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陶晓君
出品丨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
如果没有一种使命感,中国律所发展的创新之路很难走。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道可特”)自诞生以来,似乎就担当了这样一种使命。 20年前,一群认可公司制、一体化的法律人走到了一起,创办了道可特,并把打造一家高品质、有力量的律师事务所作为共同的愿景。 道可特各种开创行业先河:全国较早推出公司制的律所;全国率先提出“绿所”概念;全国带头全面推行行业化服务;创新管理运营方式将总部独立于各办公室…… 20年来,道可特已成长为一家拥有10个办公室、140余位合伙人、600多位律师和专业人员的全国性、综合型律师事务所,并朝着道可特“2021—2025五年战略规划”中的——全国办公室20家、执业律师突破1000人、平均创收超过100万稳步前行,道可特人离打造一家中国新一代顶级品牌律所的目标越来越近。 如何坚持大道,守正出奇,道法自然;如何形成认可,凝聚共识,一体一心;如何打造特色,差异竞争,服务至上。 2023年8月6日,道可特20周年庆典将隆重举行,一起见证一段“非常道”的非凡故事和一群砥砺前行的行业探索者。 一、办所之道:创新以积厚
道可特北京办公室坐落于北京地标建筑财富金融中心56层,总面积近3200平方米,用全新的设计理念为整体空间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360度全景视野、全开放式的超大前台,多功能大客户中心、设备一流的合伙人办公室、量身打造的党建文化走廊,智能机器人行走在廊间,为宾客、律师提供服务,整个空间兼具人文内涵与科技色彩。
不仅是北京,道可特对所有分所的办公室都有一样的高要求:必须位于当地核心地段,面积必须在1000平方米以上。租一流地段的大面积办公室显然会很贵,但道可特希望给律师一流的办公环境,坚守办公场所的高标准,给大家尊严感和舒适度。
20年前,道可特诞生时并未想到20年后律所就有如此大的“排场”。
道可特诞生于“非典”时期的2003年,创始人刘光超主任文理兼修,在律所和企业的双重职业经历,让道可特一开始便坚定地走上了以公司制办所的道路。
“是北大教会了我何为包容、何为创新,并鼓励我们敢为天下先。”刘光超至今都无比感恩母校对自己的教诲,“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北大学风,也渗入到律所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创新”的文化基因。做一家创新型的律所一直是道可特的追求目标之一,从道可特的发展轨迹中不难发现,“创新”一路相随。
确定了公司制为律所核心的管理和运作模式,道可特开始了不同寻常的探索。外聘管理顾问,内设市场部门,推行“计点制”分配并辅之以机动调整比例,统一调配团队、开发案源,鼓励分工协作、成本共摊……道可特在运营中,对内各司其职,对外整体统一,这是一体化在业务开展和专业提升中迸发的优势。
在经历了初创阶段的团队一体化发展后,道可特就在律所管理上做了三大改革,实现了总部与北京办公室、权益合伙人及非权益合伙人、管委会与执委会的分离,真正搭建了公司制架构,并且实现了从“以律师为中心”向“以律所为中心”的转变。这套令人耳目一新的改革理念,现在已成为行业“一体化”改革的创新范本。
1.0 公司化阶段 2003-2008 公司化运营、一体化管理 2.0 专业化阶段 2009-2014 专注在金融与资本市场方向 3.0 适度规模化阶段 2015-2025 布局八大区域,打造千人律所
规模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道可特就经历过律所合并过程中的挫折,在艰难时期也曾收到来自红圈所的橄榄枝。但坚信自己道路的道可特人,在失败中汲取经验,坚持做“困难而正确的事”,坚定不移地走公司制、一体化、专业化的道路。
2020年,疫情突袭,面对这百年一遇的大变局,道可特处变不惊,迅速调转方向,提升专业内功,夯实内部知识管理,进一步梳理管理架构,注重外部品牌建设。这一年,道可特在业绩与规模上都实现了突破,办公室由四间增加到八间,各办公室业绩增长均维持在20%以上,全所员工近400人,屡获荣誉,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成为新一代律所崛起的优秀代表。
随着律所核心理念经过梳理后的量化、精确化,让更多律师充分理解“道可特模式”的内在精髓,并吸引了一大批具有相同理念的律师加入。道可特的适度规模化之路越走越顺。2021年至今,道可特先后与俨道、五环、达晓、大器及知元等优秀律所、团队进行了合并,迎来了又一轮发展高峰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律所在知识产权、行政法、互联网及娱乐传媒等行业和专业领域上的实力,使得道可特的专业和行业的服务覆盖面更广,让道可特实现了从精品所向高质量综合所的转变。
2021年8月,道可特与俨道合并 2021年8月,道可特与五环合并 2022年1月,道可特与达晓合并 2022年3月,道可特与大器合并 2022年4月,道可特与知元合并 二、人才之道:共享以聚人
