最后呈现,会动用所内6-7位律师的时间与精力。短期看,似乎是靠内部力量解决了眼下问题;长期来看,这种形态坚持不了太久。
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如果要评估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品宣岗投入是否值当,可以关注品宣层相关执行工作,是否能更大范围地为更多律师节省了时间。尤其是,律所主任及律所合伙人们在公共事务上的投入时间。
比如,在品宣伙伴加入后,明显感觉到,新媒体宣传的内容质量与速度、主观能动性等,整体上去了;品牌活动不再那么需要律师合伙人们站出来操心了;日常品宣工作只需要律所主任们决策核心事宜了,等等。
04 写在最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