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按城市GDP选律师,地域品牌摆在第一位。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的地域品牌最优,其次则是地区性中心城市及新一线城市。例如东北的沈阳、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都与重庆、华中的武汉、华东的杭州、南京和苏州。华南很明显被广州、深圳“虹吸”,即使是珠三角其他地区的律师也不得不在广州、深圳刷存在感。(参考资料:律师的4个品牌,你具备哪几个?)
图 几大城市2022年律师行业情况
数据来源:各市司法局、律协
比如,一些老牌所的运营一体化机制没有充分建立,正在进入熵增状态,任何组织如果不做功,就会走向无序混乱。我们的管理运营就是不断做功,维持秩序,保持节奏。遗憾的是,即使运营管理也要天时地利人和,有的所没人,有的所没制度,有的所没共识,总之,眼见着惯性形成的规模正在进行分化。分化到哪里去了?一定是分化到那些正在努力运营、努力做功的品牌组织中去了。所以,稍微分析一下律新社每周“律界情报”中的合伙人转所路线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迁徙脉络。比如,7月16日盈科宣布中国区执业律师突破1.5万名,以职业经理人为核心的运营制度在品牌效应以及服务支持转化,不断呈现全新效应。一些新锐一体化律所,如植德所,加强运营,对内完善服务,对外展示品牌,正在逐渐形成新的虹吸效应。
组织品牌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竞争场景,甚至开始突破地域限制。我们注意到一些区域律所,正在通过运营,一方面深化和强化本土资源,一方面通过制度和文化,倒过来向北上广深输出地域品牌。比如泰和泰律师事务所,总部在成都,但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其分所一样活跃,成为西部律所逆袭全国的典型案例。虽然这样的案例还没有广泛发生,但是组织的制度先进性和品牌力可以突破地域性品牌,已被证实,未来还将继续被证实。有几家我看好的律所发展模式,后续再聊。
既然组织品牌可以让地域品牌实现逆袭,那么个人品牌能否让组织品牌逆袭?当然,很多大律师就是典型现象。因为擅长某个领域并且个人魅力突出,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个人的名字成为“金字招牌”,超过了组织品牌,他去哪里客户跟到哪里。
个人品牌强大需要时间积累,随着协同工作越来越多,为了调动团队里的优秀人才,形成共同品牌目标,团队的组织品牌开始涌现。我们看到不少律师团队取了独立的品牌名字,打破了原来以个人为核心团队品牌方式,有的还配备了专门运营人员,协同创新打造组织和产品。因此,未来有竞争力的团队也一定是品牌和专业共同驱动的团队。
谈四个品牌,是因为客户愿意为品牌付费,也愿意为溢价买单,因为这背后的投入是人前看不见的耕耘和坚持,价值投入的背后是信心和决心。一谈到品牌运营建设,很多人很容易把品牌工作归纳放到品宣工作中去,其实这只是最基础的呈现,品牌运营往深里理解,核心还是战略与定位,是管理与运营,需要从客户选择和专业服务的高度去理解这个问题,难道还有比让客户更信任、更愿意选择更重要的事情吗?
因此,当前最大的竞争就是运营管理意识的竞争。对很多专业人士而言,要发挥自身价值,只有不断运营品牌,达成信任和交易,才能避免低价竞争。
因此,我常说,尽管都说卷,但是律师行业的品牌红利期还没有结束,无论是地域品牌、单位品牌、个人品牌、团队品牌都有可能相互逆袭,关键看你选择怎样的生态位。
律新社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推出各类品牌观察、品牌建设和品牌运营计划,致力于推进中国法律服务业的品牌化建设,让优质“四大品牌”更好符合“五点希望”。




更多“凤梅姐说”文章(2015年至今)
请扫码进入律新社小鹅通“凤梅姐说”专栏查阅
责任编辑丨M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