律所作为“人和”组织,决定了“人”是律所最重要和宝贵的资源,律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汇聚一流专业人才。
道可特喜欢用数字说话:总部的“五十六”“442”理念、分所“3131”原则,为律师赋能的“五个一”和1234服务体系……让律所建设中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文化用一种“具象化”的方式来落地,让律所的整个运营有章可依,有法可循,有标可参,形成有章法、有目标、可操作的实用行动准则,体现出一种“标准化”的既视感,这恰恰是公司制的特性。“道可特”的制度建设也是律所发展的重要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全员持股 做共享型律所
“全员持股”主要包括权益赠予、期权计划、分红权这三个方面。道可特将律所模拟成企业,在盈利的基础上,将分红权拿出一部分,除权益合伙人外,全员优先按照自己的点数获得分红权。道可特认为,律师不仅可以成为事务所的权益合伙人,而且权益可以变化和流转。同时,非律师也可以共享事务所的收益分配,甚至基于权益合伙人的共同让渡,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模拟股权。一些优秀的律师在资历和业务能力达到合伙人标准之前,也可能因为对事务所理念的高度认可,或在某个方面表现特别突出,而获得一定的收益分配,或者认股的资格。
总部和各办公室分离 事务所全员持股 引入职业经理人 跨界发展,建设法律立体生态圈 总部“五十六” 做创新型律所
为了通过总部将各地办公室牢牢团结在一起,道可特倾力打造了总部的“五十六”,包括5个委员会,10个中心,6个一体化管理小组:5个委员会相当于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是一个议事机构,根据职责不同,包括市场与创新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公益与文化委员会等;10大中心是一个执行部门,包括战略品牌中心、财务投资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中心等,除个别中心领导因其属性问题由律师兼任外,大部分中心负责人为非律师;6个一体化小组主要负责处理各地办公室因发展不均所带来的实际问题,通过统筹协调,解决基础性、共性、规范性问题,达到统一性、标准化、高质量。譬如成都分所刚开设时,在仅有一名执委会主任到岗的情况下,总部一体化小组为其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助其顺利开业。
1 品牌工作管理小组 2 产品研发与知识管理工作管理小组 3 人才引进工作管理小组 4 专业与市场活动工作管理小组 5 招投标与市场运营工作管理小组 6 财务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管理小组 赋能律师 做运营型律所 三、服务之道:深耕以赋能
一体化律所所有的创新目的,都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做好专业服务是立身之本。道可特成立20年以来堪称奇迹的“零投诉”,确保这一成绩,一方面需要建立专业团队,形成服务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内部建立强大的中台服务体系,为此,道可特隆重推出“新道计划”一号、二号、三号,其中的三号面向全国招募运营管理人员,立志打造专业人才梯队,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后台工作制度流程及工作指引,提高律所的运营服务质量和效率,赋能律所发展。
道可特认为,专业化的发展一定要与行业化结合,要立体化建设。而这些手册的问世正是道可特坚持法律服务模块化的集中体现,与服务领域行业化相结合,形成了矩阵式立体业务格局。道可特目前已有十六个业务领域,以金融资本市场、高端商事争议解决、知识产权、建设工程、行政法与政府法律顾问、国际业务为六大业务核心;深耕电信与通讯、高科技与互联网、房地产、建设工程、保险、新能源、私募与基金行业、文体娱乐与媒体传播、医药与生命科学等九大行业,定位于高端法务、事前法务、战略法务。同时,道可特还根据市场及行业动态不断调整,让专业化成为一项非静态、不断更新的系统化工程,道可特还成立了若干行业化服务中心,服务于客户不断变化和深化的需求。
20年来,道可特紧紧围绕着客户需求不断打磨法律服务产品,也输出了许多创新服务理念,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全国律师协会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在国内、国际机构的榜单、奖项上均占有一席,已经跻身中国领先律所行列。
四、结语
走过了1.0公司化、2.0专业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如今,在道可特迈入3.0深度规模化的第二个5年,2023年成为道可特的“品质工程”年,着重品牌、人才、专业建设层面的全面品质提升。
END